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模拟技术>业界动态> 龙芯中科总裁胡伟武:政府应把国外芯片挡一挡

龙芯中科总裁胡伟武:政府应把国外芯片挡一挡

作者: 时间:2015-10-30 来源:观察者网 收藏

  观察者网:一个月前,网络上有一篇谈和申威的文章里对自主可控做了如下解释:

本文引用地址://m.amcfsurvey.com/article/282064.htm

  自主,顾名思义,是自主知识产权,不需要给国外缴纳专利费,可以自由选择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以和申威为例,两者都可以自由扩展指令集;而从国外购买指令集授权的话,不仅要支付一笔授权费,而且授权到期要再购买一次,外商每一次更新指令集还要再购买一次。另外,还会受到很多限制,比如用途被限制,外商限制——只能用来做服务器芯片,不能用来做桌面芯片和手机芯片;比如不具备发展权,不能扩展指令集,只能按照国外巨头的划定路线图走,跟在身后亦步亦趋。

  可控,指的是芯片安全可控。无论是自主指令集还是购买国外指令集,只要是独立自主设计微结构,就不存在安全问题。但如果是购买国外微结构授权或者仿制国外CPU则存在安全隐患。因为买到的微结构若不是开源的,对于国内厂商来说就是一个黑箱;即使是开源的,光指令系统里的源码至少一两千万行,在完全吃透技术以前,根本没法保证里面没有安全隐患;仿制国外CPU很容易陷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无法识别CPU里的到底有没有后门电路。

  请问,您对这种说法认同么?

  胡伟武:刚才说的观点,从过程角度说我是很同意的。我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就是一定要形成自己的能力。

  就像共产党打江山,靠的就是自己的能力——枪杆子,你可以花钱买一块地盘,但是别人的枪杆子过来了,地盘就不是你的了,所以共产党打江山的时候不在乎一城一地之得失,连延安都可以丢,但是一定要有自己的枪杆子。

  做技术、做产品也是这样,国内公司可以从国外买技术、买产品,然后贴上自己的牌子,宣称这是国产。但是能力是买不来的,你买来的产品和技术,在性能、功耗、安全方面你说了不算——因为你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去提升性能、降低功耗,也没有能力去读懂外商卖给你的源码,没有能力去发现里是否暗藏玄机。

  因为没有自己的能力,无论是解决使用中遇到的问题,还是想要进一步发展技术,你都只能去找外商。因此,虽然产品和技术名义上都是你的,但因为你没有形成自己的能力,所以控制权始终在外商手里。

  观察者网:实现基础软硬件自主可控的意义在哪里?

  胡伟武:关于自主可控的意义,就是推翻两座大山:一是国家安全受制于人;二是产业发展受制于人。

  要改变目前中国IT产业受制于人的局面,光靠其中一、两项核心技术或一、两个产品的突破是不管用的,必须建立起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体系,就象“两弹一星”时代我们的先辈建立起自主可控的工业体系。

  只有建立自主可控的软硬件技术体系,才能基于该技术体系进行持续改进,形成螺旋上升,否则在别人的技术体系中跟着升级,永远没有超越的机会,只能永远落后。

  观察者网:基础软硬件自主可控是指要研发自己的CPU和操作系统吗?

  胡伟武:CPU和操作系统都是实现基础软硬件自主可控的具体方法,是自主体系的一部分,而非体系的全部。基础软硬件包括CPU、DSP、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软件等方面。

  有个错误的观点——把CPU当成建立自主可控体系的目标,哪个体系生态好,就跟在外商屁股后面当马仔。别人建的体系,就是别人的,你在别人的体系里做CPU或操作系统,哪怕做的再好,也是受制于人,在利润分配、性能、成本、安全性、产权等方面没有话语权。

  因此,单单有个CPU或者操作系统,无法做到独立自主,只有体系自主才是是真正自主。目前IT产业主要由Wintel体系和ARM+Android体系来支撑,只有建立能与前两者抗衡的自主体系,才能实现真正的自主可控。

  观察者网:建立能与Wintel体系、AA体系相抗衡的自主体系,这个目标非常远大,很多人想都不敢想。以中国现在的实力,有建立这样一个体系的可行性吗?

  胡伟武:中国要发展自主可控体系还是有一定基础的。我们可以把IT产业从技术上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应用层,中国的应用层是比较不错的,比如有BAT等互联网巨头;我们的整机产业也很不错,有华为、联想这些巨头;但中国的基础软硬件就不行了,比如CPU、操作系统、数据库这些和国外都有一定差距。其实,只要我们把国产CPU、操作系统和应用层、整机产业实现对接,以应用为牵引,自主体系就有可能发展起来。

  观察者网:那如何发展自主可控体系呢?

  胡伟武:我们过去有个误区,觉得自主体系的关键是指令集系统。其实我们要和应用对接,应用并不关注你的指令系统,只关注你的API。因此,体系的枢纽是API,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接口才是构建体系的关键。

  具体来说,那些是API呢?B/S应用的JavaScript、C/S应用的QT、服务器和安卓应用的Java这些都是API,像安卓的成功就是API的成功。体系建设首先要把API做好,建成体系后落脚点才在指令系统上。只要把API这个枢纽抓住了,体系建设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难,那么复杂。

  另外,商业模式上要以应用为牵引。政府不要只给钱让CPU企业关起门来搞研发,应该牵头让一些单位去用这些CPU,在使用中发现问题,软硬件结合,对全系统进行优化,最后逐步形成自己的体系。

  观察者网:说到全系统优化,想起专题论坛中看到的例子——某数据库应用,HP的X86服务器需要50分钟,服务器优化前8小时,优化后80秒;某图形应用,X86 i7平台每秒40帧,龙芯平台优化前每秒不到1帧,优化后每秒80帧;某指挥系统(GIS)应用,X86 i7平台每秒20帧,龙芯平台优化前每秒3帧,优化后每秒30帧。非常好奇这是怎么做到的?

  胡伟武:因为你用国外的产品,人家卖给你什么就是什么,它的产品你说了不算;用龙芯、中标麒麟和达梦这些软硬件,在使用中发现问题,可以做改进,产品的性能、功耗、安全性等方面我们自己说了算。这其实就是我刚才说的,要以应用为牵引,在使用中通过软硬件磨合,提升系统性能。类似的应用做的多了,自己的体系也就构建起来了。

  观察者网:那发展自主可控体系的薄弱环节在哪里?

  胡伟武:基础软硬件总体上都是薄弱环节,但最薄弱的环节是API,整机系统性能瓶颈也在于API相关软件不行,我国在API基础软件方面没有积累,API的差距比CPU的差距大得多。中国写Java的程序员有上百万人,写JavaScript的程序员也有上百万人,写QT的也很多,但Java虚拟机、JavaScript引擎、QT库却没多少人干。基础软硬件要把这几块做起来,就能够打破硬件、操作系统、应用层之间的藩篱,实现基础软硬件和应用层的对接。

  观察者网:为什么我们很容易买到搭载华为海思芯片的手机,但却很难在市场上买到龙芯的产品?

  胡伟武:华为是垂直整合,垂直整合在商业上是比较好做。龙芯是Intel的商业模式,是做产业生态,一个是做产品一个是做生态,因此,龙芯肯定是慢一些。

  观察者网:我们知道华为为了扶持自己的麒麟芯片不计成本,还牺牲华为终端的利益,在2年时间里坚持在华为中高端机型上使用功耗大、兼容差、小毛病多的K3V2。垂直整合优势是指龙芯必须在价格、性能、软件生态上取得相对优势后才会有企业来采购,无法做到华为海思的麒麟芯片自产自用自销?

  胡伟武:还有一方面就是技术路线的选择。海思选择购买ARM公司的IP核授权集成SOC的技术路线,依附于AA体系后市场化运营要容易的多。

  观察者网:能具体说说吗?

  胡伟武:龙芯走独立自主路线,就必须事必躬亲,建立一个足以和Wintel体系和AA体系相抗衡的自主体系——自己扩展指令集、自己设计微结构、自己开发编译器和社区版操作系统、自己构建产业联盟和软件生态....。。什么事情都自己做....。。不仅工作量非常大,技术门槛比较高,而且还造成龙芯的产品和现有的软件生态都不兼容,市场化运营难度大。

  而国内的ARM阵营厂商,很多事情ARM和谷歌等国外公司都已经帮它们做好了,只需要给AA体系当马仔就可以了——在硬件方面只需要购买ARM的IP核集成SOC;软件方面依赖谷歌等公司,运行安卓系统,兼容安卓的软件生态。因此,技术门槛,研发的时间成本、资金成本都被大幅降低,也不存在像龙芯那样被产业联盟弱小和软件生态贫乏掣肘的情况,所以市场化运营的道路就比较顺利。



关键词:龙芯云计算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