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汽车电子>设计应用> 一种多路输出军用车载电源的设计

一种多路输出军用车载电源的设计

作者: 时间:2011-03-19 来源:网络 收藏

本文引用地址: //m.amcfsurvey.com/article/197488.htm

2)谐振复位正激变换器变压器上的电压尖峰(最终反映到vDS的电压尖峰)是由变压器漏感LS与电容C谐振造成的,而RCD复位正激变换器变压器上的电压尖峰是由变压器漏感LS与开关管S的结电容谐振造成的。由于电容C的容量远远大于开关管S的结电容,谐振复位电压尖峰的谐振周期要远大于RCD复位电压尖峰的谐振周期,因此,在变压器漏感LS上的负载电流能量一定的情况下,谐振复位的电压尖峰幅度要比RCD复位的电压尖峰幅度低得多。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可以认为谐振复位正激变换器在开关管D-S间并联的电容C起到了吸收电压尖峰的作用。

3)RCD复位正激变换器的激磁能量和漏感能量全部消耗在电阻R上,而谐振复位正激变换器的激磁能量和漏感能量基本上没有消耗,见图8(b)。但是由于谐振复位正激变换器在开关导通之前,电容C两端的电压为Vin,因此有CVin2的能量消耗在开关管开通过程中。

4)从图8(b)及图9(b)iLm波形可以看到,谐振复位正激变换器变压器磁偏比较小,而RCD复位正激变换器变压器磁偏较大。

以上分析可以得知,两种复位方式的正激变换器都有各自的优点,但缺点也比较明显,在某些时候设计起来有较大的瓶颈。这就不难想到将两种复位方式结合起来,来软化它们各自的缺点,同时还能带来新的优点,即谐振RCD复位正激变换器。

图10(a)所示的即为谐振RCD复位正激变换器,可以看到在线路上它就是谐振复位正激变换器和RCD复位正激变换器的结合。图10(b)是谐振RCD复位正激变换器的主要工作波形。谐振RCD复位正激变换器在一个周期内可以分为5个阶段。

(a) 谐振RCD复位正激变换器

(b) 谐振复位RCD正激变换器工作波形

图10 谐振RCD复位正激变换器电路及工作波形

(1)阶段1〔t0t1t0时刻主开关S开通,变压器上承受输入电压,激磁电流线形上升。副边二极管DR1导通。

(2)阶段2〔t1t2t1时刻S关断,首先发生的是谐振复位,漏感上的贮存能量向电容C2转移,产生一个电压尖峰(这是漏感和电容C2的谐振)。然后激磁电感和漏感加在一起和电容C2谐振。因变压器上电压为下正上负,所以副边整流二极管DR1截止,续流二极管DR2导通。

(3)阶段3〔t2t3〕 当复位电压谐振到超过C1上的电压,二极管D就导通,激磁电流流向电容C1。成为RCD复位的状态。此时激磁电流线性下降。这也保证了复位电压不会过高,从而使得开关管的电压应力得到控制。当激磁电流下降到零,该状态结束。

(4)阶段4〔t3t4〕 激磁电流下降到零之后,二极管D就截止。但是,C2上的能量又会回馈给激磁电感,也就是说,此时是C2和激磁电感发生谐振。C2上电压下降,激磁电流反向增加。直到C2上电压下降到与输入电压相等,也就是变压器上电压下降到零,该状态结束。

(5)阶段5〔t4t5〕 变压器上电压只要出现一个微小的上正下负的值,副边二极管DR1就导通,激磁电流流过DR1。但是该电流不足以提供负载电流,所以,续流管DR2也继续保持导通,提供不足部分的负载电流。同时DR1和DR2共同导通也保证了变压器上电压为零,激磁电流保持不变。该状态一直保持到开关管S的再次导通。

谐振RCD复位正激变换器谐振电容C2的取值应该小于谐振复位正激变换器的谐振电容C,这样在谐振复位阶段(阶段2和阶段4)复位电压的上升和下降比较快,所以在同是t2时间内完成复位的情况下,谐振RCD复位正激变换器的平台电压要比谐振复位低,接近RCD复位正激变换器的平台电压。由于C2小于C,但比开关管的结电容还是大很多,因此谐振RCD复位正激变换器变压器的电压尖峰比谐振复位的略大,而比RCD复位的小很多。从以上分析得到,谐振RCD复位正激变换器变压器的电压平台及尖峰都较低,因此,开关应力较低。而在激磁能量损耗(有部分的激磁能量回馈),开关损耗(C2C),变压器磁偏(见各种复位方式的激磁电流波形)方面,谐振RCD复位正激变换器是谐振复位正激变换器和RCD复位正激变换器的折衷。

6 饱和电感的应用

由于该电源装置是低压大电流输入和输出,所以,二极管上的反向恢复问题相当严重,尤其是正激变换器的续流二极管DR2。图11(a)是正激变换器的DR2上的电压波形,可以看到有很高的电压尖峰。这不仅增加了损耗,抬高了所需器件的额定电压值,而且对于电磁兼容也是非常不利的。采用饱和电感和二极管串联,如图11(b)所示,可以大大削弱二极管的反向恢复,同时又不会增加很多损耗。加了饱和电感后,二极管DR2上电压波形如图11(b)所示。可以看到加了饱和电感后,DR2上的电压尖峰从将近160V降到了80V。

(a) 不加饱和电感 (b) 加饱和电感

图11 加饱和电感前后DR2两端的电压波形

7 结语

本文阐述了要求非常高的的设计及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特殊问题的解决措施,也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观点。这些观点对以后的开关电源设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