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测试测量>设计应用> 在役压力容器磁粉探伤工艺探讨

在役压力容器磁粉探伤工艺探讨

作者: 时间:2012-05-23 来源:网络 收藏

 3.2 控制磁轭拖动速度

  探伤操作时必须控制磁轭行走速度,保证在规定的范围之内,行走速度参照速度公式计算选定。

  V=ST(4)

  式中 V—磁轭行走速度

  S—磁轭有效探伤宽度

  T—规定的

  如某型号的交叉磁轭两磁极内侧在行走方向上的跨越宽度为100mm,其实际有效探伤宽度为S=80mm,查得JB4730-94标准规定连续法的通电为T= (1~3)s,则磁轭行走速度V=801~3=27~80(mm/s)=1.62~4.8(m/min)以上计算未包括喷洒磁悬液的时间,鉴于在役容器现场探伤的复杂性,磁轭的行走速度应与探伤方法、磁悬液的润湿性能、被检部位的表面状态和探伤所处部位的不同而异,最好通过贴标准试片进行测试确定。若磁轭行走速度过快,工件得不到有效磁化,则很有可能发生漏检。

  使用马蹄磁轭法探伤焊缝时,应将焊缝分段标记,在每一个探伤区段内将磁极连线与焊缝中心线成45度角作两次互为垂直的磁化探伤,且保证每个探伤区段之间有15mm以上的重叠。

 3.3 施加磁悬液操作质量控制

  (1)磁悬液润湿效果:对于湿法探伤,保证受检部位被磁悬液完全润湿是缺陷检出的前提。探伤中如发现磁悬液不是始终地覆盖被检部位,而是分离成斑块状或者收敛成沟渠状流淌时,则为磁悬液未润湿表面,应立即停止探伤,对被检表面重新处理。若使用的是水基磁悬液,须在被检表面上进行“水断试验”合格后方可继续探伤。

  (2)优化磁悬液的喷洒点:探伤立式容器纵缝或卧式容器环缝时,磁轭磁化的方向应自上而下,磁悬液的喷洒点为磁化区域的正前方,让磁悬液自然流淌于整个被检区域,喷洒方向与磁轭行走方向相同。

 3.4 环境光照度的控制

  探伤现场被检表面可见光照度应达到有关标准要求,均匀而明亮的照明是探伤操作取得成效的基础,全过程必须在充足的自然光或白光下进行。

 4 磁痕的判别、记录与评定

  对磁痕显示的判别是一项细致的技术操作,探伤人员须随身携带如放大镜、角向砂轮或短锯片等工具,通常通过以下操作随时对显示磁痕进行判别:

  (1)改变磁极位置法,在磁痕迹象部位用改变磁极方位复验,判别是否为因操作不当引起的伪磁痕。

  (2)改变表面状态法:用短锯片或砂轮将显示磁痕部位稍加修磨,改变被检部位的表面状态后复验,判别是否为因表面外形结构引起的非相关磁痕。用草图、胶带纸粘贴磁痕实样的方法记录缺陷磁痕,严重的缺陷磁痕应予照相存档。磁痕评定应按JB4730-94标准规定执行。

 参考文献

  1 周志伟.带涂层在役的无损检测.无损检测,1996.

  2 中国ASME规范产品协作网翻译.ASME锅炉及规范第V卷.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3 方向成等译审.美国无损检测手册磁粉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4.

  4 云庆华主编.锅炉无损检测技术.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5 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探伤人员资格考委会编写.磁粉检测.中国锅炉压力容器安全杂志社,1999.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