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光电显示>业界动态> 产业链不完整制约 液晶面板行业难以快速发展

产业链不完整制约 液晶面板行业难以快速发展

作者: 时间:2010-04-28 来源:IT时代周刊 收藏

  本土的缺憾

本文引用地址://m.amcfsurvey.com/article/108444.htm

  2008年,中国对的需求量已达1.7亿平方米,按照国内市场研究机构DisplaySearch的预估,到2013年,中国对需求面积将比2008年增加近7倍。但令人遗憾的是,如此巨大的市场目前仍只能任由他人来控制。

  知情人士透露,2006年5月27日,尽管日本电气硝子株式会社、住友商事株式会社、住友商事(中国)有限公司等外资企业与上海广电集团下属的上海广电光电子有限公司签订了合资共同生产加工TFT-LCD用的协议,但该项目却不能被视为本土厂商对面板上游环节的突破。这是因为上海广电光电子有限公司仅持有合资公司20%股份,左右不了公司决策,且此玻璃基板生产线与2006年11月康宁在北京设立的玻璃基板生产线一样,都只是一条5代玻璃基板的后段加工线,中方企业不可能掌握相关的技术。

  目前,国内仅有的一家具备TFT-LCD玻璃基板技术和生产能力的企业是彩虹集团,但它的良品率很低,不能与康宁等巨头相比。

  除了玻璃基板占液晶民间成本之比较高,排名第二的偏光片约占TFT-LCD面板原材料制造成本的11%左右,也是目前产能分布相对较广的,但即便如此,本土企业依然落后于国外。

  日本是最早应用和发展偏光片产业的国家,总体看来,日系厂商仍占据着技术和市场的主导地位,但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正加速此市场的版图变化。

  台湾第一家偏光片厂商力特光电在1999年5月就成功投产,韩国首家偏光片厂商LG化学于2000年3月实现量产,年产能125万片。Displaybank的分析师指出,LG化学2008年第四季度在全球偏光片市场的占有率已升至30%,超越日本日东电工成为全球第一,其2009年的市场占有率达到45%,预计2012年将突破50%,再加上另一家韩国厂商AceDigitech5%的市场占有率,韩企在全球偏光片市场已扮演主角。

  相比之下,我国内地企业在偏光片生产领域规模较小,虽然有深圳深纺乐凯、温州侨业和盛波等供应商存在,但它们能批量提供的只是低端品质的产品。国内行业分析人士认为:除了背光模块本地配套率较高外,国内平板行业的其它上游配套产品都必须依赖进口。

  建议同步推进

  “不完整的产业链只会导致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生产随时受人制约,这也是国内面板行业难以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包括蚌埠玻璃产业设计研究院院长彭寿在内的一批市场分析人士透露,国外企业为了弥补短板,多选择与外资合作的方式。三星电子通过与康宁合资建厂,基本上保证了玻璃基板的供应;LG集团则与日本OKI公司合资设立了专门生产驱动IC的公司;我国台湾地区的面板厂商也通过与日企合作,保证了除玻璃基板以外70%以上其它上游零部件的供应。在台湾地区的南科液晶园区,其产业配套率中,玻璃基板为92%、偏光片为73%、彩色滤光片为83%、背光模块为97%、驱动IC为78%,但国内液晶生产线的本地配套率仅徘徊在30%左右,仅运输成本一项,国内企业就比台湾、韩国、日本企业高出50%以上。

  谁占据行业顶端,谁的产品附加值就最高。事实上,TCL集团也曾在其面板业务的一份可行性报告中写道:“公司部分关键原材料仍需依赖进口,原材料和零配件采购方面议价能力不具备优势,关键原材料仍需依赖进口,使得公司面临着原材料价格上涨所带来的经营风险。”

  国内面板制造企业京东方或已尝到了类似的苦果——今年1月,日本丸红株式会社将其所持京东方投资(京东方A的控股股东)10%的股份转让给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彻底退出京东方。业内认为,丸红在2005年3月获得这部分股份时曾许诺“为京东方TFT-LCD工厂提供稳定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原材料及零部件,协助吸引海外液晶零部件材料厂商来京投资,并协助将京东方的产品介绍到国际市场”等内容,如今突然转身,必会给京东方在成都、合肥、北京的8代线带来冲击。

  “国内厂商必须在进军面板生产的同时,积极向玻璃基板、偏光片等上游环节挺进”。有观点认为,过分强调面板的重要性,已经让国内的面板生产线呈现泛滥之势,且厂商越来越分散。截至2月,全国在建和拟建的生产线就有30多条。为此,工信部日前不得不发布了关于抑制面板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行业健康发展意见,要求各地主管部门严控面板产能。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