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电源与新能源>市场分析> 光伏“革命党”

光伏“革命党”

作者: 时间:2010-02-11 来源:《创业家》杂志 收藏

  回国之初,杨立友同样选择了晶硅技术作为公司起步的切入点,因为晶硅技术成熟好上手,市场认可度也更高。而他的老本行微晶非晶薄膜,当时的国内产业条件还不成熟。

本文引用地址://m.amcfsurvey.com/article/106070.htm

  “这两年,我们做了大量培养供应链的工作。”杨立友说,中国的制造业已经体现出了非常强的配套能力。如果在他刚刚回国的时候立刻上薄膜生产线,杨说当时的产业配套的国产化率只有30%,而现在已经达到了60%,“再有两三年的时间,可以接近100%。”

  “中国制造的概念是什么?这意味着国外配套公司产品的价格是我的配套公司价格的几倍。一个很小的东西,如果用外国的产品,就变成了一个很不便宜的配件。”

  现在正泰产业链上还没有实现国产化的配套产品主要是一些有技术门槛的核心原料,比如硅烷和二乙基锌。“中国企业很敏锐,学习能力也很强。现在已经有几家公司上了攻关项目,要突破这些核心材料。我们很有信心。”

  产业链配套能力的增强使得正泰对通过扩大规模来降低成本充满信心。就在我们眼前这条30兆瓦生产车间的旁边,一栋更大的三层厂房已经完工,今年上半年新的90兆瓦产能就将投产。在温州,一个产能240兆瓦的新厂区也即将开工。

  和第一条生产线不同的是,在新的生产线上,除了核心设备,能够使用国产设备就使用国产设备,这是正泰的新原则,这当然将进一步降低公司的成本。

  “现在我们的价格能够做到晶硅的成本,1.2美元一瓦,我们计划到2010年四季度,或者2011年初,能够做到70美分一瓦。”这无疑是个极富竞争力的价格。

  对于杨立友的雄心来说,也许最大的危险来自技术自身转换率有限的提升空间。现在正泰能够做到9%的转换率,这个数字显然偏低。“10%现在是看得见的。”杨立友说。但他也承认微晶非晶技术的物理上限大概在13%左右,这也许是正泰未来路上最大的敌人。

  对杨立友的采访刚刚开始的时候,我告诉他自己上午采访了龙焱科技。“吴教授做得怎么样了?”他开口就问。显然,吴教授的进展是他关心的话题。

  父与子

  从正泰所在的滨江开发区到下沙工业园,需要40分钟的车程,这是正泰和龙焱的物理距离。现代化的厂区与流水生产线和一栋简旧的小楼里的两层,这是正泰和龙焱的产业距离。但他们的雄心没有距离。

  “拜托了,我们的数字您千万别写出去,太多人盯着我们了,我们还不想让自己太早暴露。”吴奔反复央告记者。吴奔是杨立友口中的“吴教授”的儿子,龙焱科技总裁。他的父亲吴选之是碲化镉技术领域里的泰斗级专家,现在年逾70的老人是公司的董事长。

  你看碲化镉三个字是不是有些熟悉?对,这就是全球最大的薄膜电池生产商First Solar(第一)公司的技术路径。吴选之在美国期间就职于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从1996年开始对碲化镉的研究,2001年他率领的团队打破了碲化镉转换率的实验室世界纪录,16.5%的数字至今无人撼动。在可再生能源实验室期间,他的团队多次参与了关键技术的突破研发,因此对其技术路径非常熟悉。

  2007年,吴选之退休,从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净身出户”。按照美国的知识产权法,他离开的时候没有带走一页纸,并保证一年之内不从事碲化镉研究。

  一年之后,吴选之在自己的家乡杭州创业。“在美国的时候,我父亲就觉得碲化镉技术在工艺流程上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现在他要在中国实现自己的想法。”吴奔说。

  吴奔不想说挑战第一的话,他觉得的未来市场足够大,只要自己做的东西足够好,就不存在和第一太阳能杀个你死我活的问题。“你看人家第一太阳能活得多好,也不来中国设厂,照样挣钱。”吴奔说。“那是因为还没有中国的公司能做这个事儿。”记者回应。

  吴奔,这位联想CEO杨元庆的前助理笑了:“对,你说得对。但我们现在还不能说自己一定会成功。可如果我成功了,在技术不输于它的前提下,成本还没有优势,那我回中国干还有什么意义?”

  在下沙一座偏僻不起眼的写字楼里,龙焱占据着它的一层和二层。一层是封闭的空间,只有通过二层才能到达。这里藏着龙焱的核心机密——它的中试线。

  那是一间不超过200平方米的大房间。房间被一扇长长的屏风隔成两间,被屏风隐藏起来的是中试线,开门可见的是一些配套试验设备。我们和摄影师只被允许在门口以配套设备为背景为吴奔拍照,不能进门,当然更不能参观中试线。但即使这样的待遇,据说也是第一家享受到的媒体。

  应该说,第一太阳能的成功给了龙焱便利,吴奔不需要证明自己技术的市场可行性。龙焱所要做的就是用低成本做出好产品。



关键词:太阳能光伏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