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EDA/PCB>业界动态> 集成电路业坎坷前行自主创新荆棘风险

集成电路业坎坷前行自主创新荆棘风险

——
作者: 时间:2006-02-21 来源: 收藏
 过去的十年,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艰难探索前行的十年,过去十年,也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蓬勃发展的十年。这一切与自1996年实施的“909”工程息息相关。

  2月16日,“909工程”十周年暨《“芯”路历程》首发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办。由当时909工程的倡导者、原电子工业部部长胡启立著写的《“芯”路历程》披露了“909”工程的决策、建设和运营过程,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基础性产业的重大尖端科技项目,“909”工程对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影响深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贵鲜,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刘剑锋,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孙怀山,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曲维枝,信息产业部副部长苟仲文出席了大会。

  回顾来时路,那些“909”工程的参与者感慨万千。

  “909”工程立项,“抢个地雷顶在头上”

  “你搞‘909’,是抢个地雷顶在自己的头上。” 1996年,当时任电子部部长胡启立以66岁的年龄兼任华虹集团董事长,直接主持“909”工程时,有好心朋友劝说胡启立。

  1995年11月,鉴于我国集成电路发展严重落后于国外,原电子部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九五”期间加快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报告》。在党和国家的领导直接支持下,1996年3月,国家对建设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的项目正式批复立项,这就是业界俗称的“909工程。”“909”工程项目注册资金40亿人民币(1996年国务院决定由中央财政再增加拨款1亿美元),由国务院和上海市财政按6:4出资拨款。1996年,“909”工程的主体承担单位上海华虹微电子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909”工程是电子工业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国家项目,表现了当时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迫切希望提高我国集成电路水平。根据胡启立在《“芯”路历程》中的回忆,江泽民、李鹏都曾指示“砸铁卖铁”也要把半导体产业搞上去;朱容(左金右容)基曾严肃的说:“这是国务院动用财政赤字给你办企业,你可要还给我呀!”。半导体业被喻为“吞金”行业,投资巨大,稍微不慎,巨额资金就打水漂。更为重要的是,如果“909”工程失败,有可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动摇国家发展半导体产业的信心。

  在“909”工程之前,中国在自主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道路上先后发起了四次冲击。第一次是上世纪的70年代初,我国从日本全套引进7条半导体生产设备;第二次是上

  世纪的70年代末,引进了24条二手生产半导体生产线;第三次是上世纪的80年代中期,引进设备同时引进技术、软件乃至外资及其管理方法,诞生了华晶、首钢NEC、上海贝岭、上海飞利浦等四个半导体企业;第四次是90年代中期,实施华晶“908”工程以及上海飞利浦先进半导体、首钢NEC、上海贝岭的技术升级,同时在浙江绍兴引进一条微米级半导体生产线。“我国对半导体的四次冲击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不能说已经取得成功。因为大生产线始终未能进入良性循环,集成电路产业链也远没有形成。”

  胡启立在《“芯”路历程》总结了前四次冲击的误区,第一,把芯片工厂的建设简单的当成一条生产线的引进,以为有了设备就能生产;第二,单纯追求技术的先进性,不从市场需求出发,误认为集成电路的线宽越细越好;第三,认为只要有钱就能搞半导体。

  尽管是“知难而进”,但是“909”项目风险之高和难度之大,大大超过胡启立当时的预料。

  一路坎坷

  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是“909”工程的重要支持者,在担任上海市市长期间,他曾多次与现任华虹董事长张文义参加与外商的谈判,每次他都问张文义:“华虹是赚了还是亏了?”能否赢利是判断华虹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
  而作为“909”工程的主要承担者,华虹公司的成功与否一定程度上决定着“909”工程的成败。

  上海华虹微电子1996年正式成立后,与日本NEC公司合作,组建了上海华虹NEC作为“909”工程的主要承担者。同时,服务于这个工程的一系列公司也先后成立,包括上海虹日国际、上海华虹国际、北京华虹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等。华虹NEC克服了华晶七年漫长建厂的悲剧,于1997年7月31日开工,1999年2月完工,投产之时正赶上全球芯片市场一片向好,2000年取得30.15亿元的销售额,利润达到5.16亿元,出口创汇2.15亿美元。但在2001年,全球半导体低迷,华虹NEC全年亏损13.84亿元。一时,各种批评纷至沓来。

  胡启立在书中回忆了过去十年所碰见的坎坷。“‘909’工程虽顺利立项,但迟迟找不到合作伙伴,被外国人嘲讽为“中国人以为有了钱就能搞半导体”,搞“错位”了;工程开工建设了,恰逢半导体市场低迷,全世界半导体工厂纷纷缓建或者停工;想自力更生,却发现已经开工建设的超净厂房没有预见到未来的发展,比需要的面积小了一半;和日本NEC公司合作谈判成功了,却又招来批评,有人说“中国人买个炮仗让日本人放”;还没有来得及为当时投产当时赢利的成绩庆祝,就遭遇世界范围的半导体存储器市场的一落千丈,刚刚上路的生产线必须转型为代工……”

  让“909”工程的建设者们欣慰的是,遭遇了2001年的大亏损后,华虹这两年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到2005年6月,华虹已经完成和超过了当初立项的所

  有的目标。根据来自华虹方面的资料,2004年,华虹集团销售收入49亿人民币,并进入稳定的赢利期。华虹NEC的8寸生产线实现了自主经营,由华虹控股的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已掌握0.13微米面向大生产的标准CMOS工艺技术,能力初步形成。2004年,华虹NEC在全球半导体代工企业中排名第七。目前,华虹集团现已成长为专注于芯片制造、芯片设计、营销、投资(包括海外投资),以及系统集成等领域的大型高科技集团。

  艰难的之路

  “‘909’工程十年走过的路说明是有风险的,但不能因为有风险就不去创新。不创新是不行的,909工程同时也说明自主创新能够取得成功。”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评价“909”工程的意义时说。

  随着“909”工程实施,海外集成电路制造商蜂拥而至,目前,中国大陆已投产8英寸晶圆厂8座,12英寸晶圆厂1座,已投资金100亿美元。在建的8英寸晶圆厂约4座,12英寸晶圆厂1座,预计投资约40亿美元。大陆集成电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被称为信息产业的基石。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产业发展速度很快,产业规模很大,产量也很高,但是利润却很低。根本原因是我国不掌握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技术,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产量越大,向外国缴纳的专利费、技术提成费也越多,中方只是获得微薄的劳务加工费。没有自己的集成电路产业,高新技术发展就受制于人,命脉掌握在别人手里。从某种意义上讲,“909”工程就是探索中国自主创新道路上一次难得的实践。

  胡启立在《“芯”路历程》中总结了“909”工程的经验。他认为,第一在高科技产业发展必须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同步发展的战略,“真正的核心技术很难通过市场交换得来,引进不是目的,目的是发展自己,为我所用,最终实现自主创新,走自己的路,企业必须从引进之日就要消化吸收的具体措施和今后创新的长期战略规划,并积极努力加以实施。”第二,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引进某高科技项目,往往首先向导为填补国内该领域的空白,容易导致从技术出发,忽视市场导向。”“如果与市场不合拍,即使技术水平在高,也得不到市场的回报,就会被淘汰出局。”第三,牢牢抓住人才这个高科技企业发展的核心,优秀人才是创新的主力和中坚。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