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电源与新能源>业界动态> “小微网”能否化解光伏“大寒冬”?

“小微网”能否化解光伏“大寒冬”?

—— 光伏寒冬将至太阳能业的处境“卑微”
作者: 时间:2012-02-05 来源:中国电子报 收藏

  扩大内需不能靠“等”

本文引用地址://m.amcfsurvey.com/article/128556.htm

  虽然业内人士基本上都清楚,悬于光伏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就是对海外市场的过度依赖;同时也明白“破剑之道”就是必须要培育相对稳定并能够实现稳步增长的内需市场。

  然而,现实的问题是,清楚也好、明白也罢,但在实际的运作中却是“观望、等待”。观望什么?等待什么?说穿了,就是“观望大市场、等待好政策”。并且,理由还冠冕堂皇“国内尚未形成完整垂直的产业链”。

  实际上,光伏行业内需消费的完整产业链已经形成,而相关的支持政策也在不断地出台。例如,2011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了《关于完善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确定了光伏发电统一的上网标杆电价,曾一度被视作启动国内消费市场的讯号。

  完整产业链已经形成、支持政策也不断出台,还要等什么?回答看似也“理直气壮”——等相配套的光伏发电上网政策、等国家电网并网收购的硬件条件成熟。  确实,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由于分布式电源大量接入后可能会对现有国家电网的运行稳定性、潮流分布、电能质量、继电保护等方面所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并且在程序与调度等方面也相当复杂。例如,在西部一些地区所建设的光伏电站,并网时需要进行升压,所以必须要有升压站和输电线路与之相配套。

  还有,虽然国家电网“发展坚强智能电网”的部署已逐步具体化,智能电网的改造工程也已开始进入实施阶段,但改造工程的全面完成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说,扩大内需不能靠“等”,因为扩大内需并不是只有“并网”这一条路,还有“微网”之路可以走。

  “微网”阳光逐渐出现

  从应用的类型来看,可以将光伏发电的应用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光伏电站发电后由国家电网进行并网收购;二是太阳能光伏电站发电后完全自用与消化;三是太阳能光伏电站发电后在用户侧与电网输电合并使用。

  而从应用条件的角度来分析,若由国家电网来对太阳能光伏电站的发电进行并网收购,那么为了避免国家电网受到冲击或污染,就必然要涉及到比较复杂的并网程序、定价程序和较高的技术门槛;如果太阳能光伏电站发电后完全的自用与消化,则就必须要建设与光伏电站所配套的储能装置,而储能装置的建设不仅投入大、安全保障要求高,并且也较难满足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基于上述的瓶颈原因,所以近年来“太阳能光伏电站发电后在用户侧与电网输电合并使用”(技术)逐渐被广泛地关注,主要是因为技术具有即发即用、无需储能、适用性强、效益明显等优点,所以已被普遍地认为是在目前情况下较为适合实际运作的一种新型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模式。

  例如,与近段时期光伏行业“寒冬将至”处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的推广应用则可以用“阳光灿烂”来形容,“小微网、大市场”的趋势已经日益明朗。如以光伏电微网应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的上海奇亚特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近期的经营情况来看,工程项目应接不暇,经营业绩成倍增长,并且所承接的光伏电微网应用项目因为效果明显而受到了客户的一致好评。

  多方努力化解“寒冬”

  无论是从确保我国实现节能减排既定目标、扩大内需使太阳能光伏行业得到实质性稳定支撑等方面来看,还是从我国太阳能光伏行业已经具备的实力、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市场前景等方面来分析,我国的太阳能光伏利用,尤其是光伏电微网产业化、规模化应用的条件已经成熟。

  例如,美国TESSolutions的董事长JamesLi先生在详细考察了上海奇亚特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所承接的光伏电微网应用项目后认为:光伏电微网技术着重于从“系统集成”方面来切入分布式发电,不仅适合于在目前情况下进行实际应用,并且在未来也可与智能电网进行融入,既具实用性,更具前瞻意识。

  然而,现实的问题是,虽然“小微网、大市场”的趋势已经日益明朗,但光伏电微网的被认知度却依然很低,原因主要是近年来在光伏电微网技术的推广应用中,看到的基本上都是推广企业“单打独斗”的身影,而并没有形成多层次、多方面的合力,从而出现了“微网阳光还难以化解光伏寒冬”的情况。

  所以说,“微网阳光能否化解光伏寒冬”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形成多层次、多方面的合力,因为只有多方努力形成了合力,“微网”阳光才能够化解光伏“寒冬”,才能够使“红海”逐渐变成“蓝海”。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