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模拟技术>业界动态> 解读物联网:不谈概念只谈应用

解读物联网:不谈概念只谈应用

作者: 时间:2010-06-29 来源:中华工控网 收藏

  解读三:由“家”及“国”?

本文引用地址://m.amcfsurvey.com/article/110379.htm

  提到应用,自然就有应用的对象之分。的应用大致可以按此分为两类,一是行业级的用户,作为一个国家的应用单元来普及和推广;另外一部分则是个人用户,作为家庭的成员来感知和使用物联网。

  到底哪一个更容易获得成功?

  最终的发展应该是两者在物联网的应用上取得完整的统一,但就目前的发展来看,由“家”及“国”似乎是一条捷径。因为任何的应用本身,都将是以人为对象的,不管是我们给南美的种植园安装数千台,还是在阿富汗的山区洒下遍地的追踪系统,其最终目标是统一的,那就是方便甚至是替代人类的操作。

  由此可见,首先要让人感知到物联网,认同和习惯物联网,才会在最快的时间内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海尔推出物联网冰箱,小天鹅推出物联网洗衣机,美的也在上海世博会上展示了全套的物联网家电产品,还有几大运营商也纷纷推出了基于家庭的无线计划,物联网从家电开始,从应用出发,似乎已为正道。

  解读四:RFID是物联网的核心么?

  任何一个产业的推广,都不会也不可能以某项技术为核心,物联网也不例外。想想当年3G制式之争,以及更早的联通CDMA绿色手机,甚至是Wi-Fi与WiMAX的博弈——最终决定成败的,都是技术之外的东西。

  RFID并不是一项新技术,以RFID取代传统商品标签也很早就在国外的零售业有了应用。而在国内,RFID一直以来没有在民用领域得到广泛推广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它的技术不够先进,而是它缺乏真正的杀手级应用。

  直到等来了物联网这个大时代的开启。

  RFID的灵活便携和无线识别同物联网的基本应用需求非常吻合,在“The Internet of Things”中,RFID起到的正是那个“of”的作用,将“物”与“网”链接起来。但反过来,并不是只有RFID能够支撑物联网,其他的无线传输技术,诸如红外、蓝牙、卫星、手机等等,都可以作为连接“物”与“网”的通道。因此,我们可以说,是物联网成全了RFID的大规模应用,而并非RFID成就了物联网。

  解读五:物联网的潜在风险是什么?

  物联网的潜在风险主要有三个:信息的随意采集和恶意使用、IP地址的枯竭、技术替代导致传统从业者失业。

  先说信息采集问题。物联网从过程上说,可以看作是对信息的采集、整理、传输、识别和应用。在这一过程中,信息如何被正确的采集,又如何不被恶意的窃取和利用,是物联网安全的一个严峻挑战。在互联网上,我们已经饱受病毒、木马和黑客之害,也由此催生了数不清的杀毒产品和防护软件。难道物联网也需要建立一个安全保障的防火墙么?

  答案是:很有可能。

  再说IP地址问题。物联网赋予每一个“Thing”接入网络的可能,那自然要为其在网络中赋予一个有效的地址认证。而目前全球IP地址的枯竭已是迫在眉睫,供给人用的地址都不够了,数以十亿百亿级的物品,需要多么庞大的IP地址资源?

  诚然,IPv6也许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但目前IPv6的推广和部署并没有人们期待的那么快,一些技术性的问题和切换过程中的潜在风险还尚待解决和评估,这相当于是悬在物联网头上的一柄利刃,随时都有落下的可能。

  最后谈一个社会问题。新技术取代老技术,常常会引发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蒸汽机的发明导致了无数传统手工业者的失业。而以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和技术特点来看,必然会在其推广的过程中,取代过去的很多由人力甚至是大批量的人力才能完成的工作。这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时,也将大量的从业者从工作岗位上抛离开来。在美国加州,已经出现了由于物联网的部署而导致葡萄园种植工的失业……当年的英国,破产的手工业者尚可进入到新兴的工厂务工,而物联网的大力发展,是否也会为失业者提供新的工作机会?

物联网相关文章:物联网是什么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关键词:物联网传感器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