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网络与存储>业界动态> DRAM 8英寸线趋减 IC制造须理性突围

DRAM 8英寸线趋减 IC制造须理性突围

——
作者: 时间:2007-02-02 来源: 收藏
线将逐渐退出

  随着半导体工艺制程技术的进步,90纳米及以下制程产品的比重增大以及12英寸硅片的优越性逐渐扩大,首先在竞争最激烈的制造中呈现。

  台湾力晶半导体的黄崇仁表示,2006年是转折点,中的芯片性价比已不具有优势,一批较早的芯片厂,已无法采用0.11微米工艺来制造512Mb的DDR2

  台湾拓璞产业研究所最近发表的看法认为,五大集团三星、美光、海力士、英飞凌及尔必达主导了全球的业,全球DRAM(动态随机)应用中,有55%用于PC中。预计2007年台式机中存储器用量将增加46%;而笔记本中将增加63%;服务器中将增加47%;而消费电子产品及手机中也分别有56%及69%的增长。所以,2007年DRAM总需求将有57.4%的增长。但在供给方面,2007年中DRAM的8英寸芯片生产线的自然淘汰率将占20%至30%,其中有的8英寸线升级至12英寸或者改成其他用途。

  不同品种有其相应的特征尺寸及生存周期,完全由市场来决定,目前DRAM已进入80纳米量产时代,而模拟电路中0.18微米仍是国际先进水平。所以各种不同的硅片尺寸都有其相应的生存之道,但是大尺寸硅片逐步取代小尺寸是自然规律。如右图所示。

  中国芯片制造仍在初级阶段

  自华虹NEC在中国建成第一个8英寸生产线至今,中国芯片产业正在逐步成长壮大。虽然也有中芯国际的12英寸芯片生产线以及全国8英寸硅片的产能规模已达每月30万片以上,但是从总体看,产业的水平仍处在初级阶段,其现状如下:


  有12英寸及90纳米的代工能力,但至少落后于台积电等世界一流代工企业一年以上。目前在高端产品代工方面仍以标准型存储器为主。而在逻辑电路代工方面,由于90纳米技术进展缓慢,加上缺乏顶级fabless公司的大订单,造成新建12英寸的产能扩展缓慢。

  0.18微米及以上的代工,由于同质化,缺乏特长工艺能力,加上台积电等打压,致使硅片平均销售价格下降,毛利率低,而造成企业效益不够理想。

  中国芯片制造业,从结构上看大部分6英寸及8英寸旧线的赢利状况较好,目前可能是全球唯一还在增建8英寸芯片生产线的地区。

  在12英寸新线建设中,中国仍处在扩张的态势,中芯国际除了在北京有Fab4之外,上海的Fab8已处于设备安装阶段,另一条武汉的中芯12英寸生产线已加快步伐,预计2007年底可能提前进行设备安装。但是面临一个做什么产品的决策问题,可以预计DRAM及NAND闪存是个正确的选择。

  目前唯一在中国大肆扩张的是无锡海力士及意法的合资存储器厂,其进展速度超出业界的预期。至2007年底扩充硅片月产能将为8英寸5万片及12英寸6万片,将成为中国最大的芯片制造厂。

  从全球8英寸芯片厂范围看,唯有中国内地还在逐年扩张,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速度已经减缓,因此可以预计,在未来三年内,台湾地区半导体厂的西移,是影响内地半导体业增长的主要因素。但是在近时期内中国内地不太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8英寸芯片厂基地。 (本文作者为美国应用材料公司顾问)

  专家观点

  中国芯片制造业突围策略

  我国半导体产业根本问题是基础薄弱,尽管近年来我国半导体产业在设计、制造、封装,包括设备及材料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产业链结构逐年完善,但是缺乏品牌及世界一流的公司来支撑。为了下一步更健康地发展,提出以下一些思路,供业界探讨。

  首先,要明白建成什么样的芯片制造业。实际上,在发展中国的芯片产业中,以下三点才是根本及生存基础:集成电路产业涉及国家安全;高科技受西方国家控制;必须要做强,至少有2至3个国际一流品牌,才不致轻易被竞争对手打垮。因此,依此思路许多问题应该能迎刃而解。如发展国产CPU主要为国家安全,不可能完全拿经济利益来考量。又如12英寸芯片生产线一定要上,但必须以企业为主体,而且国家在政策上要给予支持。在适当时候,要支持中国的芯片产业的兼并壮大。不能满足于一条芯片生产线有3至5万片月产能。再如从国家利益出发,扶植1至2家企业搞IDM模式也很有必要。

  其次,要改善芯片自给率。要把改善芯片自给率作为芯片产业的一个重要目标来考核,同时国家要有相应的政策与措施配合。近年来虽然芯片产业从数量上增加迅速,但是芯片自给率的改善并不能让人满意。

  第三,正确认识来自台湾地区的影响。中国内地半导体工业己与我国台湾地区半导体业紧密结合在一起。目前台湾地区半导体业处于国际先进地位:IC设计业居全球第二,代工和封装业居全球首位,集成电路总产值己超过韩国居全球第三。但是台湾岛内发展半导体有先天性缺陷阻碍其进一步成长。主要问题有以下四方面:市场小;人才短缺;电力不足;地震多。因此,向外扩展,尤其是西移内地是必然趋势。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