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业界动态> 国产手机之殇:受制于供应链

国产手机之殇:受制于供应链

作者: 时间:2017-05-04 来源:中国经济信息杂志 收藏
编者按:中国市场已经是全球智能手机生产、消费最大的市场,就连苹果公司都要看中国市场的脸色。但与之对照的是,当国产品牌频频价格战之时,却是在“为他人作嫁衣”,大部分的营收、利润都流入了这些海外大品牌手里。

  对于这种受制于供应链的小米之痛与米粉之痛,科技创始人罗永浩直到做手机两年之后才深有体会。最初,他对雷军奉行的抢购策略颇为不屑,认为其是耍猴营销。但身处供应链中的厂商都深知,手机制造是个重资产的行业,毛利极低,风险却不小。以小米为例,如果不是因为生态布局相对完善,根本实现不了当下这种微利的情况。至于像科技这样的新厂商,难度就更是可想而知。

本文引用地址://m.amcfsurvey.com/article/201705/358727.htm

  2017年5月9日,罗永浩创办的科技即将推出旗下的第四款手机,据悉,这次罗永浩屯了40-50万部的现货,期望一举改变过去开了发布会却没有现货的历史。

  实际上,作为一家规模较小的手机厂商,锤子科技虽然因创始人的影响力而名声在外,但回顾过去五年来这家公司的发展史,曾经数次差点跌倒在产能和供应链上。

  一方面,因为产量不高,导致和供应链的议价能力偏弱;另一方面,竞争对手在性价比上的相对优势明显,让用户体验相对优秀的Smartisan产品备感压力。

  再往前回溯,魅族与美国高通之间也曾经历过一场旷日持久的口水战,同时也把中国品牌的“弱势”暴露无遗。2015年时,高通向魅族索要5.2亿元的专利使用费,一度上告国家知识产权局,甚至要对簿公堂。经过一段时间的喧嚣之后,二者最终低调达成和解,但可想而知,魅族一定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作为国际芯片巨头,高通拥有着3G、4G的专利,有业内人士曾经计算过,一部售价2000元的手机,高通就要收取65元的专利使用费。而很多厂商为了能够拿到高通的最新芯片,对于这笔专利费也是敢怒而不敢言。

  另一个让人震惊的数据是,中国市场对高通营收的贡献已经超过50%,2015年就已经达到了253亿美元,高通所收取的专利费甚至比厂商每部手机赚取的利润还要高。

  中国市场已经是全球智能手机生产、消费最大的市场,就连苹果公司都要看中国市场的脸色。分析师对于苹果新品的销量预测,也往往要重点考量中国内地。但与之对照的是,当国产品牌频频价格战之时,却是在“为他人作嫁衣”,大部分的营收、利润都流入了这些海外大品牌手里。

国产手机之殇:受制于供应链


  过去罗永浩每次的发布会都是最成功的,没有之一。但是发布会后却没法尽快解决产能的问题。

  何以破局?

  硬件本身亏本或免费,抑或是在一定销量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微利,已经成为大多数本土互联网手机、电视制造商的普遍现象。凭借植入App等生态方式赚钱,是以小米等新一代厂商通行的占有市场的方式。小米、乐视、奇虎都属于这一类,这些厂商所考量的,和传统制造商截然不同。

  但如何破除目前被美国、日韩所把控的核心供应链所造成的制造和研发的局限,才是当务之急。

  例如,美国高通垄断了高端芯片和3G、4G技术的专利,三星、LG和JDI等日韩厂商,基本垄断了全球手机屏幕的供应。一位IT评论人在对《中国经济信息》分析时称,以苹果新款手机拟用的AMOLED屏幕为例,基本都是源自三星。而与此同时,三星自身也是高端智能手机的制造者,在产能供不应求的前提下,势必会考虑自己以及像苹果这样的大供应商。可想而知,国内厂商能获得的量也就捉襟见肘了。

  “一块屏幕占手机总价的半壁江山”“十个黑科技也比不上骁龙835”“不管你新品发布得多早,都不会有现货”,上述IT评论人士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颇有情绪地做出这些论断,在他看来,当下这种核心元器件和软件严重依赖国外市场的状况,至少在2020年之前都难以根本改善。

  而对手机制造市场而言,目前仍处在残酷的军备竞赛之中,谁也不肯在硬件PK中落于下风,均在仰人鼻息,寻求国外供应链的大力支持。

  业内人士认为,并购或者是一种出路。通过国内大财团、资本的联合,对拥有专利技术和供应链优势的国际厂商进行并购整合,最终实现在中国市场的落地。在这方面,台湾鸿海就走在了前列,其通过收购处于困境中的夏普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据悉郭台铭目前正联合财团试图收购日本东芝,如果成行,或将改变日韩主导的格局。

  解决中国手机制造困局的第二种途径就是自主创新与研发,这也是最艰难却又不得不为之的一步,既需要国家战略予以推进,也需要本土品牌们共同发力。

  “目前国产品牌之间的竞争风气不是很好,同质竞争、恶性竞争普遍存在,这不利于行业的整体发展”,上述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的IT评论人士认为,很多本土品牌的新品都是以其友商为靶子,目光非常短浅,中国制造要想走出去,真正需要PK的是苹果、三星这样的大品牌。

  但客观来说,即使是走出去的部分品牌,多数也是在徘徊在国外大品牌所不屑的中低端市场。除了价格之外,我们的本土制造还没有显露出更多的差异化和比较优势。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关键词:锤子华为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