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手机与无线通信>设计应用> 设计模式在业务逻辑层中的应用

设计模式在业务逻辑层中的应用

作者: 时间:2009-09-03 来源:网络 收藏

引言
传统软件系统一般采用3层框架,层代码中混杂各种数据库调用语句,严重影响系统的可扩展性、可复用性和可维护性。
设计可复用的面向对象软件有很多难点。如找到相关对象;以适当的粒度将其归类;定义类的接口和继承层次,建立对象之间的基本关系;要对现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同时对将来的问题和需求也有足够的通用性;避免重复设计或尽可能少做重复设计等。
采用可有效解决这些难点,从而简单方便地复用成功的设计和体系结构。通过采用,能大大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可重用性和可维护性,并能降低系统开发难度,提高开发效率。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软件工程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并被认为是继OOP技术之后的又一重大突破。
首先简要介绍设计模式,然后分析传统3层架构开发模型的优缺点,充分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可复用性,可维护性,从软件设计模式角度提出改进方法,并给出研究实例。

本文引用地址://m.amcfsurvey.com/article/157858.htm

2 设计模式
每一个模式描述一个在不断重复发生的问题,以及该问题解决方案的核心。这样就能多次使用该方案而不必重复劳动。设计模式是面向对象软件设计过程中记录的知识和经验,用一系列类结构和对象来具体描述其含义。设计模式通过复用面向对象设计的解决方案,从而更加简单方便地复用成功的设计和体系结构,将已证实的技术表述成设计模式也会使新系统开发者更加容易理解其设计思路。设计模式可帮助设计者做出有利于系统复用选择,避免损害系统复用性,通过提供一个显式类和对象作用关系及它们之间潜在联系说明规范,设计模式甚至能够提高已有系统的文档管理和系统维护的有效性。设计模式确定所包含的类和实例及其角色、协作方式、职责分配。通过刻画部件静态和动态结构及其之间的合作关系,设计模式成功于解决商业数据处理、电子通信、图形用户界面、数据库、分布式通信软件等软件构造中。


3 传统的3层架构开发模型
目前,在Internet/Intranet环境中,企业级的应用软件系统大多采用3层应用框架:表示层、层和数据层(图1)。在这种层次结构的软件框架中。每层为其上一层提供服务(服务提供者),并作为其下一层的客户(服务消费者),内部的层只对相邻的层可见,从而构成一个具有可移植性、可扩充性的兼容平台。

但也存在显著的缺点:在开发多个应用软件系统的过程中,不同的应用软件系统之间耦合度不是很好;层与层之间代码混乱;访问数据库的方式不同,如JDBC, Hibernate或JDO,因此,在各种数据库之间移植就需修改很多地方,层也需跟着修改,不能采用一致的编程模型,系统的可复用性、可维护性不是很理想。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