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闭

新闻中心

EEPW首页>安全与国防>设计应用> 合肥南站枢纽应急指挥系统设计方案

合肥南站枢纽应急指挥系统设计方案

作者: 时间:2011-06-28 来源:网络 收藏

一、项目概述

综合项目(以下简称“枢纽”)是结合高铁建设的集各种交通换乘方式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属合肥市先行规划设计的重点项目之一。

  高铁合肥南站将连接通过合肥市的合宁、合武两条高速铁路,其旅客发送量占合肥铁路总旅客发送量的67%以上,根据相关资料预测结果,2020年和2030年合肥南站旅客发送量分别为1800万人和3160万人,旅客日发送量分别49315人和86575人,高峰小时客流量分别为5200人/时和9500人/时。合肥高铁南站的建设将会大大提升合肥市的铁路地位,预计2012年6月建成通车。

  合肥南站枢纽以合肥高铁南站站房为核心,地处合肥市包河区及经济开发区交界处,连接老城区和滨湖新区。根据功能组成及规划条件,合肥南站枢纽需要解决九种功能关系的换乘及衔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轨道交通、公路客运、快速公交、常规公交、出租车、社会车辆、慢行交通,是合肥市未来最重要的陆上客运交通门户。

  合肥南站枢纽总占地面积约70万平米,由合肥高铁南站站房、南北广场、线下场站、长途汽车站等几大功能区块组成,除合肥南站高铁站房外,枢纽总建筑面积约38.5万平米,股道四角用地9.7万平米。结合周边新建及改建市政道路项目,合肥南站枢纽项目(不含合肥高铁南站站房)总投资估算约74.5亿元。

  南、北广场总占地面积约12.5万平米,内设综合换乘厅、配套商业、设备管理用房、社会车辆停车库等,总建筑面积约14.5万平米。为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合肥高铁南站站台采用高架方案,充分利用站台下空间布置公交场站、出租车场站与社会车辆停车场。线下场站总建筑面积11万平米。立体矩阵式出租场站及室内候车式公交场站是枢纽线下场站的设计特色与亮点,可较好地适应高铁突发大客流的换乘特点,并有效提升枢纽服务水平。

  合肥地铁1号线高铁站设置在合肥南站枢纽北广场地下,地铁站厅层与枢纽北广场综合换乘厅形成人流换乘,地铁盾构区间纵贯合肥高铁南站站房及枢纽南广场。

  合肥南站枢纽长途汽车站是由合肥市客运总公司投资建设的新建客运站,西南紧邻枢纽北广场及合肥高铁南站站房,可与合肥南站进行良好的客流与资源整合,设计旅客发送能力为35000人/日,最高旅客聚集人数2800人,属综合客运枢纽站。长途占地面积约为6.1万平米,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米。

二、系统设置必要性

  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是落实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建设现代交通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特别是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迅猛发展,以高铁客运枢纽站为核心的城市大型现代化综合交通客运枢纽相继开工建设并逐步投入使用。如:北京南站、深圳北站、南京南站等。在这些综合交通枢纽中,铁路客运与城市轨道交通、公交汽车、长途汽车、出租车、社会车辆、非机动车等紧密衔接。多种交通工具在一定的空间内共存,换乘人员高度密集,各种设备系统同时运行。这样一个换乘的空间包含大量的不确定因素,一旦出现灾害,很可能会酿成重大安全事故。因此综合交通枢纽的安全问题,成为保障地区乃至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交通枢纽的特性决定了其发生的灾害具以下特征:

  1.突发性:事件爆发的偶然因素很大,其发生的地点、时间具有不确定性,几乎不具备一般事件发生的征兆。

  2.扩散性:由于综合交通枢纽人员密集,相对空间狭小,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人员的心理恐慌程度大,行动混乱程度高,疏散难度大,容易导致其它衍生事件或次生灾害的发生。

  3.社会性:综合交通枢纽是其所在的地区或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因此,综合交通枢纽发生灾害势必会对公共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

  基于上面对综合交通枢纽灾害特征的分析,为保障在突发事件面前人员不受伤害,财产不受损失,设施运转正常,有必要设置应急。该系统应在枢纽日常运营时,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预先制定有效、可行的应急预案;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级别等进行分析和判定,在最短的时间内制定应对方案,并下达具体的指令,对交通枢纽进行集中统一的指挥,从而保证抢险救灾工作快速有效的进行,进而减少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对周边社会造成的影响。

三、系统组成及功能

  合肥南站枢纽应急,本着以人为本的方针,以向科学技术要效率为目标,采用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全新理念,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多媒体技术、音/视频交换传输技术、现代通信技术,采用系统集成方法有机的结合为一体,力求建立一个枢纽南北换乘广场、出租车场站、公交车场站、长途客运站等各种功能区间和整个枢纽指挥中心间的视频、音频、控制、数据等多功能的、综合性的信息交互系统,实现以合肥南站枢纽综合运营控制中心(HOC)为核心,以网络技术为依托,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智能化应急。该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子系统组成:预案子系统、地理信息(GIS)子系统、综合调度子系统、应急通信子系统、大屏幕显示子系统、信息发布子系统、视频会议子系统。下面就各自子系统的功能进行简单描述。

  1、 预案子系统

  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行动、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的计划或者方案。它是在辨识和评估潜在重大危险、事故类型、发生的可能性、发生过程、事故后果及影响严重程度的基础上,对应急机构指责、人员、技术、装备、设施、救援行动及其指挥与协调等方面预先做出的具体安排。

  预案子系统不仅有对事件处理的辅助提示预案,而且有多种有很强实战性的资源调度辅助预案和直观的现场预案。系统已将预案子系统完全融于突发事件处理业务的日常操作之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同时,预案系统还提供了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和伤害、次伤害、救援等方案。预案系统的预案来源通常是以往各种类型案情处理经验的总结,或者是一些既定的法律法规所约束的行为。所以,良好的预案系统应该是可以不断完善的,不断积累和添加的系统。

  2、 地理信息(GIS)子系统

  GIS是以测绘测量为基础,以数据库作为数据储存和使用的数据源,以计算机编程为平台的空间分析即时技术。GIS系统是应急指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GIS系统的性能是否优良,操作是否简便、直观是应急指挥系统能否良好运用的关键。

  由于合肥南站枢纽与高铁、地铁衔接紧密,周边城市道路错综复杂,内部换乘流线多种多样,人流、车流数量巨大。因此通过GIS系统搭建一个真实的枢纽数学模型,也就成为应急指挥系统乃至其他各种运营维护系统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同时随着合肥南站枢纽GIS系统的建成,也势必带动合肥市交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3、 综合调度子系统

  综合调度子系统是一个集成平台,为应急指挥系统提供了标准和统一的指挥平台。指挥人员不需要关心后台众多种类的受控设备和通信规约,通过综合调度平台就可以对合肥南站枢纽内部区域及周边道路进行全方位监控。

  系统对合肥南站枢纽内的冷热源、通风空调、给排水、电力监控、动力照明、FAS、BAS、广播、视频监控、综合安防、乘客信息等设备系统进行监视,实时掌握各设备系统的运行状态。当突发事件发生后,通过系统获得事件准确的状态信息,有助于帮助决策者判定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确定最优的应急处置方案;进而通过系统获得的信息对事件的发展趋势进行跟踪,评价应急处置方案的实施效果,从而根据需要及时调整应急措施。

  4、 应急通信子系统

  应急通信就是为应对自然或人为紧急情况而提供的特殊通信机制。它是在原来通信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或发生紧急情况时,为保障通信联络,采用已有的机动通信设备进行的通信。

  合肥南站枢纽的应急通信系统首先依托于枢纽内部固有公众通信网络,用于紧急情况报警、应急指挥中心与现场的通信连接等。其次为保障应急指挥的需求,使用数字集群、卫星通信、应急通信车等无线方式,通过便携式终端、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快速部署应急通信网络,提供应急通信保障。因此在系统方案设计时既考虑基础投资,又兼顾应急指挥需求,对枢纽的通信网络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扩容,实现有线通信系统与无线通信系统、集群通信系统有机地结合。

  5、 大屏幕显示子系统

  在合肥南站枢纽的综合运营控制中心(HOC)设置DLP大屏幕投影系统。系统设计采用的是备份显示设计理念,采用多屏拼接控制器和显示单元内置图像拼接处理器相结合的方法,保证系统在拼接控制器发生故障时能提供视频信号和RGB信号的直通和以窗口形式拼接显示,从而保证系统7×24小时的不间断运行。

  系统的主要用途是把合肥南站枢纽及周边道路上所采集的视频信息以及各个实时监控子系统的运行状态,通过网络连接实时集中显示出来。作为合肥南站枢纽应急指挥系统的显示终端,为应急指挥等提供可靠保障和依据。从而提高合肥南站枢纽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6、 信息发布子系统

  应急指挥系统中的信息发布子系统是借用合肥南站枢纽中的乘客信息系统。该是依托网络交换系统和综合布线系统,以计算机系统为核心,以合肥南站枢纽内部及周边道路上显示终端为媒介向换乘人员、机动车驾驶员提供信息服务的系统。

  乘客信息系统在正常情况下,提供换乘须知、换乘指南、管理者公告、政府公告、出行参考等实时动态的多媒体信息,从而引导换乘人员安全、便捷地进行各种交通工具的换乘;引导机动车、非机动车有序地流动。在突发事件等非正常情况下,可及时发布突发事件的基本信息、事件的发生趋势分析以及向枢纽内换乘人员提供动态紧急疏散引导信息,还可向工作人员发布应急抢险的指令信息等。

  7、 视频会议子系统

  视频会议系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地方的个人或群体,通过传输线路及多媒体设备,将声音、影像及文件资料互传,实现即时且互动的沟通,以实现会议目的的系统设备。作为应急指挥系统的视频通信平台,系统的稳定性必须得到保障。系统一般采用双机热备份,大大增强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视频会议进行过程中,一旦主机因意外情况导致会议无法进行时,系统会自动进行备份切换,由备机继续执行会议任务,保证视频会议的顺利进行。

  合肥南站枢纽本身的功能比较多样,各个功能分区的上级政府主管部门也不尽相同。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只要打开远程多媒体视频会议系统,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向各功能区间及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提供事件的详实资料,协同会商应对办法,为应急指挥者做出应急指挥命令和布置下一步善后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据,从而将突发事件引发的次生危害降到最低。

四、系统应急能力评价

  在大型交通枢纽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价中,影响因素众多,关系错综复杂,且对影响因素的评价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大型交通枢纽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的强弱,不仅与系统监测的设备设施数量、所涉及人员的业务水平、管理水平有关,还与枢纽的风险水平有关。对于风险比较高的大型交通枢纽而言,尽管系统监测的设备数量较多、较齐全,设施较完善,应急管理人员的水平较高,救援队伍应急能力较高,但由于该枢纽所面临的风险较强,所面临的应急任务较多,其应急能力未必高。

  因此,提高合肥南站枢纽应急能力要从降低风险和加大安全建设两个方面入手。降低风险主要是提高对突发事件的重视程度,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作业培训、安全教育,提高工作能力,减少违规作业情况;定期对设备、系统进行检修、维护、保养,使设备、系统在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工作。安全建设的投入同事故损失成反比,即投入越多,一定时期内事故或各类损失越少。增加安全建设投入,除了在各类安全设备设施购买上的投入外,还应该加强职工安全培训以及各类安全保险的投入。

  由于大型交通枢纽是近年城市化进程的新兴产物,其风险评估体系和应急能力评价模型还有待近一步研究和完善。因此现阶段加大安全设施和安全教育的投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