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闭

新闻中心

EEPW首页>工控自动化>业界动态> 高成本成为自动化与信息化集成的瓶颈

高成本成为自动化与信息化集成的瓶颈

作者: 时间:2010-06-03 来源:制造与信息化杂志 收藏

  不过,自“十五”以来,MES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眼下已经逐步实现产业化。目前,MES已经在钢铁、石化行业等流程行业,甚至一些离散行业都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MES应用效益得到用户认可,并且推进了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深度,不仅仅停留在ERP系统实施上,MES成为企业信息化的主体。

本文引用地址://m.amcfsurvey.com/article/109633.htm

  成本居高不下

  然而,即使是今天,当自动化与信息化集成技术不断成熟的时候,依然没有太多企业真正启动这样的集成工作。“这主要是因为成本问题。”王田苗说,“集成的成本很高,集成得越多成本也越高。”

  王田苗介绍说,广义理解的集成是概念层面的,单个的系统之间,采用单个技术实现的集成,这显然已经不存在什么问题。但侠义理解的集成是非常紧密耦合的集成。现阶段还主要是一些大企业对此有一定的关注,因为他的业务更广,对业务之间的耦合以及成本的控制比较敏感,而且要走向世界,面对更激烈的竞争严。而对小企业来说,自动化就是自动化,信息化就是信息化,他们集成的需求并不强烈。不过,王田苗表示:“眼下,即使是大企业真正实现紧耦合集成的也是非常少见的。”

  北京第一机床厂总工程师刘宇凌认为,能否很好实现集成主要看三个方面:首先是构成生产系统的各个单元(如加工设备、运送设备等)是否具备了或可以具备信息控制的能力;其次是各个具有信息控制能力的单元是否可供集成,异构也可以,只要开放;三是系统中各个动作的规范化程度。

  因此,多数制造企业遗留下来的智能化程度较低的老旧设备则存在升级改造的需求。但是,据刘宇凌介绍,传统的自动化系统一般是指刚性线:是由很多专用设备组成,每个设备仅能够执行一种或两种加工,物料输送也是专用的,仅限于几种工件的制造。这种系统升级改造十分困难。首先是系统中的每个加工单元都要变化,其次控制方式也要变化,再有是厂房环境也要改变,特别是物流的合理性。“从企业的角度看,是否值得投资做这样一个大的改造是需要权衡的。一般情况下,企业宁可推倒新建。”

  同样,王田苗也有类似的看法:“对于这些老旧设备,理论上说增加嵌入式系统,提高其智能化程度,就可以实现与信息化的集成,对于科研单位来说,再老的设备也能集成,但对于企业来说,就要考虑成本了,考虑投入产出的问题了。”

  适度自动化

  正因为自动化与信息化集成的成本居高不下,所以信息化专家蒋明炜更倾向于折中的做法,他称之为“适度自动化”。“我们的信息化要根据不同的自动化程度进行区别建设,可以采取在线数方式采集信息,通过网络来发布生产指令,通过网络来下载生产程序。但对于普通的机床,通过机床旁边安装的专业控制机也可以实现甩图纸、甩工艺文件的目的,也可以直接下达生产指令,也可以让它在这个控制机上汇报公司进度,汇报质量状况。”

  因此,蒋明炜并不主张什么都搞自动化,“就是勉强搞了自动化以后,花了很高的代价,最后实际上效果也可能很不好。特别是物流自动化,无非就是减少了两个人。所以不能过分的强调自动化。要适度的自动化。”

  刘宇凌也表示,自动化与信息化的集成是企业发展的一个过程,提前了是揠苗助长,滞后了会阻碍企业发展。企业所处的行业、管理特点与发展战略不尽相同,自动化与信息化集成的水平也会有很大的差异。但是无论何种情况,企业的内在需求是企业是否应用自动化与信息化集成技术的主要原因,而这个内在需求,刘宇凌认为更多的就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