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闭

新闻中心

EEPW首页>工控自动化>业界动态> 工业4.0破解制造业难题 10招通往智造之路

工业4.0破解制造业难题 10招通往智造之路

作者: 时间:2016-11-21 来源:数字化企业 收藏
编者按: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这是中国经济界的共识。但怎样才能实现,却不是所有的人都很清楚。

  4、

本文引用地址://m.amcfsurvey.com/article/201611/340430.htm

是智能制造中谈论得最多的,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形象地把其称之为“机器换人”,也做了不断的尝试,有成功也有失败。

  一家国内大型的装备制造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将原来原材料处理的离散型加工方式进行集成,把原来独立的10个工序通过生产线连接在一起,实行精益式的连续生产,消除了中间环节的上下料、储存和搬运,生产速度本身也比以前提高了2倍,结果这条自动化线的生产效率是原来的5倍,人员减少70%,生产周期缩短80%,其中一项改进的喷涂工艺为节省油漆损耗达到40%,虽然他们为这条生产线投资超过2000万,但不到2年就收回了成本,现在每年获取投资回报1000多万元。

  一家大型造纸企业通过建设新的生产线项目,引进国外更先进的设备,来为产品升级换代,提高生产效率,大幅度降低人员数量,以前完成产能50万吨需要1300人左右,而现在新的生产线投产后只需要300人就可以完成同样的产能。

  另一家机械制造企业收获的则是教训,这家企业投资将近一个亿上马了一系列的自动化改造项目,包括大型的自动仓库、自动化的铸造与装配线等,投产后发现成本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大幅上升了,虽然操作人员减少了,但设备维护人员增加了,由于经济不景气市场下滑,产能不足导致折旧和能耗成本大幅上升,10年都难以收回投资,面临亏损压力。



  自动化与信息化是实现智能制造投资最大的部分。企业在做自动化改造前千万要慎重,为什么要升级自动化?投资回报率是多少(合理的投资回报期应控制在5年以下)?自动化设备可靠性怎样?有何风险?能适应产品的升级换代吗?一定要想清楚,否则成本不降反升。很多企业投入后才发现设备不成熟故障频繁,或者上马的设备不好用,还不如人工操作灵活方便,结果几十万、上百万投入的设备被任性地搁置,这种无效的投入甚至会拖垮企业。

  曾经有一家企业想上AGV(无人配送小车)代替人工配送,咨询我们意见,当我们测算完这家企业的物流强度后建议他们暂缓投资,因为只有当物流强度达到一定的数值后投入AGV才是划算的,否则成本更高,最终他们接受了我们建议暂停了该项自动化项目。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力成本的提高,自动化是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对于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有的有成熟的自动化方案,有的则没有,企业需要结合自身情况来规划自动化方向。从投资回报最大、最容易实现的部分做起,当然还要结合前面所讲的标准化和模块化,并且满足精益生产的要求,优化相应的生产流程,一步一步循序推进,且不可操之过急,盲目跟风。

  5、服务化

  中国目前拥有超过6亿的网民,7亿台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加速了从制造向服务的转型。美国倡导的“工业互联网”将人、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形成开放而全球化的工业网络,其内涵已经超越制造过程以及制造业本身,跨越产品生命周期的整个价值链,涵盖航空、能源、交通、医疗等更多工业领域。

  服务化的典型案例是,GE通过飞机引擎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帮助运营145架飞机、单月执行1.6万个航班的欧洲大型航空公司意大利航空(Alitalia)一年节约了1500万美元的燃油成本,由硬件供应商到增值服务供应商,实现客户的价值最大化。

  类似的,提供智能电网设备的公司也可以通过节省的电力成本来收费,而不是靠卖硬件来赚钱;提供新能源汽车给公交公司的制造商可以通过节省的能源成本和碳排放来收取服务费用,而不是单纯依靠政府的车辆补贴,这样可以更好激励新能源车制造商改进产品,并且防止政府补贴的滥用;提供电梯设备的可以依靠良好的电梯运行维护来收取小时服务费,避免现今普遍存在的电梯故障甚至“吃人”现象;医疗健康产品的制造商也可以通过产品的智能化改造,自动采集分析消费者的健康大数据,提供健康解决方案的增值服务来帮助消费者改善健康状况。



  此外,制造企业还可以通过设备的联网数据监测、分析和改善设备的设计与制造,提高产品可靠性和效率。

  当然行业不同产品不同,可服务的内容也千差万别,互联网+模式下,传统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商业模式找到一款适合自己的服务方式来打动客户。

  6、个性化

  过去30年,市场商品种类急剧膨胀了几十、上百倍,光阿里平台上的商家就有800万。这是一个个性化消费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博客、微博、微信等,传播自己的声音。

  个性化本身不是一个新鲜词,早在一百多年前人们就通过手工作坊制作个性化的商品,个性化实现的难度在于需要达到大批量生产的低成本和高品质。丰田在50年前开发的精益生产部分实现了这个目标,从多品种小批量到单件流的生产模式获得了比大批量生产更高的品质和更低的成本。

  除丰田之外,戴尔也是最早开创个性化消费的企业之一,这家1984年才创立的计算机公司,2001年做到全球第一,短短十几年超过老牌企业IBM、苹果、HP,依靠的就是个性化定制。通过直销模式,消费者直接在网上或者电话下单,选择自己喜欢的CPU、主板、屏幕、硬盘以及颜色等配置,戴尔根据定制订单生产交货。戴尔的年库存周转率为64次,比最大的竞争对手多50次,运营成本则比其降低了一半以上。

  所以高品质、低成本的个性化实现首先取决于你的精益生产水平,也就是精益所倡导的“价值来自真正的顾客需求的拉动”。今天热门的概念“C2B”模式其实源于精益,没有精益,个性化想都别想,因为你做不到高品质和低成本。

  个性化实现其次取决于你的标准化和模块化的设计。索菲亚是定制衣柜的代表,其板厚和材料都是标准的,根据你的尺寸进行模块化积木式的拼装,即使这样其成本并不低,但比那些手工家装打造的个性化衣柜品质要有保障。

  个性化也带来了信息沟通、传递的复杂性,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其提供了支持,使得个性化实现变得容易。例如,红领通过在每件衣服上增加一个电子标签,实现了个性化定制信息的沟通与传递,使得在流水线上的每一件西装都是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制的。从产品定制、设计生产到物流售后,全过程依托数据驱动和网络运作,红领定制西装从接单到出货最长只需用时7天,价格根据面料质量不同,最低只需要2000元。

  就现阶段来说,个性化还是有限条件的个性化,无法做到完全的个性化,不管是汽车、电脑、手机还是服装等商品,个性化都是在一定范围内选择。比如方向盘有五种规格可供选择,颜色有六种可供选择等。当年日产为追求个性化,方向盘等部件一弄就是几十种规格,结果成本高企,差点把自己拖死。

  所以每个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精益化水平、标准化/模块化水平以及信息化水平来决定自己的个性化模式,并不是越个性化越好,它建立在一定的实施条件基础之上。也许未来3D打印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够为完全的个性化提供一种可能。



关键词:工业4.0自动化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