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嵌入式系统>设计应用> 汽车后桥环焊缝自动超声波探伤系统

汽车后桥环焊缝自动超声波探伤系统

作者: 时间:2013-05-11 来源:网络 收藏


1.4组合探头设计

专用微型组合探头是接收和发射超声波的换能器,其设计是根据工件的特定尺寸、位置以及保证桥壳探伤可靠的要求综合构思的。组合探头采用铜质基体(耐蚀性好),探头内设计有耦合剂通道,与探伤工件表面接触处镶有0。3 mm厚的硬质合金片,保证组合探头不被磨损。组合探头由液压缸驱动,由位移传感器控制行程,组合探头与工件的接触由弹性元件施力,模拟人工探伤时,给予探头的接合力约为8 N,这样既保证探头与工件的紧密结合,又使探头具有柔性可以与探伤表面随动,从而提高可靠性。

2探伤系统

2.1系统组成

车桥自动系统主要由HKD-8型8通道数字化仪,专用微型组合探头,桥壳定位旋转机床,液压系统,电液控制箱,打标机,586计算机,激光打印机及报警装置组成,探伤节拍为每件探伤时间小于3。5 min,能进行桥壳环缝超标缺陷的判定,定位打标记,档案记录,伤波形记录和实时声光报警。

2.2系统功能设计

2.2.1HKD-8数字探伤仪

HKD-8数字探伤仪具有8通道,能独立发射和接收超声波,各通道都能独立完成探伤功能,又能任意组合,轮替进行探伤扫查,具有如下功能:a。 系统参数和探伤工艺的设定以及伤波等三类数据的存储和恢复;b。 声速设置,零点校准,K值校准及缺陷深度定位;c。 探伤灵敏度及报警闸门的调节;d。 对闸门内回波进行读数监视及声光分级报警;e。 超标缺陷的自动打标记及探伤结果的自动存储;f。 整条环缝探伤波形的360°全景显示及存储;g。 探伤报告的建立、记录和打印;h。 实时显示回波波高、位置以及回波峰值包络选择。

探伤仪采用人机对话方式操作,各参数可通过鼠标选择调整。

2.2.2桥壳夹持旋转机床

机床完成桥壳的定位及旋转动作,同时支撑和送给探伤探头,机床以桥壳两端轴套管的外表面为定位和夹持基准。工件的旋转采用交流伺服电机变频控制来调节桥壳的旋转速度。由液压站供给动力,驱动探头的进退,同时供给探伤耦合剂。探头的探伤位置由位置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给定,工件的上下由人工完成,也可增加机械手实现自动上下工件。机床上设计有缺陷定位打标装置,采用电磁铁驱动,使用长效油性记录笔,根据计算机指令标记出缺陷相应位置。

2.3仪器控制系统

仪器控制系统可实现全自动探伤和手动探伤程序,手动探伤主要用于系统的调整和人工探伤,设置有“急停”和“复位”按钮,同时,通过变频调速器可设定和调整探伤工件的旋转速度。全自动探伤由计算机控制,在计算机程序中设置有虚拟控制盘和各功能按钮,可单独控制探伤工序中的每一动作,还可选择探伤仪通道,全屏幕观察该通道号探伤波形,实时监测探伤过程,提高探伤的准确性。全自动探伤程序用于连续探伤生产。

2.4多通道数字探伤仪

探伤仪由计算机处理系统同步控制,并采用键盘按照人机对话的形式进行操作。由计算机系统发出同步脉冲信号触发发射电路,产生高压负脉冲加在超声探头上,探头收到的脉冲超声波转换成微弱信号,由接收放大器放大,经A/D转换器将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进入计算机运算处理,最后经显示卡至显示器上,实时或冻结显示器波脉冲[2],多通道探伤仪主要技术指标如下:频率范围 为0。5~10 MHz;最高重复频率为 5 kHz;衰减量为 119 dB,0。5 dB步进(小档)和5 dB步进(大档);动态范围为 26 dB;垂直线性不大于4 %(2。5 MHz);水平线性不大于4 %;脉冲延迟 0~302。0 mm;测量范围为 38。01~304。1 mm;采样频率为 40 MHz;分辨率不小于28 dB;对200 mm深度-2平底孔2。5p20Z灵敏度不小于46 dB;5p14Z灵敏度不小于36 dB;每通道都有伤波闸门,其范围可从0 %~100 %,以红色亮线显示,水平方向表示时间,垂直方向表示范围,同时具有声、光报警方式,并在工件上实时标记缺陷位置。

3测试及使用结果

目前,系统还没有明确的检验标准,借用YB1082-92标准对探伤系统进行了评价,其综合性能指标达到了YB4082-92规定的合格值。同时对实际车桥模拟缺陷进行了检测,缺陷检出率为100 %,图 3 为某车桥检测整条焊缝的波形记录和缺陷位置、长度及波高的档案记录,缺陷为未焊透 (图中CH1~CH4 为探头号,α为车桥的旋转角度)。

newmaker.com
图 3车桥探伤记录格式

本系统采用了车桥桥头内孔探伤的新方法实现了的全自动探伤。"采用一体化设计的微型组合探头,采用机油耦合,弹性施力,使得声耦合条件稳定。检测过程中声束入射条件稳定,保证了探伤的稳定和高灵敏度。同时,该系统采用了计算机控制,实现了缺陷的评判、定位以及记录的自动化,也实现了探伤报告的实时编写,该系统已投入使用。

本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褚梅娟、王子诚、祝军等同志的帮助,谨致谢意。

作者简介: 刘顺洪(1954-),男,副教授;武汉,华中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430074)。
刘顺洪(华中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胡乾午(华中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李志远(华中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超声波探伤》编写组。超声波探伤。北京:电力工业出版社。1980。
[2]蒋危平。超声波探伤仪及数字化超声波探伤仪。无损检测,1997, 19(2): 55~59(end)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