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消费电子>业界动态> 从科幻聊到VR:市场份额49% 真的半死不活吗?

从科幻聊到VR:市场份额49% 真的半死不活吗?

作者: 时间:2016-12-22 来源:百度百家 收藏
编者按:人们渴望突破时空限制,不意味着想沉溺于虚拟世界,哪怕它是令人愉悦的游戏,VR给人更大的想象。

  2. 用例不足

本文引用地址://m.amcfsurvey.com/article/201612/341976.htm
49%的市场份额仍令人悲观,VR真的半死不活了吗?

  这是 IBM 1992 年推出的“智能”手机 Simon。当时互联网尚未普及,它的功能是:触屏,发传真。发传真?噗……

  24 年后,稚子也能嗅出不对味。何以跨国公司不知?其实,赋予 Simon 用例,思路没错,错在没有好用例。

  用例的重要性:在 Ben Thompson 看来,建立新的产品门类,不仅需要技术支持、价格便宜,而且还需要有令人满意的用例(use cases),以及生态系统(ecosystems)。后两个因素尤其重要。

  iPhone 前的所有智能手机、Google Glass、第一代 Apple Watch 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没有清晰的、被证实的、真实需要的用例。

  ——《Snap将成为苹果的对手》

  2007 年第一代 iPhone 发布会上,乔布斯 PPT 里的所有用例都是清晰、被证实的真实需求。所以,尽管 1992 年到 2007 年出现过无数智能手机,但直到 iPhone 诞生,智能手机时代才开启。

49%的市场份额仍令人悲观,VR真的半死不活了吗?

的用例是什么?现阶段的直观感受是:游戏附件。

  这个用例可以支撑销售。虽然 HTC Vine 和 Oculus Rift 设备好于 PS,但大家依然看好 PS。因为它的游戏平台是 PS4。根据 IDC 统计,PS4 中有 30% 是核心玩家(每周游戏时间在 15 小时以上)。既然 PS4 有 4000 万用户,那么作为它的附件,PS VR 有 1200 万的潜在消费者。

  然而,它难支撑人们对 VR 的信心。否则,人们何必对囊中取物之事议论不休。索尼几时拿走 1200 万销量不行呢?

  在这种逻辑下,即使索尼销量实现 260 万预期,依然会有人觉得悲观。PS VR 的发货量是一个令行业尴尬的话题。销售不好,打击行业。大卖,证明 VR 局限于游戏,离下一代计算平台远。

  明显证据是,尽管对索尼解读不同,但人们不约而同认为这是一场早期胜利,未来胜利者的影子根本没出现。人们担心,游戏玩家买的是游戏附件,不是 VR 平台。

  3. 违背便携趋势

49%的市场份额仍令人悲观,VR真的半死不活了吗?

  从大型计算机、家用 PC、笔记本电脑,再到智能手机,计算设备体积越来越小。人们总是假设历史存在惯性,所以结论是:下一代计算平台将更便携。

  对这种惯性历史观,无须辨对错。它已近于人类本能。鲜有人发现,这是一种既不能被证伪也不能被证实的观点。比如失效前的摩尔定律。

  重要的是影响。故而我们只须考察,在人们视推论为事实后,如何看待现在的 VR?

49%的市场份额仍令人悲观,VR真的半死不活了吗?

  大小立辨。另外,HTC Vine 和 Oculus Rift 须连接 PC 使用,便携性比图中显示还差。

  4. 沉溺虚拟游戏令人恐惧

  高盛预测,2025 年游戏占 VR/应用市场的 1/3。虽然高盛同意 VR/是下一代“通用”计算平台,但 10 年之后游戏仍是最大用例。

49%的市场份额仍令人悲观,VR真的半死不活了吗?

  初听矛盾。实则隐藏着一条人类千年历史中的暗线:对脱离现实世界的渴望与恐惧。

  在很多古代宗教的教义里,现实世界苦难实多,信徒应脱离身体,前往西天、天堂等极乐世界获得长生与幸福。随着科学哲学出现、黑客帝国上映,人们却开始害怕没有身体,没有生活在现实世界,只是 Matrix 的一段代码。

  患得患失,在于我们难以真正认识现实世界(物质世界)。深邃如康德,也只好承认:人类能认识的只有“物自体”(康德用语,大意是物自体是我们能认识的对象,但不是物质实体),永远无法认识物质实体本身,物质和精神之间存在着不可跨越的鸿沟。

  无知导致不确定。面对 VR/AR,人们时而狂欢,时而沮丧。表现虽异,实则一物两体。

  这也令 VR/始终处于争辩漩涡。这种争辩有时甚至发生在同一个人的不同时期。一旦遇到困难,人们立刻跳出说,“这根本不可能实现!”

  当我们在谈计算时

  说到底,种种令人难安的迹象均来自现象层面。你知道“表象”有个特性:“万物皆变,无物常驻”。若将“表象”作推论基础,我们何不刻舟求剑?更何况,现象层面的种种质疑易于反驳:

  人们不愿支付溢价和用例少是一个问题。好技术,不代表是好产品,只有拥有用例,才能激发消费。然而用例需要时间培育,现在用游戏做突破口,未尝不可。毕竟第一代 iPhone 也只能听音乐、上网而已。

  “违背便携趋势”不重要。“更便携”只是计算平台更迭的表象,而非原因。更迭原因见下。

  无知所带来的情绪波动就更没有必要挂怀。

  既然寻找的是人类下一代计算平台,那么,人类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才是我们唯一需要考虑的。

  1.突破限制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

  拒绝有限性,是人类根深蒂固的习惯。我们总在“自我”和“世界”的界限上徘徊,想要延伸而不得。直到文艺复兴时代起,科技的每一次进步才不断突破空间、时间和观念所带来的束缚,让我们离无限更近。

  这对计算平台意味着什么?我先放结论。下一代计算平台应具备的产品特性是:拥有随时随地计算能力,以及更多的信息量。

  这种“拥有随时随地计算能力”的需求,不仅催生从 Apple Watch、Google Home、Amazon Echo(Alexa )到 VR/AR 等众多产品,还衍生了无数绕口的概念。比如无屏化、软件固化等。

  如果说 VR/AR 果真是下一代计算平台,那么它的确满足“更多信息量”这个需求。以 Gear VR 为例,它的一个 3D 视频( 6K & 60fps )的数据体量大概是高清 2D 视频(1080P)的 20 倍。

  2. 世界是可计算的

  为什么当我谈到无限,我会认为计算平台应该是拥有随时随地计算能力,以及更多的信息量?

  我很喜欢 Stephen Wolfram(物理学家&计算机专家)的一个结论:The universe is digital in its nature, and runs on fundamental laws which can be described as simple programs. 在他看来,世界是可计算的。

  虽然我不能证实它,但面对未知,我不介意持有可能性选项。毕竟,在有限的观测视野里,当我们赋予所有物质以数字后,的确突破了时空限制。

  回忆一下我们和现实世界的计算交互史。

49%的市场份额仍令人悲观,VR真的半死不活了吗?

  1804 年,法国人 Joseph Marie Jacquard 给织布动作赋予数字。打孔卡片的每个孔对应一个钩子,通过控制钩子上的线的走向,自动织出图案。

  收音机数字化了声音,电视数字化了影像,电脑、手机数字化了各种服务。如今,VR/AR 将在更大程度上数字化世界。

  创新本就是一条未知的崎岖小路,不论是 Magic Leap、索尼等公司,还是任何一家 VR/AR 技术人员,只有当他们不断探索与尝试,我们才能走过这段小路,自由享受 VR/AR 带来的惊喜。

  正如我们之前所说,与其盲目争辩风口,不如为科技做一点有价值的事情。

  Entropy is not on our side. So let's do something ventured (but not stupid).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关键词:VRAR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