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闭

新闻中心

EEPW首页>工控自动化>设计应用> 物联网技术及其军事应用

物联网技术及其军事应用

作者: 时间:2013-03-14 来源:网络 收藏

无人执行器,包括无人侦察机、无人驾驶的车辆、小型无人潜艇/船艇和军用机器人等,一般都具备独立遂行作战任务的能力,其巨大的军事潜能和超强的作战功效,使其成为未来战场上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军事力量,因而受到各军事强国的高度重视。
军事新技术的未来将重点围绕战场态势感知、智能分析判断和行动过程控制等方面展开,它将有机融入联合作战和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基于信息网络系统的作战能力和保障能力。通信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各种新的军事信息技术(如感觉检测技术、信息融合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先进的计算技术、指挥决策技术和技术)变得可用和可行。这些技术甚至可能影响到信息处理、系统体系结构和技术特点,同时,这些技术更促进了军事的快速发展。

3 军事物联网问题
虽然物联网在军事上的应用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制约物联网在军事上发展的因素和隐患还有很多,其中问题就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
与传统网络相比,军事物联网中的传感器节点通常被部署在物理攻击可以到达的区域。军事物联网组成的复杂性、分布的广泛性、形态的多样性和节点资源的有限性等特征,使得军事物联网比一般的IT系统更容易受到侵扰,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安全问题。其中,军事物联网特有的信息安全问题概括为以下几种:
(1)略读(Skimming):在末端设备或RFID持卡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信息被读取。
(2)窃听(Eavesdropping):在一个通信通道中间,信息被中途窃取。
(3)哄骗(Spoofing):伪造复制设备数据,冒名输入到系统。
(4)克隆(Cloning):克隆末端设备,冒名顶替。
(5)破换(Killing):损坏或盗走末端设备。
(6)干扰(Jamming):伪造数据造成设备阻塞不可用。
(7)屏蔽(Shielding):用机械手段屏蔽电信号,让末端无法连接。
军事物联网的安全目标主要是网络的可用性、可控性以及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安全性、可鉴别性和新鲜性等。军事物联网的要素包括传感器件、传输系统和处理系统,这些要素从体系结构上分别位于物联网的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对应着DCM分层模式的设备(Devic es)、连接(Connection)和管理(Management);相应地,其安全形态表现为节点安全(包括物理安全和信息采集安全)、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和信息处理安全。图2所示为军事物联网的安全层次模型。

本文引用地址://m.amcfsurvey.com/article/159478.htm

c.JPG


节点安全对应着物联网的感知层安全。军事物联网的感知层由传感器、RFID和其他感知终端组成,相应的安全包括节点的物理安全和信息采集安全。物理安全是指保证物联网信息采集节点不被控制、破换和拆装,使其具有可用性、可控性;信息采集安全则是指防止采集的信息被窃听、篡改、伪造和重放攻击,主要涉及嵌入式系统安全、非正常节点的识别、节点安全成簇、入侵检测和抗干扰等。
网络层是军事物联网的信息干道。信息传输对应着物联网的网络层安全;保证信息传递过程中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和新鲜性,主要是通信网的安全,涉及安全路由。
信息处理安全对应着军事物联网应用层的安全:保证信息的机密性、可鉴别性和存储安全,主要是个体隐私保护,涉及安全数据融合、安全定位、认证和访问控制等。
如何结合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解决好信息安全问题,是军事物联网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军事物联网的信息安全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政策引导、标准制定、技术研发等多方面向前推进,落实真正的信息安全。只有具有坚实的信息安全保障手段,物联网才能在军事方面发挥无穷的力量。

4 结语
物联网作为信息技术革命的主要推动力,其产业发展和在军事上的应用均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与此同时,物联网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是军事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军事物联网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在战场上应用还处于摸索阶段,尤其是一些标准化问题与信息安全等问题还未得到解决。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军事物联网在未来战场上将展示其巨大的影响力。

物联网相关文章:物联网是什么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