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嵌入式系统>设计应用> ARM嵌入式系统的问题总结分析

ARM嵌入式系统的问题总结分析

作者: 时间:2010-11-21 来源:网络 收藏

  就目前的发展看,由于等32位处理器应用渐成主流,开发工具已较完善、成熟,对于普通高校计算机学科的教学,笔者认为可以定位在以32位开发为主,重点是的软硬件结构、嵌入式OS的知识,以及嵌入式软件设计(包括优化)。课程主体内容基本与硬件平台(处理器型号)无关,实验可以采用基于核的不同厂家处理器的实验平台。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①在32位嵌入式系统开发上,软件开发人员的需求比硬件开发人员要多得多(尽管目前硬件开发人员较难找,但这应该是电子等专业培养的)。一般在一个从事嵌入式应用系统开发的公司中,软硬件人员的比例不会小于10:1。由于学习时间有限,教学重点应该偏软件。

  ②现代社会强调分工、合作,以求得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对个人的要求首先是专才,能把局部工作做精、做好。通才是需要的,但数量会比专才少得多,而且通才是练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今后的大学是大众教育,教学只能面向大众需求。在相关专业的研究生阶段,对一些有基础、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进行一些系统级硬件、底层软件的开发实践,同时也可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嵌入式人才的需要。

  ③以此为主,可以再开设2门选修课。向下为“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此课程以实践为主,让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制作一些单片机应用系统,同时也锻炼了硬件动手能力。向上为“数字信号处理(DSP)”,让那些数学基础较好、对实时信号处理有兴趣的学生有用武之地(现在这样的学生很难得)。

  另外,由于应用日趋复杂,而教学时间有限,一个本科生在校期间不可能深入学习嵌入式系统的很多细节,嵌入式教学应采用自上而下的教学方法。一开始不必花很多时间讲解处理器内核架构/指令系统,只要知道各种内核的基本特点即可,重点学习、掌握处理器、外设的编程结构(即编程者角度看到的编程模型结构,非具体物理实现结构)。真实的应用、研究设计都是从粗粒度向细粒度进阶的,是一个自顶向下的过程,首先要重视的是系统架构和各个抽象层。1000行的C程序,编译后生成的目标代码只有10 KB左右,试想现在的MCU Flash动辄几百KB,为什么?一个目标代码几百KB的C程序,一般不是完全由个人写出来的,而都会使用一些第三方的库函数、中间件等。硬件也一样,现在很多硬件系统都会使用一些模块(Module),尽管这些模块看上去还是一个芯片,但实际上已经是一个SiP模块,如WiFi模块。所以,在了解基本嵌入式系统结构的基础上,本科阶段要更多地学习各种系统、模块、外设、协议、库函数的“边界(Interface)”,能够搭建一个简单系统(How to do),今后在工作、或研究生阶段进一步去做好一个系统(How to do better)。

5结语

  嵌入式系统作为一种特殊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在任何时期都有相对的高、中、低端应用,即使在今后,没有OS支持的4位或8位单片机的嵌入式应用仍有大量需求,但趋势是系统化、复杂化。这既是嵌入式系统的特点--广泛性、差异性和不可垄断性,也是广大嵌入系统研发人员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处理器在便携、手持式设备以及工业控制等应用领域,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当然,没有一种型号的处理器是可以覆盖所有应用的,也不是搬上一个嵌入式OS,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软件的。深入了解各种器件特性,选择最合适的处理器、外围器件、操作系统和软件库,尽可能地优化软件设计,最贴切地满足应用需求,以获得最好的系统性价比,是嵌入式系统设计开发的精髓。

linux操作系统文章专题:linux操作系统详解(linux不再难懂)

pos机相关文章:pos机原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