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汽车电子>设计应用> 大众“帕萨特”D级车:实现18.4km/L燃效,标配驾驶员疲劳警告功能

大众“帕萨特”D级车:实现18.4km/L燃效,标配驾驶员疲劳警告功能

作者: 时间:2011-08-11 来源:网络 收藏

  日本大众(VGJ)全面改进并在日本上市了中型轿车“帕萨特”(图1)。其最大的特点是:虽是D级车,但10·15模式燃效达到最高级别的18.4km/L。


图1:新款“帕萨特”
变成了最近大众车通用的横条格栅。

  新款帕萨特的发动机与变速箱组合锁定了排量1.4L直列4缸汽油直喷涡轮发动机“TSI”和7速DCT(Dual Clutch Transmission)的“DSG”。而老款帕萨特备有排量1.8L和2.0L的直列4缸直喷汽油发动机及排量3.2L的狭角V型6缸汽油发动机三种发动机,由此可见新款帕萨特的排量大幅缩小。原因是进口车市场发生了变化。

  帕萨特以前把德国戴姆勒的“Mercedes-Benz C级”、宝马“3系列”及德国奥迪“A4”等D级车作为竞争对手,并完善了发动机产品线。但是,据大众介绍,进口车用户的兴趣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日本国内汽车市场(2010年,VGJ调查)上,轻型车和小型车的比例已经达到77%,但在进口车市场上,虽然中型车的比例趋于降低,但仍占45%(图2)。不过,从排量来看,2006年排量超过2.0L的车型的销售比例占41%,而2010年则骤减至9%,相反1.8L的销售比例在同一时期内却由14%大幅提高到43%(图3)。


图2:中型车级别在进口车中占45%
在总体乘用车中,小型车已经占到3/4以上,但在进口车中,中型车以上级别虽比2006年有所减少,却仍占45%(VGJ调查)。

图3:中型车级别的排量日益减小
进口车中的中型车级别的排量日趋减小,与2006年相比,排量超过2.0L的车型所占的比例大幅降低(VGJ调查)。

  鉴于上述变化,VGJ在推出新款帕萨特时,“果断确定了与C级、3系列和A4不同的定位”(大众)。

燃效提高约7成

  VGJ指出新款帕萨特最大的特点是“环保性能”。10·15模式燃效达到18.4km/L,这相对于老款帕萨特1.8L直喷汽油发动机与6速自动变速箱(6AT)的组合(10.8km/L)而言,实际上提高了7成。

  与同样配套使用TSI发动机和7速DSG、车身小一圈的“高尔夫”的10·15模式燃效(16.4km/L)相比,新款帕萨特的燃效也高出12%。在D级车的10·15模式燃效中,混合动力车丰田“SAI”的23km/L也令人关注。

  新款帕萨特的燃效之所以比高尔夫还高,是因为新配备了怠速停止机构(大众称之为Start/Stop系统)和制动能量回收系统。这是大众在日本国内推出的车型继大型面包车“夏朗”之后第二次采用上述系统。

  两个系统均为普通结构。怠速停止机构是利用起动器重新启动的类型。起动器和电池都增强了耐用性。虽然不知道重新启动所需要的时间,但在短时间试驾后发现,从松开制动踏板到踩下油门踏板的时间内完全可以重新启动,并未感到迟缓。

基本沿用了老款的基本构造

  新款帕萨特的动力传动系统虽然变化很大,但车身及底盘等基本跟老款相同。虽然车身顶板以外的外板是全新设计的,但其内侧的基本骨架包括车门在内,都跟老款相同(图4)。车窗类也沿用了老款的。不过,前车窗新采用了隔音性能出色的夹有PVB(聚乙烯醇缩丁醛)薄膜的5层结构的复合玻璃,将100km/h行驶时的车内噪声降到了2dB(图5)。


图4:基本骨架与老款相同
虽然顶板以外的外板是全新设计的,不过其内侧的基本骨架包括车门在内,都与老款相同。

图5;前车窗采用了隔音玻璃。
夹有隔音特性高的PVB(聚乙烯醇缩丁醛)薄膜。

  前格栅由原来的独立形状变成了最近大众车通用的横条格栅,另外,车身侧面在水平方向刻有深冲压线,提高了时尚感。内饰设计也一样,仪表板的基本设计未变,不过改变了中控台、车门内饰、仪表盘及座席等的设计。尤其,在仪表板中央原来危险警告灯开关所在的位置新配备了模拟时钟,提高了时尚感(图6)。


图6:仪表板
基本设计与老款相同,但在原来危险警告灯开关所在的仪表板中央,新配置了模拟时钟,提高了时尚感。

  安全装备方面,新款帕萨特在该公司首次配备了“驾驶员疲劳检测系统”。该系统通过分析驾驶操作检测出驾驶员精力集中程度下降,并通过警告声和显示来催促其休息(图7)。


图7:驾驶员疲劳检测系统
根据方向盘角度和油门踏板的踩踏状态推断驾驶员的疲劳程度,并利用声音和显示催促驾驶员休息。

  具体做法是,计算机首先从汽车发动后开始监视方向盘的角度和油门踏板的踩踏状态,以掌握驾驶员的驾驶姿势。如果过段时间发现驾驶员明显偏离状态,则催促驾驶员休息,如果15分钟以内驾驶员仍不休息,则发出第二次警告。大众的数据表明,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有25%是因为驾驶员疲劳驾驶。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