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专栏

EEPW首页>博客> 解放前中国工科大学排名

解放前中国工科大学排名

发布人:金捷幡 时间:2022-08-01 来源:工程师 发布文章
适逢大学录取季,和朋友聊天,不小心凡尔赛了一下:发现自己直系三代七个人里面居然“清北复交”是全的。


但是,凡事不能深究。爷爷那辈人在民国上大学,“清北复交”当年都像今天这样独占鳌头吗?

严格说并没有。
一、历史

网传的民国20所大学排名,其实比较片面,依据含糊而且不含私立大学。
但是,事实的真相是什么样呢?

历史的好玩之处在于,竭力还原真相是有点傻帽的做法,因为真相早就不在了。

从自己的角度,去解读它,才是有意思的。

从某种方面看,西南联大其实拯救了下滑中的北大。北大在财政上捉襟见肘,不说远落后于同城豪横的美系清华、协和和燕京大学,比起北平大学和北师大都有点吃力。

而关于解放前的复旦,有人热捧有人狂踩,进不了前十名是肯定的,但说是野鸡大学也过分了。

1952年院系调整,北大和复旦成为获益之王,一北一南登上文理之巅延续至今。
二、工科排名

我在三年前用web metrics做了《金氏世界大学排名》,很好玩。那为什么今天要做民国工科大学排名呢?
因为没有人做过呀。

解放前的普通人名在互联网上出现的概率极低,所以当我偶然发现外公的名字出现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编录的民国工程师数据库里(CERD 1912-1949),点燃了我的好奇心。

这个数据库统计了毕业于全球657所高校的17339名解放前在中国本土工作的工程师,包括他们的出生毕业年份和工作单位等信息。

要知道解放前中国文盲率80-90%,那时的工程师比今天的教授还少得多。这份名单有多精英呢?举例来说,光毕业于哈佛和MIT的,就有近300人。

由此,我们可以通过统计哪些大学培养了更多的工程师,来做一个工科大学的排名。

三、Top-20

我们先来看看前二十名:

排名 学校名 人次
1 交通大学(上海) 1687
2 北洋大学 1142
3 山西大学 979
4 交通大学(唐山) 793
5 交通大学(北京) 762
6 北平大学 719
7 中央大学 621
8 浙江大学 517
9 南通大学 507
10 山西工专 506
11 同济大学 422
12 东北大学 421
13 中山大学 421
14 湖南大学 375
15 复旦大学 369
16 勷勤大学 311
17 北京大学 303
18 清华大学 282

()康奈尔大学 246

(日)东京工业大学 234

(美)麻省理工学院 221
19 武汉大学 175
20 河南水利工专 171

(注:蓝色为清北复交,绿色是下面会评论到的学校)
三所交通大学在前五名中独占三位。当年铁路轮船内燃机等估计就是工业之桂冠。

交大(上海)在50年代搬去西安导致分裂,然后再造辉煌C9占了两个名额,应该说工科巨佬的地位当之无愧。

交大(唐山)搬去西南后,河北的教育一蹶不振。台湾新竹交大复校较晚、传承不清晰,略去不表。
吸引眼球的是山西大学进入了前3名。为什么那么牛?我查了一下,山西大学堂是最早的清办大学之一,加上阎锡山长期重视教育和工业发展,并曾亲任校长多年,那肯定是不差钱了。第12名的东北大学同理,张学良任校长达八年之久。

四、八卦
排名第6的北平大学值得八一八,这所学校现在毫无存在感,原因是抗战时因组建“西北联合大学”迁去西北再没回北京。
早在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曾经有个大计划,就是把北大、北师大、北农大、北医大、北工大、北法政还有北洋等校统统合并,叫做“中华大学”。没想到傲骨十足的北大坚决反对。或许教育部觉得缺了北大有点撑不住“中华大学”这个名字,遂把其中一些主要学校合并为“北平大学”。
“西南联大”宣传的光芒把“西北联大”照没了,复旦夏坝、同济李庄知道的人也不多。类似的流量效应今天也还有,比如所有人都知道袁隆平导致其它杰出的农学家不为人知。
北平大学落地西安开枝散叶,后来的工业强校西工大、以及西北大学和西安医科大等一些知名院校都源自北平大学为主的西北联大。这也是今天西安高等教育发达的根源。

排名第2的北洋大学,和北师大一起同样是西北联大的组成部分。北洋大学工学院抗战后回到天津,在1952年重整为天津大学。
日军占领北平后,汪伪政府重建了“北京大学”。散文泰斗周作人任图书馆长和文学院院长,这是其汉奸帽子的来源。而两弹元勋氢弹之父于敏,当年考入的正是这个“假北大”。

第9名南通大学并不是今天的南通大学,当年的私立南通大学是纺织工业第一把交椅,后来演变成的东华大学依然是纺织工程领头羊。
第16名的勷勤大学,今天听说过的人也不多,其建筑和土木出类拔萃。它衍生出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也一直位居第一梯队。
北大和清华只分列第17、18名,好玩吧?一方面排名第24的西南联大没有并入,但这不是它们排名靠后的主要原因。我猜两家当年都更偏文理,工科人数不多影响到了结果。

五、21-50名

排名 学校名 人次

(美)密歇根大学 162
21 焦作工学院 146
22 河北工学院 145
23 西北工学院 143
24 西南联合大学 137

()普度大学 127
25 国民大学 113
26 圣约翰大学 109
27 重庆大学 100

(美)哥伦比亚大学 98
28 南开大学 98

(德)柏林工业大学 97
29 香港大学 93

(美)伊利诺伊大学 93
30 震旦大学 87
31 天津工商学院 85
32 浙江工专 84
33 中法工学院 77
34 江西工专 74

(美)哈佛大学 69
35 云南大学 68
36 吴淞商船学校 65
37 岭南大学 64
38 之江大学 60
39 河海工程大学 59

()东京帝国大学 58
40 福中矿务大学 54
40 大夏大学 54
42 广西大学 53
43 雷士德工学院(上海) 45
44 北洋山海关铁路学堂 40
45 南京高等师范 36
46 山东大学 35
47 江苏工专 21
48 唐山路矿学堂 18
49 东陆大学 17
50 齐鲁大学 16
50 东南大学 16


从大量外国大学记录中可以看出那时留洋还算挺常见的,这份数据库总名单特别长,500多个学校,也许还有些克莱登在里面我不认得。(为了避免表格过长,上表中还有很多洋校被隐去)。
圣约翰、震旦、大夏和之江等上榜大学,不知道今天是否还有人念起它们的名字。理论上它们工科的传承大多在今天的交大、同济和浙大。
有个我有点搞不明白的状况是传说中厉害的国立河南大学未进前50,但河南水利工专却很强。也许河大的工科比较弱,再加上1952年河大被分拆除名使得本省同情者甚众。

另外一个未入榜的是四川大学。原因估计类似,川大在解放前以文理农医为主,而重庆大学工科比较强(第27名)。后来中央大学抗战西迁,和重大做了合并占了其校园。作为国民党的王牌,中央大学在1952年院系调整中显然是被拆解的重点,而其关系户重庆大学也难逃做贡献的命运。

中央大学工学院后来的传承包括东南大学、河海大学、西工大、电子科大等名校,但从本排名看其工学院应该算交大北洋等后面的第二梯队。
50年代院系调整中损失巨大的是清华,其颇具盛名的文、理、法、农等学院全线出让,工学院也没留全:赞助了北航、地质、石油和钢铁等学院。据统计清华共损失97名院士远超它校,要知道当年的院士并不像今天这么水。

清华、北大和燕大工学院“弱弱”联合,如何逆风翻盘成为当今工科毫无争议的头牌,这是一个谜。

六、为什么做这个排名
看过《金氏世界大学排名》的人应该知道,我对大学排名其实挺鄙夷的。那么做这么一个老掉牙的百年前排名有什么意义呢?

对大多数人来说,确实没什么意义。
这和我们每天获取大量信息是类似的,我们读完它们就以为获取了所谓“知识”。但其实并没有,你只是被灌输了别人的思想和情绪,甚至被植入了别人的喜好或愤恨。
直到有一天,这些信息和自己大脑多年的积累交互,处理后产生一些新东西,开始反向输出。

就像本文。它充满了偏见,肯定槽点满满,但这正是一种思维放飞的自由。
大学是打造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地方:敢于质疑那些陈腐的课本和老师,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很可能比被灌输“知识”和学会套公式做题重要得多。
“知不弃行,行不离思”---和同学们共勉。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



关键词:工科大学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