关 闭

新闻中心

EEPW首页>工控自动化>市场分析> 建设智能电网将优化我国能源结构

建设智能电网将优化我国能源结构

作者: 时间:2010-03-11 来源:亮报 收藏

  建设需要电力工业整体提高

本文引用地址://m.amcfsurvey.com/article/106816.htm

  建设不仅要满足需求侧或者交互性的需求,还是全面的系统性问题。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利用能源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满足能源安全、环境安全,以及经济发展的安全。

  智能电网的建设需要电力工业的整体提高,特高压则可以解决技术上的安全性,特高压电网和智能电网相辅相成。举例来说,没有一张坚强的电网,等于没有高速公路,智能电网很难发挥作用。反之,如果只有高速公路,而城市公路没有配套发展,车在高速公路上下不来,也起不到作用。而智能电网的特性则可以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直到满足人们对的要求。

  薛禹胜说,从我们自己专业角度去考虑如何为智能电网服务,并反思现在电网的水平和未来想要达到的水平中间还存在多大差距,那就是我们能为智能电网做的东西。智能电网是我们的理想电网。

  建设智能电网 更多接纳可再生能源

  在大力发展新能源的现实情况下,薛禹胜认为,电网需要坚强到尽可能地接纳可再生能源,同时也需要经济上的良好运作,提高运营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我们未来的电网也应该做到通过市场手段协调发电侧、客户侧。在电力系统中,主要有能源流,有资金流,为了支撑这两个流,信息流无处不在。

  现在有了新的变化,比如可再生能源接入后,能源流和资金流是双向的,信息流也要相应变化。大量信息就加在受端系统上,原本复杂的电力系统复杂性又大大增加。

  薛禹胜说,为了适应这个变化,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因为气候变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电力系统如何减少排放、改善环境,电网的任务特别艰巨。

  作为稳定性理论及电力系统自动化专家,薛禹胜已经做了十余年电网可靠性的拓展工作。薛禹胜说,可靠性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安全性,一个是充裕性。薛禹胜举例说,安全性是指电力系统遭到大的扰动以后是否能够生存下来,生存下来以后能不能满足需求,就是充裕性的问题。中国电网的安全性已经走到国际前列,但可再生能源大量接入后,又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100万千瓦的可再生能源,到底需要多少备用容量?在没有可再生能源接入的时候,电网的充裕度不是大的问题,现在这个问题越来越大,这就是智能电网面临的新问题。

  薛禹胜认为,可以采用在客户侧应用市场机制,引入可中断容量的可中断负荷,来解决备用容量的问题,让智能电网的经济性更强。

  建设坚强智能电网需要各界协同推进

  如何看待“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最近一段时间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诚如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羡崇所言,这标志着智能电网建设已上升到国家的战略需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钨贺铨表示,方向已明,现在应深入思索路在何方了。

  反观国外,欧美许多发达国家的电力企业,正积极推进技术革新和管理转变,普遍将智能电网作为未来电网发展的新趋势,并已经逐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且已开始行动。

  所幸我们并没有迟到。在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在认真分析世界电网发展新趋势和中国国情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能源供应新形势和用电服务新需求,于2009年提出了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目标,深入开展了智能化电网建设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大量科研成果已广泛应用到实际工程中,部分电网技术和装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建设智能电网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和设备保障,积累了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

  “今年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温家宝总理提出,这是中国立足当前渡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既要对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更要引领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

  针对坚强智能电网这个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诸多特性的“新生事物”,两会代表委员普遍认为,它并不是少数企业可以“独臂撑天”的,而是一项涉及多领域、跨行业乃至社会理念转变的庞大系统工程。当前,制约其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推动范围还局限于电力行业,不利于统一规划。因此,应消除行业和专业间的壁垒,共同研发建设。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