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汽车电子>牛人业话> 自燃真的是电动汽车躲不过的梦魇?

自燃真的是电动汽车躲不过的梦魇?

作者: 时间:2022-08-25 来源: 收藏

据说,一只蝴蝶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雨林里,惬意地扇动了几下翅膀,两周以后,便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了一场龙卷风。

本文引用地址://m.amcfsurvey.com/article/202208/437718.htm

今年年初,汤加火山爆发时,我们怎么也没有想到,它让全球迎来了一百多年来最炎热的一个夏天。

热浪滚滚,大自然的“主宰者”们躲在空调房里续命,电网频频告警。为了保障民生用电,很多承担经济复苏重任的工厂也被限电,随之一起限电的,还有充电站,据说,为了缓解用电压力,很多充电站限制了充电桩的充电功率。

充电时间的延长,破坏了人们对的好感。高温下频繁自燃的事件,又让人们意识到了电动车不可捉摸的风险,于是,小姐姐和小哥哥们在充电时纷纷走出汽车,享受高温桑拿的快感。

为代表的一众车企,应该怎么也没有想到,汤加的火山,竟然可以逼得它将“自燃”两个字,重新放回新能源汽车的字典。

永不自燃的宣传

两年前,发布时,船夫哥心情澎湃,带着一雪前耻的热望,佩刀上阵。

船夫哥先是痛心疾首地指出了动力电池行业的不正之风:“许多企业陷入对续航里程的攀比之中,这种攀比的压力让行业对电池能量密度产生非理性的追求。正是这种对电池能量密度不切实际的追求,彻底带偏了动力电池行业的发展路线,让新能源汽车的安全口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接着,回顾了三元和磷酸铁锂的路线之争:“几年前,在乘用车动力电池领域,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的路线之争,曾以磷酸铁锂电池暂时偃旗息鼓而告一段落。一直坚持的磷酸铁锂电池虽然天生安全性高,但能量密度相对较低,从而被能量密度更高,但天生热稳定性差的三元锂电池甩在了身后。”

然后,带着将动力电池的发展引回正道的使命,船夫哥一副舍我其谁的气概,刀片出鞘安天下:“体现了比亚迪彻底终结新能源汽车安全痛点的决心,它将重新定义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标准。将倒逼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作出改变,让汽车行业进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最后,带着满腔的豪迈,船夫哥宛如大嘴哥附体,说出了之后被频频打脸的豪言:“刀片电池引领全球动力电池重回正道,将‘自燃’从新能源汽车的字典里彻底抹掉”。

以偏概全的针刺试验

比亚迪宣传永不自燃的底气,来自于他们做的针刺试验。

为了突出刀片电池的安全,并凸显竞争对手的三元锂电池热稳定性差的‘原罪’,比亚迪特意挑选了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块状电池、刀片电池,进行了针刺对照测试,结果,得出了满意的测试结论。

在这项多次进行的针刺试验里面,刀片电池不仅不起火,不爆炸,甚至连一点点烟也没有冒出来。一时间,“刀片电池最大的特点就是安全,安全就是最大的豪华”铺天盖地地宣传,让比亚迪横空出世的刀片电池,成了它最大的金字招牌。

刀片电池的金字招牌、全产业链背后的家国情怀,让比亚迪这个几年前还在二流汽车厂商阵营里苦苦突围的国产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车正劲的风口下,一遇风云变化龙,从此,大鹏一日同风起,飞摇直上九万里。

在口碑渐成、订单火爆、产能节节攀升的助力下,比亚迪迅速登顶国产电动车一哥,今年上半年,更是一举拿下了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的桂冠。

直到今年夏天,随着百年不遇高温天气的出现,搭载刀片电池的汽车一辆一辆接着自燃,于是,人们开始惊悚地发现,原来,针刺试验如此地安全,并不等同于电动汽车永不自燃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在电池的应用场景中,它并不那么常见。

即便它是“动力电池安全性最苛刻、也是最难的手段和方法”,号称“电池安全测试领域的珠穆朗玛峰”,但是很抱歉,针刺并不是导致现实世界中很多电动汽车自燃起火的那个大坏蛋。

这一点,比亚迪在其刀片电池的发布会上也说得很委婉:“因为所有电动车的电池包都有高强度的壳体保护,类似针刺这种只会在最极端的情况下发生”。

翻译一下,就是说,电池包的防护手段已经做得很完善,在真实的使用场景下,因为针刺导致电池包被破坏的概率极低。换句话说,针刺试验尽管如此地安全,但它只是对电池真实应用场景的以偏概全!

热失控-电池自燃的梦魇

前段时间,不老男神志颖哥哥驾驶着一辆Model X,轻轻一撞,便引发了自燃。

最近,比亚迪一位刚刚“喜提”千山翠的车主,提车一周便烧成了灰,由于比亚迪在智能网联能力上的短板,导致其无法提供烧车前后的关键数据,使得这件事情逐渐发酵,更是将电动汽车的自燃风险推向了风口浪尖。

曾经和当下的新能源汽车销冠,都在电池自燃这里翻了船。特斯拉还好说,可以向电池厂商甩锅,比亚迪却是有锅没处甩,有苦没处说。

这么大热的天,轮胎能热瘪,玻璃能炸裂,电线能烫化,电池这么大一个能源体,在极端高温下热失控导致自燃,难道不也很正常吗?

是的,热失控才是导致电池自燃的真正罪魁祸首

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专家-清华大学的欧阳明高院士曾经讲过电池热失控的过程:“当电池内部温度达到了热失控引发温度,缓慢的升热会突然引发急剧的升热,而且升热速率可以达到1000度/秒甚至以上,这才是引发热失控的关键。”

碰撞导致隔膜撕裂、密封不好导致进水,这些机械方面的原因是导致热失控的一大主因。

前段时间,比亚迪召回了近万辆唐DMi,召回原因便是:“这部分车辆的动力电池包托盘由于制造原因,托盘透气阀安装面不平整,有进水风险。这可能造成动力电池系统电气回路故障,极端情况下有引起动力电池热失控的风险,存在安全隐患。”

充电是另一个容易引发电池自燃的场景事件

在电气方面,充电过充和快充导致的枝晶析锂、枝晶刺破隔膜,会引发过热,导致隔膜崩溃和隔膜融化,当升温至热失控触发温度,热失控便不可避免了。

特来电通过大数据统计发现,80%的电动汽车燃烧发生在充电过程中和充满电后的一个小时内,特别是通过超级充电桩充电的汽车,更容易发生自燃。

对此,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技术和认证部主任刘锴有过解释,他说:“在电池快充充满电的情况下,电池内部的电化学反应还会进行一段时间,在这种状态下,电池失效概率会增加。虽然现在整车都有BMS管理系统等措施来防止电池过充,但无法控制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过程。”

在各大车企一致奔着“充电五分钟,增加续航200公里”的目标发力狂奔时,电动汽车频繁发生的自燃,也许能够让他们睁开故意蒙上的双眼。

唐DMi的频繁自燃和千山翠最近的两起自燃事件说明,时隔多年的发展,电池安全这道残酷的红线,仍然是横亘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面前那道尚未跨过的门槛

同时,它也暴露了比亚迪在智能网联能力上的短板。之前,包括理想、小鹏这些技术底蕴不怎么深厚的新势力,在其汽车发生事故后,都能第一时间拿出事故前后汽车的行驶数据、车内外状态信息,或用来自证清白,或用来宣誓决心认真整改。

这次,比亚迪却迟迟拿不出关键的行车数据,比如车主在开车前是不是刚刚用超级充电桩充过电,用的哪家的快充桩,平均充电功率是多少,自燃前环境温度多少,电池包的温度有没有出现异常,这些可以用来摘清责任的关键数据,都随着那把火,化成了云烟,也让比亚迪刀片电池永不自燃的口号,变成了虚假宣传。

写在最后

今年发生的多起自燃事件表明,极端高温天气下的快充、车辆的长时间驾驶,容易使电池内部温度升高,诱发电池热失控并进而自燃的危险。

尽量慢充,减少驾驶时间,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自燃风险。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要解决动力电池本征安全,才能保证电动汽车行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又或许,技术进步也不能保证完全消除自燃的风险,自燃可能是电动汽车永远也躲不过的梦魇,但是,就像那个遇到熊之后弯腰系鞋带、只求比同伴跑得快的聪明鬼一样,只要比燃油车自燃得少,电动汽车依然可以迎来消灭燃油车的那一天。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