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活动中心» 合作大赛

助工
2009-11-29 20:16 11楼

To wjdfd

你的眼光和见解很独到。首先就CAN总线问题探讨一下。参考了CAN v2.0B的协议规范,以及众多从该规范引申出来的各种CAN协议(如iCAN)它们的最大传输速率都只能达到1Mbps,由此粗略得出传输每个bit1ms。我们抱歉限于资历未有接触过更高速的CAN。请您给指示,设计也将为此作部分变更。设计中LPC2929的第一路CAN用来将各传感器数据加上标识符后全网广播,数据由各自系统处理单元LPC1758进行信息路由,各取所需。第二路CAN用来接收各个系统处理单元发出的驱动命令,根据数据报文的标识符执行相应操作。这样目的是精简数据帧,尽量避免数据仲裁和错误重发,正常情况下无需用到远程帧作数据请求,非常情况下才须出动此动作,例如有一路总线发生故障,就将上述两项事务由剩余总线承担(就是单总线结构),这样系统不至于瘫痪,但是有效信息的传输时间就呈指数递增。原因如上,不再熬述。另外考虑到系统的扩展问题,没有采用LIN进行局部连接。因为多一个LIN就相当于多一个星形网络,违背我们单平台精简的原则。这里还是要多谢你的建议。

设计中LPC9351直接管理车轮,在此上层的系统故障都会有保护,例如某条光纤断裂相应的那个LPC9351就将悬挂高度保持,阻尼设为适中。这样,平台检测不到车轮的反馈信息,会对其他车轮执行相应驱动(悬挂高度保持、阻尼设为适中,缓慢减速至故障排除)。

接着是我们的原创性声明。本设计完全由我们参赛三人专门为本次大赛而制作。可能是我个人的偏见,我反对随便找个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者实验室师兄师姐早已完成的工程项目,拿出来重新包装,肆无忌惮地到处参赛的行为。

最后回答你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我们不情愿但不能逃避的问题)。因为上述各种原因,抱歉地我们的作品还处在设计阶段,而且是初级阶段。目前还在争分夺秒地对各个理论进行引证,对原帖所述的各个关键技术逐一攻破,并尝试着写成论文发表。

再次感谢前辈赐教。

菜鸟
2009-11-30 00:10 12楼
我写的技术帖,楼主给出了回复,提出“CAN总线最大传输速率都只能达到1Mbps,由此粗略得出传输每个bit要1ms。我们抱歉限于资历未有接触过更高速的CAN。请您给指示,设计也将为此作部分变更。”。现给出回复:
CAN总线最大传输速率是1Mbps,在1Mbps时传输每个bit的时间是1微秒(考虑到网络开支,会有所降低)而不是1毫秒(ms),二者相差1000
倍,这是一个很基础的问题。
传输每个bit要比1ms快,不需要“限于资历未有接触过更高速的CAN”。除非你们特别喜欢很低的速率,如1Kbps或3Kbps,正常使用标准的
CAN器件并合理设计程序就可以做到“传输每个bit要比1ms”快几十到几百倍。你们是很有必要按你们所说的更改设计了。
回复中关于CAN总线的其它内容,说明你们没有理解我的建议。
CAN总线部分的设计是你们作品介绍中唯一有实质性内容的部分,传输速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参数,对设计有重大影响。这么简单而且重要的问
题也会出大错,告诉你们这部分有错误后,还要口气强硬的再次重申和坚持错误,实在很疑惑和很遗憾。要是你遇到这样的事情,应该也会得出
网友jeriy提出说:“感觉是异想天开,到底有没有深入研究的?”的类似评语吧。
你们自信心很足,这很好。你们“反对随便找个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者实验室师兄师姐早已完成的工程项目,拿出来重新包装,肆无忌惮
地到处参赛的行为。”,我也很赞成。但你们一定要打好基础,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助工
2009-11-30 10:57 13楼
先道个歉,本人的确在CAN总线的传输速率问题上犯了一个很低级错误,错把单位ms误解成us,而且没有及时的更正。在此深表歉意。 还有我对wjdfd关于CAN的建议的确理解得不透彻,希望再具体指点。
现正考虑对设计作出修改,将尽快公示,请关注。
补充一点,CAN总线只是我们设计当中一部分,有网友提出疑问我们才详细叙述,遗憾地我作出了错误的回答。再次感谢wjdfd的批评。但CAN总线并非设计中唯一有实质性内容的部分,各位网友如有兴趣,希望多多提问。
菜鸟
2009-11-30 18:42 14楼

我们采用空气悬挂作为悬挂控制的载体。空气悬挂系统包括空气压缩机、蓄压仓、控制单元。部件的工作过程是这样的,空气压缩机保证蓄压仓内有足够的空气,蓄压仓通过管道与独立悬挂相连,管道有电磁阀作为通断的开关。我们只要控制电磁阀的开合,就能控制悬挂的高度,我们用LPC9351管理每个车轮,其中就包括了悬挂进气口的电磁阀和阻尼仓的电磁阀,两者都只需用IO口输出驱动信号,省去了复杂的电机控制。至于悬挂高度的精确控制,我们大胆地省去悬挂高度位置编码器,根据车身姿态动态实时调整悬挂进气量,以此做一个闭环控制。也就是说,我们不关心每个悬挂各自的高度,只关心整车车体是否平衡。目前我们还在对这样做的利弊权衡当中。。。

助工
2009-12-01 10:38 15楼
现对我们作品的CAN总线设计部分作如下修改:
硬件不变,底盘综合控制平台LPC2929还是通过两路CAN总线与各处理单元LPC1758相连。考虑wjdfd的建议综合我们的设计,改为采用主辅的方式利用两路CAN,即上述通信正常情况下只采用一路CAN。另一路用作辅助以及用于与底盘控制其他系统相连。(底盘控制一共包括悬挂控制、转向控制和牵引力控制三大部分。)
共15条 2/2 1 2 跳转至

回复

匿名不能发帖!请先 [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