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EDA/PCB>设计应用> 办展、参展和观展——慕尼黑电子展采访札记

办展、参展和观展——慕尼黑电子展采访札记

——
作者: 时间:2006-03-30 来源: 收藏
要洞悉一个行业的兴衰,没有比展馆的人流更不留情面的反光镜了。比较中国电子行业的各种著名展会,如CEF(全国电子产品展)、Nepcon(国际电子生产设备展)、Semicon(国际半导体设备、材料、生产设备展)、IIC(国际集成电路展览)、EPC(慕尼黑电子展)等等,每一年你都可以感受到各自在人气、参展商、展厅规模等方面的变化。主办方希望盈利、参展商希望人群、观众希望不虚此行,三个立场上的人群怎样皆大欢喜,就成了展会之后媒体自然要讨论的话题。在3月21日至23日举行的2006年慕尼黑电子展上,笔者和相关人士的交流即从此开始。
雄心勃勃的主办方

定位、招商、邀请观众、选择合作伙伴,这是所有展会主办方面临的共同挑战;而行业景气和经济环境的多变,往往导致一个问题的答案在去年得了满分,而在今年就遭遇失败。比如,电子展会的定位究竟应该是大而全,还是专而精?怎样才能避免大而无当,怎样才能避免曲高和寡?其中的分寸把握、落实执行,都让展会的组织者殚精竭虑。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对那些著名展会有更多的挑剔和期待。

在媒体交流会上,慕尼黑电子展的主办方——德国慕尼黑国际展览中心有限公司博览中心总监狄克斯先生,给各位记者发放了一份统计资料,提纲挈领的说明了本次慕尼黑电子展的亮点所在:第一,反映中国电子行业最热门话题的研讨会。比如汽车电子、平板显示器、功率器件、便携式、通信IC和微处理器论坛。第二,最新打造的新看点——第一届国际应用激光、光电技术博览会。“我们是电子元器件、系统和应用方面的国际顶级博览会,覆盖了整个电子行业领域,而且,由于光电这一新看点的加入,我们更突出了对于未来应用的关注。”狄克斯表示,借助加入这一新的主题展区,慕尼黑电子展希望吸引更多的相关行业的目光。“电子、光电行业的应用面非常广泛,希望以后有更多来自医疗、汽车、家电等行业的观众人群。”

当记者提出,慕尼黑电子展在展区设置、厂商邀请方面显得有些杂乱无序时,狄克斯说,展会的大门就是要向所有希望加入的厂商敞开,而他们会吸取大家的意见,吸引更多欧洲之外的著名品牌进入,也会更科学的规划展会的主题区域。“我们的定位就是要全面覆盖电子产业链,而我们的特点就是要做精品店构成的大型购物广场”。

但是,狄克斯先生显然还要为此目标作更多的调研和改进。因为参展商们对此有不同的声音要发表。

毁誉参半的厂商感受

“来看的人很少,来问的人更少,而有价值的观众少之又少”,威图机电设备制造(上海)有限公司的一位参展工程师这样概括自己的参展感受,“虽然公司年年来参加电子展,但是实际效果却不明显,而今年的人流似乎比往年还要少些”。笔者注意到,这家公司的产品是机箱设备,虽然和电子行业有关,但并不是电子行业的核心产品。据介绍,由于没有针对机箱产品的专业展会,所以他们经常参加相关行业的展会,扮演的也都是边缘的角色。但是,他却觉得一些更为专业的展会,比如国防电子之类,虽然人数少,但是展览效果却更好。“我们周围的几个邻居也不很满意这次慕尼黑展会的人流情况。我们互相聊天的时候,他们也觉得观众的专业背景不够对口,很多人的问题都是非常初级的问题,能碰到几个会提专业问题的人就很高兴了。”

看上去,离他们不远的安华高公司的展会要热闹很多。这家从安捷伦新近分拆出去的半导体公司因为系出名门,所以精心布置的展台上围着不少观众,负责讲解的几位工程师也几乎都被占用了。但是,一位工程师告诉笔者,就前一天收集到的名片数量来看,仅仅是不久前参加的某集成电路展会的三分之一。

但是,也有喜上眉梢的公司。“我们一天收集到600张名片,是上一次慕尼黑电子展三天的总和。”科菱机电(上海)有限公司半导体事业部的宋先生显然非常满意展会的效果。笔者在进一步询问其中原因时,他说公司在展会之前就邀请了很多客户来参展,其中,有已经成为客户的,也有一些目标客户,有上海本地的,还有来自外省市的。在宴请这些客户的时候,很多问题都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得到解决。“我觉得展会只是一个展示形象和沟通客户关系的窗口。实际上,按照我的经验,只有10%的名片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名片。”

如此看来,要取得好的参展效果,厂商除了事先对于各种展会的定位、规模和口碑做好调查之外,还要做好客户联系的课前作业。毕竟,每一分投资在展会上的财力、人力和物力,都是厂商辛苦赚来的血汗钱。


学习、交流,甚至跳槽的机会

一般而言,专业展会上的参展商对于主办方的埋怨大多落在一点上:观众不够专业。作为主办方,当然要责无旁贷地召集尽可能多的对口观众,作为参展商,更要本着对自己负责的精神,学会利用好展会的平台,尽可能多的吸引自己的潜在用户前来观展。而作为观众,又应该怎样把握展会带来的丰富信息,来充实自己甚至改变自己呢?

在台湾崇贸科技的展台上,笔者和该公司IC事业群副总经理蓝建铜说到了这个问题。他的话匣子由此揭开:“以前我做工程师的时候就喜欢跑展会,因为展会上可以见到一些新产品和新技术,可以启发我自己的设计思路。一般而言,工程师都有学习新东西的欲望,而展会应该为这种好奇心提供尽可能方便和周到的服务。”他说,台湾的电子展会一般时间较长,保持5-7天,且在交通方便的市中心地带,尽可能方便工作繁忙的工程师前来观展。相比之下,上海的慕尼黑电子展在便利性方面还不够理想。“让我有点失望的是,来我们展台的人有一半以上都是代理商,其实,我们之所以把电路图都做成展板,就是因为我们希望能够吸引工程师来看。而在台湾同类展览上,我们展板前面围的工程师可以说是里三层外三层。”

聊天的话题从展会说到了台湾电子工程师和大陆电子工程师的差异。他认为,之所以台湾工程师的综合素质要高于大陆工程师,和他们有足够的机会接触新技术有关。“所以,我经常和大陆的一些工程师朋友说,你们一定要尽可能去跑展会,因为本来大陆就缺少台湾那样的产业环境,IC设计人员很少能够和产业链上的国外公司直接进行合作。”

笔者注意到,此次电子展上,很多公司都在展台上打出了诚聘英才的启事。显然,这些纷纷来中国安营扎寨的国外及台湾电子公司,都希望在展会上遇到自己的千里马,直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看来,除了学习和了解技术趋势、同行情报之外,作为工程师的你还有可能在这样的展会上改变自己的职业生涯,找到更好的事业起跑线。

2007年的慕尼黑电子展上,我们又会见到什么变化?抓住什么机会?一年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已经足够主办方、参展商和每一位有心的观众,酝酿出自己的新计划和新希望。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