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消费电子> 超100万毕业生未就业 高校就业面临怎样难题

超100万毕业生未就业 高校就业面临怎样难题

——
作者: 时间:2007-04-29 来源: 收藏
近年来高校生离校时就业率保持在70%左右;但高校生的就业形势还很严峻,2007年高校生达495万人,比上年净增82万人;离校后仍然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已经超过100万人;去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为950万,未来3年将增加到1000万人以上。

今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495万人,严峻的就业形势依然牵动着社会各界的神经。国务院在京召开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前夕,记者专访了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这位负责人认为,结构性矛盾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题的症结所在。
面临什么样的难题?

“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
记者: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讨论已经很多了,应该从哪里着手破解这一难题?
学生司负责人(下称“学生司”):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主要还是源于结构性的矛盾:一些大学生面临一定困难,而很多需要人才的地方和岗位又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这种现象可概括为“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

记者:应该怎样看待这种矛盾?
学生司:这是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大背景造成的矛盾。不能因为存在一定的就业压力就简单地说我国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仍然很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加快广大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城市社区和中小企业的发展,而高素质人才的缺乏正是制约这些领域发展的瓶颈。

记者:我们注意到,近年来,中央和地方都倡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但海南、黑龙江等地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却陷入困境。你对这种现象怎么看?
学生司:这些计划的意图是好的,方向是对的,但启动得比较早,要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时代的发展来逐步完善。当然,要从根本上化解这一结构性矛盾,必须依靠更加合理的制度环境,进一步解决编制、经费以及人事、用工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问题。

高校教育是否合理?
不经过高等教育就业压力更大

记者: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各级政府应该重点朝着哪些方向做出努力?
学生司:一是扩大“增量”,通过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增加就业岗位,特别是要开发和创造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二是激活“存量”,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及城市社区、农村地区吸纳大学生就业。三是促进“对接”,搞好公共就业服务,培育并规范市场,促进“人岗匹配”。
记者:有一种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高校学科设置不合理,跟不上社会需求的发展,没有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

学生司:这个观点起码不太全面。教育主动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主动为经济建设服务,这始终是教育系统追求的目标。教育部从2003年起就明确提出,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推进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但是教育也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长周期和多层次。因此,本科教育可能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记者:还有人将大学生就业难归咎于高校扩招。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学生司:这更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就业形势严峻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长期问题。据劳动部门的数据统计,每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约900万,而需要就业的人数达到2400万。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实际上是全社会就业压力传导的结果。
单就大学生来讲,不上大学也要就业,而且如果没有经过高等教育阶段的文化、技能培养,可能就业能力总体上还要低些,那么这些孩子可能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压力。

如何应对就业困局?
家长学生应该适时调整就业期望

记者:前不久,大学生当搓澡工一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更早还有名牌大学毕业生卖肉、擦皮鞋、卖鸡蛋的。你如何评价这些人的就业选择?
学生司:其实没必要大惊小怪,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大学生的初次就业。我们要看到,同样是做基础性的工作,大学生与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是不一样的。大学生擦皮鞋擦出了连锁店,养猪养出了几百万元的效益,电脑养鸡出了亿元户,志愿者当上了村委会主任,很多大学生通过看似不起眼的工作起步,脚踏实地奋斗,实现了人生价值。
现在大学生找一个工作不难,难的是找到一个学生和家长都感到满意的理想工作。

记者:这是因为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陈旧吗?
学生司:大学毕业生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如果说就业上有观念问题,影响也大多来自家长和社会。当然,每个家庭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找到一个体面的工作,望子成龙无可厚非,但家长需要适时调整对孩子的就业期望,不要看不起基础性的岗位,否则就可能不恰当地影响孩子的及时就业。
就业现实状况如何?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教育时代

记者:现实状况是怎样呢?
学生司: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时代。上世纪八十年代,每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二三十万人,而现在已达到四五百万人,增长了二三十倍。现在已不可能每个大学生一毕业就进大机关大单位,很多人都要从基层干起。
记者:在新形势下,应该如何把握我国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学生司:目前我国大学生占人口的比例还远低于发达国家,中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要靠大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这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生存发展的大问题。

成本谁来承担?
用人单位应免除大学生费用

记者:不少大学生反映求职成本太高,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司:有研究机构做过统计,毕业生的求职成本人均1000元左右。这些钱主要用在路费、报名费、考试费上面。我们正在积极同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希望出台政策,使政府主管的就业服务机构全部免费服务,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招聘大学生实行免费,包括报名费、考试费和门票。同时,我们正在呼吁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免除大学生求职的相关费用。
记者:我们了解到,离校后仍然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已经超过100万人。对这部分人怎样安排?
学生司:要把他们纳入社会大就业服务体系当中。以前因为离校后未就业的人数不多,对这些人的就业服务相对比较薄弱,今后将大大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还要落实他们的社保政策,特别是失业登记、临时救助和社会保险参保。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就业率保持在70%左右;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还很严峻,2007年高校毕业生达495万人,比上年净增82万人;离校后仍然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已经超过100万人;去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为950万,未来3年将增加到1000万人以上。


今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495万人,严峻的就业形势依然牵动着社会各界的神经。国务院在京召开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前夕,记者专访了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这位负责人认为,结构性矛盾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题的症结所在。




面临什么样的难题?


“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


记者: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讨论已经很多了,应该从哪里着手破解这一难题?


学生司负责人(下称“学生司”):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主要还是源于结构性的矛盾:一些大学生求职面临一定困难,而很多需要人才的地方和岗位又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这种现象可概括为“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


记者:应该怎样看待这种矛盾?


学生司:这是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大背景造成的矛盾。不能因为存在一定的就业压力就简单地说我国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仍然很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加快广大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城市社区和中小企业的发展,而高素质人才的缺乏正是制约这些领域发展的瓶颈。


记者:我们注意到,近年来,中央和地方都倡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但海南、黑龙江等地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却陷入困境。你对这种现象怎么看?


学生司:这些计划的意图是好的,方向是对的,但启动得比较早,要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时代的发展来逐步完善。当然,要从根本上化解这一结构性矛盾,必须依靠更加合理的制度环境,进一步解决编制、经费以及人事、用工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问题。


高校教育是否合理?


不经过高等教育就业压力更大


记者: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各级政府应该重点朝着哪些方向做出努力?


学生司:一是扩大“增量”,通过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增加就业岗位,特别是要开发和创造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二是激活“存量”,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及城市社区、农村地区吸纳大学生就业。三是促进“对接”,搞好公共就业服务,培育并规范市场,促进“人岗匹配”。


记者:有一种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高校学科设置不合理,跟不上社会需求的发展,没有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


学生司:这个观点起码不太全面。教育主动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主动为经济建设服务,这始终是教育系统追求的目标。教育部从2003年起就明确提出,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推进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但是教育也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长周期和多层次。因此,本科教育可能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记者:还有人将大学生就业难归咎于高校扩招。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学生司:这更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就业形势严峻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长期问题。据劳动部门的数据统计,每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约900万,而需要就业的人数达到2400万。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实际上是全社会就业压力传导的结果。


单就大学生来讲,不上大学也要就业,而且如果没有经过高等教育阶段的文化、技能培养,可能就业能力总体上还要低些,那么这些孩子可能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压力。


如何应对就业困局?


家长学生应该适时调整就业期望


记者:前不久,大学生当搓澡工一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更早还有名牌大学毕业生卖肉、擦皮鞋、卖鸡蛋的。你如何评价这些人的就业选择?


学生司:其实没必要大惊小怪,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大学生的初次就业。我们要看到,同样是做基础性的工作,大学生与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是不一样的。大学生擦皮鞋擦出了连锁店,养猪养出了几百万元的效益,电脑养鸡出了亿元户,志愿者当上了村委会主任,很多大学生通过看似不起眼的工作起步,脚踏实地奋斗,实现了人生价值。


现在大学生找一个工作不难,难的是找到一个学生和家长都感到满意的理想工作。


记者:这是因为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陈旧吗?


学生司:大学毕业生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如果说就业上有观念问题,影响也大多来自家长和社会。当然,每个家庭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找到一个体面的工作,望子成龙无可厚非,但家长需要适时调整对孩子的就业期望,不要看不起基础性的岗位,否则就可能不恰当地影响孩子的及时就业。


就业现实状况如何?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教育时代


记者:现实状况是怎样呢?


学生司: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时代。上世纪八十年代,每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二三十万人,而现在已达到四五百万人,增长了二三十倍。现在已不可能每个大学生一毕业就进大机关大单位,很多人都要从基层干起。


记者:在新形势下,应该如何把握我国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学生司:目前我国大学生占人口的比例还远低于发达国家,中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要靠大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这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生存发展的大问题。


求职成本谁来承担?


用人单位应免除大学生求职费用


记者:不少大学生反映求职成本太高,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司:有研究机构做过统计,毕业生的求职成本人均1000元左右。这些钱主要用在路费、报名费、考试费上面。我们正在积极同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希望出台政策,使政府主管的就业服务机构全部免费服务,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招聘大学生实行免费,包括报名费、考试费和门票。同时,我们正在呼吁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免除大学生求职的相关费用。


记者:我们了解到,离校后仍然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已经超过100万人。对这部分人怎样安排?


学生司:要把他们纳入社会大就业服务体系当中。以前因为离校后未就业的人数不多,对这些人的就业服务相对比较薄弱,今后将大大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还要落实他们的社保政策,特别是失业登记、临时救助和社会保险参保。


关键词:毕业求职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