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闭

新闻中心

EEPW首页>工控自动化>市场分析> 震动世界的中国高铁

震动世界的中国高铁

作者: 时间:2010-03-11 来源:装备制造 收藏

  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建立在掌握核心技术和国产化的基础上。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中国高铁具备了如此惊人的发展速度?

本文引用地址://m.amcfsurvey.com/article/106817.htm

  图一

  只争朝夕 蓄势而发

  震动世界的中国高铁产业的崛起,并非奇迹,更非运气,依靠的是铁路装备制造业不懈的积累和拼搏。和谐号背后有无数的科研、技术和生产制造人员,是他们默默地支撑起了中国的高铁产业。

  2001年,铁道部开始主持研制“中原之星”电动车组。此时,中国高铁产业的发展已经落后世界领先水平超过25年,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急迫需要,中国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拥有自己的动车组。

  2004年,“中华之星”的研制工作全面展开,汇聚了国内铁路和机车研究方面的精英力量,不仅包括了两大机车制造集团——中国北车和中国南车,还有铁道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石家庄铁道学院、同济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

  从技术路线上讲,“中华之星”和法国高速铁路TGV使用的动车组均属动力集中型。相比之下,经过日本新干线20多年运行业绩验证的动力分散型机车更加适合中国国情,该车型具备诸如每座位寿命周期费用低、乘客承载量大、双重制动可靠性高、部件磨损小、维护费用低、驱动装置简单等优点,成为未来中国高铁更为倾向的一种车型。

  尽管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华之星”研制工作下马,但其攻克的大功率交流牵引电机、高速制动系统、转向架、列车控制网络系统、气动力学与轻量化车体等核心技术,还是为后来“和谐号”动车组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为了尽快实现高速动车组的技术突破,铁道部开始组织广泛引进世界高速动车组的先进技术,主要包括了日本新日铁、法国TGV、德国ICE三大流派,技术引进的对象包括了法国阿尔斯通、日本川崎重工、德国西门子。

  引进技术伴随的是艰苦的消化吸收过程,技术引进的落户企业——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集团,再次与国内科研机构和高校携手合作,日夜兼程攻克动车组的核心技术。与此同时,相关的线路基础、牵引供电、通信信号、桥梁、轨道结构等众多技术都处在紧锣密鼓的公关阶段。

  从图1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高速铁路近十年来坚持不懈的研发之路。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确定“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总体要求和“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基本方针,铁道部门从2004年以来安排了110项重大科研课题,开展高速铁路技术创新工作。通过大量工程试验和实践,形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高速铁路技术标准体系和成套工程技术。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