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业界动态> 中国半导体产业内忧外患 数千亿市场待分食

中国半导体产业内忧外患 数千亿市场待分食

——
作者:张伟 时间:2006-04-19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收藏
“目前,意法半导体(ST)是大中国地区第三大半导体产品供应商。我们将努力追求成为第一大厂商,以强化在大中国地区市场的领导地位。”ST公司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裁Bob Krysiak毫不掩饰其扩大在大中国地区市场影响力的决心。

  另外,安捷伦于日前将半导体业务剥离出来,成立专门的半导体事业部。“是为了更好地在中国发展半导体业务,与本地厂商开展更广泛的合作。”安捷伦科技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杨世毅表示。


  还有,英特尔、三星、飞利浦、英飞凌、德州仪器等国际厂商也普遍看好中国的3G手机核心芯片、超低价手机、高清晰数字电视 机顶盒 的出口和内销。此外,蓝牙产品设计方案、创新电源转换技术、马达控制等也是外商目前紧盯的目标。


  赛迪数据统计显示,最近5年,对国内半导体产业的投资中外资占80%。赛迪顾问专家李珂分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市场容量大、劳动力成本低。同时,由于半导体产业投资巨大、技术更新快、风险高,导致国内资本投资过于慎重,在规模上不能与外资比拼,“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内企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有关专家表示,近年来国内企业虽然有长足的发展,但依然承受着外商把持市场绝大部分份额,以及自身难以破解的融资困难、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差等难题。


  产业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国内半导体产业的发展速度几乎与市场增长速度同步,但产业规模仍显滞后。加上目前外资企业在规模上占据了产业份额的60%以上,国内企业亟待加速发展。


  李珂认为,尽管中国半导体企业生产规模相对较小,但2005年中国的半导体消费市场增长了32%,达到408亿元,首次成为全球最大的地区性半导体市场。国内企业如何把握这一巨大的市场机遇,已是不容回避的问题。


  “国内半导体产业的规模小是现实,但在全球产业增长速度只有3%-5%的背景下,我们却达到了30%以上的增长速度,取得的成绩是相当不错的。就像啤酒的生产要一批一批慢慢做一样,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同样如此。”中国半导体协会秘书长徐小田相对乐观,“目前,国内的半导体产业发展处在良性循环中。”


  专家预计,随着设计活动日益活跃,市场对实现技术的需求不断增长,今年中国电子制造市场的总价值将飙升至3730亿美元,其中消费电子、计算机和这三个行业就将消耗总值640亿美元的集成电路。


  记者从中国半导体协会了解到,该协会评选的2005年度中国十大半导体企业及最具成长性企业,包括集成电路设计企业、集成电路与分立器件制造企业、封装测试企业。最具成长性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评选标准为:2005年度销售额在3000万元以上,销售额年成长幅度超过50%。珠海炬力、中星微电子等名列前茅。


  四大难题亟待破解


  中国半导体产业在持续快速发展,半导体企业也在继续成长,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庞大的市场需求也凸显出产业规模的弱小。国内企业到底能从中分得几杯羹?很多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来说这是个未知数。李珂认为,要缓和当前的困境有四大问题急需解决。


  首先,国内半导体产业投资不足,企业上市融资困难。以上海先进为例,该公司已于日前正式在香港上市。这一举措似乎是我国多家晶圆厂筹划IPO的序曲,但以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上海先进的上市融资数额太少,没有达到扩张的目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国际投资机构更加看重大企业的资本运作,对中小企业信心不足;另一方面,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依靠外资支撑,需加大国内资本的投入,而国内资本往往受到体制的限制,退出体制不规范,导致融资渠道不畅通。


  第二,政策有待进一步倾斜。国务院《鼓励软件产业和芯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简称“18号文” 中出台了很多对半导体产业尤其是集成电路产业的优惠政策,但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根据“十一五”规划的要求,2004年对“18号文”开始进行修改,但何时修改完毕并实施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今年,信息产业部表示,将推动核心技术突破和关键技术创新。另外,政策还应加快集成电路、软件和关键元器件等重点领域核心技术研发,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支持产业发展。总体而言,与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相比,国内政策优惠的空间太小,与目前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还不匹配。


  第三,人才缺乏。由于半导体产业技术更新快,一条生产线就需要200名左右的技术人员,目前,专业人才的培养速度远远赶不上市场的需求速度。


  第四,自主创新能力差。虽然以华虹NEC为代表的国内企业已在整合内部资源,力图打造完整的从设计到生产、再到销售的产业链,建立垂直集成的品牌发展模式,但由于目前我国的制造业企业基本上是以代加工为主,研发体制落后,拥有自主品牌和设计的产品不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还需政府的进一步引导。



关键词:通讯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