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模拟技术>设计应用> 高速低功耗电流型灵敏放大器的设计

高速低功耗电流型灵敏放大器的设计

作者: 时间:2011-03-31 来源:网络 收藏

摘要:提出了一款适合在低电压、大容量SRAM中应用的高速。该电路在交叉耦合反相器之间添加了一对隔离管,有效消除了大量位线寄生电容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极大提高了的速度。同时,通过对时序控制电路的优化,有效降低了放大器的功耗。采用SMIC 0.13 μm数字工艺在HSpice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在室温,1.2 V工作电压下,的放大延迟仅为0.344ns,功耗为102 μW。相比文献中提出的灵敏放大器,速度分别提高了9.47%和31.2%,功耗则降低了64.8%与63%。
关键词:灵敏放大器;交叉耦合反相器;隔离管;时序控制电路

0 引言
静态随机访问存储器(SRAM)最初作为CPU与内存之间的缓存。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高性能通信网络、便携式设备以及SOC系统中,呈现出向高速器件与性能方向发展的趋势。因此,设计高速的SRAM已成为现在SRAM技术的主流方向。灵敏放大器是SRAM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位线上的微小信号差迅速放大到全摆幅模式,从而有效减小数据的读出延迟,同时由于不需要对位线电容完全充放电,因此也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功耗。所以,对高性能灵敏放大器进行设计是得到高速低功耗SRAM的一个有效途径。根据对位线上要进行处理的信号类型的不同,灵敏放大器可分为电压型灵敏放大器和电流型灵敏放大器。由于电流型灵敏放大器直接检测位线上的电流变化,不需要转化为电压信号,因此在速度上更具有优势,可满足高速的要求。针对不同的应用层面,目前出现了多种电流型灵敏放大器的设计结构:有源负载PBT结构,其优点是输出不受电源电压及偏置电压的影响;基于电流镜结构的电流灵敏放大器,可以应用在低压非易失存储器中;为了消除位线噪声电流,而提出的采用位线漏电流补偿技术的电流型灵敏放大器;单端伪差分电流灵敏放大器,旨在改善SRAM读出操作时的稳定性及延迟;为降低功耗而提出的由两级放大(全局和局部放大)构成的全电流模式灵敏放大器以及APD灵敏放大器。
本文在分析目前广泛应用的电流型灵敏放大器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型的结构,以提高灵敏放大器的速度为主要目标,兼顾考虑功耗,以实现速度和功耗之间合理的折衷。

1 传统的电流型灵敏放大器
传统的电流型灵敏放大器是由4个晶体管构成的交叉耦合反相器单元,位线信号从漏极输入,经正反馈放大,再由漏极输出,电路如图1所示。灵敏放大器有2个工作阶段:预充电和信号放大阶段。预充电时,2个上拉P管将位线电压拉至VDD,同时平衡管(M3)开启,使位线电压近似相等;当灵敏放大器使能信号有效时,便进入放大阶段,检测到位线上电流的变化差值并放大输出。

本文引用地址://m.amcfsurvey.com/article/187567.htm

1.JPG



2 改进的电流型灵敏放大器
上述分析的灵敏放大器的输入和输出共用同一个端口,容易相互产生串扰,造成输出结果错误,并且当该端口作为输出端时,由于位线寄生电容较大,会浪费部分时间在对该电容进行充放电上,由灵敏放大器的延迟公式即式(1)可以看出,当位线电容Cbit增大时,延迟Td也将变大,不利于高速灵敏放大器的设计。所以可在原有电路结构的基础上添加一对隔离管,并对外围电路做一改进,具体结构如图2所示。
2.JPG

4.JPG


当灵敏放大器进行放大时,隔离管(M10和M11)开启,信号输入和输出端被隔断,输出时可以不必考虑端口的寄生电容,因此有效提高了灵敏放大器的速度;并且当灵敏放大器处于预充状态时,隔离管关闭,这样反相器的P管和N管就被隔离开,之间没有通路,也就没有漏电流,从而降低了电路的功耗。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