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设计应用> 采用CMRC结构的Ka波段 四次谐波混频器设计

采用CMRC结构的Ka波段 四次谐波混频器设计

作者: 时间:2014-06-25 来源:网络 收藏

本文引用地址://m.amcfsurvey.com/article/259392.htm

这里电感L1L2L3代表横向细微带,L4L5代表纵向细微带。电容C1C2表示微带线之间的耦合电容,C3C4C5表示微带与地之间的电容。

4 电路设计及仿真

本设计采用RT/duroid 5880 高频基片,基片厚0.254mm,介电常数2.2。它采用增强型聚四氟乙烯材料,具有低损耗、低吸湿、同向性、频率一致性以及良好的抗腐蚀性,广泛应用于毫米波电路设计。二极管选用DMK2308是砷化镓肖特基反向并联二极管管对,它主要应用于20~100GHz,具有低结电容和低串联电阻。

射频中心频率freq_RF=37.5GHz,射频功率P_RF=-10dBm;本振中心频率freq_LO=9.6GHz,本振功率P_LO=10dBm。

4.1 波导-微带过渡设计

目前常用的波导-微带过渡结构有:阶梯脊波导过渡、鳍线过渡、耦合探针过渡等。它们带宽都较宽(10%~20%带宽内回波损耗在15dB以下),插入损耗小。阶梯脊波导过渡加工复杂;耦合探针过渡波导出口方向与电路平行,不满足很多系统的结构要求;鳍线过渡可视为准平面结构,直接印刷在基片上,简单方便。本文就是采用双面鮨线过渡结构,如图4:

图4 波导~微带鮨线过渡

渐变方式采用余弦平方结构:

这里W(z)是渐变线宽,b是波导窄边宽度(3.556mm),w是50欧微带线宽度(0.76mm),L是渐变段总长(13mm)。图中右下方的120度金属弧块是为了降低谐振频率,确保其落在有用通带之外。上下两边的通孔条带是为了阻断纵向电流,减小通带损耗。三维电磁场仿真软件HFSS仿真结果如图5:

圆弧块使鳍线过渡的谐振点落在30GHz以下,确保其偏离有用频段34GHz~40GHz。在30GHz~40GHz带宽内,鳍线过渡段插入损耗小于0.15dB,回波损耗在20dB左右,使射频信号由波导几乎无损耗的过渡到微带部分。

图5 波导-微带过渡

4.2 中频低通滤波器设计

对于中频输出端,应该通中频IF(=4*LO-RF=900MHz)。主要阻止本振(9.6GHz)、射频(37.5GHz)、本振奇次谐波(3LO=28.8GHz、5LO=48GHz)、射频与偶次本振的谐波(RF-2LO=18.3GHz)。

为了更好的实现上面的要求,这里选用了两个级联的形式,如图6

图6 两级中频端滤波器

第一级中间窄带长度选7.6mm,它在9.6GHz处有20dB的抑制。第二级中间窄带长度选2.6mm,它对15GHz~100GHz的频率都有比较好的抑制。级联后HFSS仿真结果如图7

图7 中频端滤波器仿真结果

级联后过渡带更加陡峭,对要求阻断的频点有了更好的抑制。与传统高低阻抗滤波器相比,尺寸减小了15mm,对28.8GHz、37.5GHz更多抑制了20dB左右。而且高低阻抗线设计的滤波器在0~50GHz范围内约有3、4个寄生通带,影响了整个系统的带宽,而本设计完全消除了这些寄生通带。

混频器相关文章:混频器原理


评论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