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EDA/PCB>业界动态> 中国芯片版“LV”引爆IC产业大地震

中国芯片版“LV”引爆IC产业大地震

作者: 时间:2013-12-09 来源:电子发烧友网 收藏

  紫光收购展讯和锐迪科是中国业大变革中的里程碑事件。它引发的连锁反应将倒逼中国业和手机产业加速整合。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展讯CEO李力游

本文引用地址://m.amcfsurvey.com/article/198348.htm

  Leo和锐迪科CEO戴保家

  Vincent的LV组合能否成为界的“

  LV”,而这取决于目前三家公司的管理层赵伟国、李力游和戴保家的“赵冠李戴”组合的胸怀和智慧。

  连锁反应引发产业大变革

  ----------论紫光收购展讯和锐迪科对中国业的深远影响

  紫光,又见紫光!

  2013年11月11日锐迪科微电子宣布与清华紫光集团达成初步协议,后者将以总价约9.1亿美元收购锐迪科。这距离紫光上一次以17.8亿美元收购展讯仅仅四个月。如果说第一次出手还是“资本运作”引发产业量变的话,那么整合展讯和锐迪科这次“产业运作”将引发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巨大的质变。而展讯和锐迪科的整合将会拉开中国产业大变革的序幕,引发的连锁反应将倒逼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乃至手机产业进行大整合。

  而这个整合对产业的具体影响在哪?首先让我们用下面这个象限图来剖析一下产业内每个不同类型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声明1:本图仅是针对上述公司中部分与展讯锐迪科整合后有影响的业务进行定性分析,而此业务在上述公司的比重不一,所以针对上述公司的具体影响未必符合本象限图;

  2:因为视角和理解不同以及声明1的原因,本文不作为任何资本市场的操作参考;(本文选择在消息公开后两周发布,就是不希望本文与资本市场的变动产生关联联想。)

  3:本文预估2015年两家公司会完成整合在国内上市。所以时间上短期指现在到2015年;

  4:图表中所列公司仅是相关板块的代表公司或知名公司,每个版块中相关公司众多,限于篇幅原因,本文没有一一列出。第一象限:短期机遇长期机遇

  毫无疑问,无论从资本层面带来的利益回报、公司品牌形象的提升还是政府对公司的重视,紫光都是最大的受益者。有了展讯/锐迪科这个国内乃至在世界领先的高新技术、工程和产业创新平台后,紫光未来的想象空间无比巨大。可以预料这将会是大陆第一个市值过千亿人民币的公司;第二:水涨船高,其次受益的将会是以澜起科技为代表的海外优质上市公司。短期之内,肯定会受益于中概股私有化带来的利好与资本关注。而长期来看,在展讯和锐迪科被私有化之后,这个中国净利润率最高的芯片公司已经成为中概股的龙头。(第三季度净利润率28.8%。是唯一进入全球芯片公司净利润率排行榜前15名的中国公司)那么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被私有化的公司呢?你知他知我不知:)。第三:对目前展讯和锐迪科的上游供应商(代工厂和封装厂等)来说,一流的供应商肯定会受益:比如台积电,短期来说受益于整合后,展讯基带芯片价格稳中有升,对上游的价格压力则会小很多。长期来看,预料随着资本市场带来的巨额回报,新公司肯定会加大投资,尤其是在先进工艺上,以往展讯先进工艺和台积电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而台积电在先进制程上的优势则会确保两家的合作更稳定;对中芯国际而言,除了价格稳定这个因素外,因为中芯国际非常重视中国客户,同时又是展讯和锐迪科两家公司的重要代工伙伴。而两家竞争对手的价格战直接导致处在上游却夹在中间的中芯国际陷入两难。而两家的整合将会使中芯国际更充分地利用大陆第一代工厂的本土优势,和紫光形成稳定的、战略的合作伙伴关系。预估新公司将会形成多数先进工艺在台积电,部分先进工艺和多数主流工艺在中芯国际的稳定局面;第四:台湾的WinSemiconductor因为是锐迪科在PA领域的主要代工供应商,受益于搭上展讯这个大平台,WinSemiconductor等锐迪科或者展讯的不可或缺的供应商则是“乐享其成”。

  第五类受益的是和两家公司有着良好合作系同时产品难以整合进主芯片的芯片公司。比如兆易创新、格科微电子和集创北方等。目前这些公司大多和展讯或者锐迪科同时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但是公司的产品又是展讯和锐迪科所缺乏,甚至长期来看都不会进入的领域。短期之内这些公司会受到资本市场的重视,以及受惠于和两家的良好合作关系而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而长期来看,此类公司未来和紫光的关系会更紧密(见第六类受益公司说明),存在业务层面和资本层面的合作乃至进一步整合的可能性。第六类受益的则是以上海博通集成电路(Beken)和广州安凯微电子(之所以列这两家公司,除了这两家公司在细分市场的竞争力,另外这两家公司和上面提到的兆易创新、格科微电子等和紫光一样都是清华校友创办的公司。“清华系”在微电子里面拥有很多优秀的公司,预料未来从业务合作到公司整合的空间会很大。)为代表的锐迪科的非手机领域的竞争对手。因为两家公司的整合短期会影响锐迪科的执行力和业务专注度;而长期来看紫光将会专注在手机这个主战场。这对在锐迪科在非手机领域的竞争对手来说可算是一个利好。但未来也面临着众多射频公司和中小公司被挤出手机市场后,被迫来非手机市场乱战的挑战。

  两家公司整合后对联发科的影响则有双面性与不确定性。短期来看,受益于展讯价格战压力降低,展讯和联发科两者在主流市场的价格战将会维持稳定的格局。并且短期内展讯和锐迪科的整合会导致业务层面和团队层面面临调整,产生不稳定性。这对联发科是有利的;但长期来看,则有着双面性:对联发科有利的一面取决于整合的效果,或者新公司转做特殊市场后,在主流市场的竞争力是否会下降的不确定性以及展讯离开国际市场对国际品牌客户的影响;对联发科不利的一面则可能在于整合后产生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没有了后顾之忧的新公司将在智能机和3G/LTE上发力,对联发科形成挑战。但放眼看来,虽然手机领域基本形成高通、联发科和紫光“三足鼎立”的格局,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论是在3G还是在LTE上,高通还是遥遥领先。业界期待的是海峡两岸的两家公司形成良性竞争,齐心去挑战高通的霸主地位。拥有敢于挑战第一的心,才能拥有世界第一的芯!

  看完四个象限中对个体企业的影响,来综述下紫光收购展讯和锐迪科的连锁反应对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深远影响:

  积极性:

  一:倒逼产业整合,推进做大做强。

  紫光这种强有力的运作,将会倒逼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加速整合。这几年来,中国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都维持在560家到600家之间,导致资源浪费、人才分散、专利保护不力。而公司数目众多也是“撒胡椒面”的存在基础。没有外部的巨大刺激,没有太多公司愿意进行整合。所以业界呼吁多年的整合“总在笑谈中”。但这次不同了。在紫光这个超级航母之前,众多小公司的命运只有三个:要么加入航母成为一部分;要么作为护卫舰、驱逐舰和航母一起集团作战;要么就被边缘化去独自面对大风大浪。

  紫光震撼式的手笔引发的连锁反应,短期会倒逼中国的芯片设计行业加速整合,中期会影响半导体的制造和封装等上游公司开始整合,长期则会影响手机终端厂家。这对整个半导体和手机产业链都具体有里程碑意义。

  二:避免恶性竞争,有利良性发展。

  公司数目众多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大打价格战,“华山论贱,看谁更贱”。而这种“杀敌一千,自伤九百九”的竞争方式导致大家都没有钱赚,进而波及到产业链的上下游。这是多年来中国的集成电路公司大多“毛利与净利齐低,亏损共惨淡一色”的主因。而产业整合后,将会大大降低价格战,避免恶性竞争。企业的毛利和净利也会大大改观,企业可以将盈利以及政府的支持投入研发而不是价格战,这对中国公司研发新产品、提升竞争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企业个体的良好发展最终会推动产业整体的良性发展。

  三:培育龙头公司,角力国际竞争。

  随着今年中央对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视,各个地方政府对集成电路的热情又起来了,而国家要成立大规模基金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消息更是吸引了众多投资公司和基金公司“跃跃欲试”,但业界应该在兴奋之余更要冷静,因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已经到了成熟期,现在产业的竞争已经是“寡头的竞争”。以往靠众多小微公司“五六个人、七八条枪”打游击的方式参与国际竞争肯定是“螳臂当车”。而紫光这次整合将从人才、产业平台等多个层面促使产业加速整合,这对提升优质公司的财务、研发、技术等实力有着积极的意义,最终对培育每个环节的龙头公司,使中国的集成电路参与角力国际竞争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引起资本重视,促进产业繁荣。

  曾几何时,集成电路产业在VC眼里已经成了夕阳产业,许久以来都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而紫光重金进入集成电路产业则引得众多的“资本”开始青睐这个亟需支持的产业,不仅仅是上市公司,还是再融资的公司,突然一下子成了“香饽饽”。仅仅这两个月,来找我问询国内优质集成电路公司的基金和投资公司已经不下二十家。而集成电路本身就不是一个花小钱办大事的产业,所以众多资本的进入,对产业来说是“久旱逢甘霖”。更值得关注的是,一些资本运作经验丰富大佬的进入,不仅有利产业内公司的整合,更将会改变这个产业众多管理者的“工程师风格”,将产业和资本结合,发挥资本的杠杆作用,这对提升集成电路产业众多公司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不确定性:

  一:文化理念差异加大整合困难。

  虽然两家公司距离不过两千米,但公司的文化理念却差异颇大。展讯已经完成了由创始人到职业经理人的过渡,逐渐规范了公司的运作机制,建立了完善的流程制度。公司风格也是高举高打,能做第一,决不去争第二;并且展讯已经进入国际品牌客户和世界领先市场;而锐迪科则还是由创始团队经营,实行扁平化的管理,基本上还是任务分配大于流程管理。而公司的风格也基本是“低姿态、低成本、低价格”。(锐迪科的全面分析请见我的上篇文章“土豪还是小伙伴?----评锐迪科的双面性”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0d772d0101c92l.html)。手机领域的客户也多是三四线或者规模较小的非品牌客户。这两种“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文化能否融合到一起,两个风格迥异的团队能否产生化学反应,这是个问题!一加一未必大于二,但是一减一绝对小于一。今年第一季度上海的一家做面板驱动的公司和深圳的一家面板驱动公司在期待中合并了,但“相爱总是简单相处太难”,七月之痒都没过,这两家就分手在秋季了。

  与联发科和晨星的整合不一样:联发科和晨星主要是手机和电视两条相对独立的产品线,整合后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独立运作,从而相互受益。展讯和锐迪科却主要是基带芯片和周边产品,团队必须集中在一起共同工作。这个过程还必须要短,尽快产生化学反应。否则整合的意义就失去了。因为收购应该是为了整合,而不是消灭掉一家。

  既要互补,又要形成合力。对紫光来说,整合展讯和锐迪科不是困难的结束,而是更大挑战的开始。

  二:变身国企,能否“扬长避短”?

  国企中拥有很多优秀的人才,不论是管理层还是工程师,但为何这个产业的龙头中:设备的龙头中微半导体、材料的龙头上海新阳、芯片制造的龙头中芯国际、芯片设计的龙头展讯和海思、设计服务的龙头芯原微电子等个个都不是国企呢?不是国企不努力,而是机制使得国企“戴着脚镣跳舞”,很难在这种快速变化、全球竞争、以人为主的领域中发挥出国企的优势。而紫光整合展讯和锐迪科后,能否避免把国有机制中不好的因素带给企业,能否保持企业原来的高效决策,对市场灵敏反应等优势,这是个问题!长久来看,新的公司肯定会进入保密通信等特殊市场,这个市场竞争对手缺乏,利润丰厚。在这个特殊市场尝到甜头后,在“残阳如血”的主战场是否还有现在这种竞争力?“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变身国企,能否扬国企之长,避国企之短,这是挑战的第二步。市场上的狼,未来是变成狮子,还是狗,这需要能力,更需要智慧。

  三:回归A股,能否具有国际资本市场的规范性?

  虽然在国际资本市场遇到融资难等困难,但是国际资本市场的规范管理、严格要求对公司管治的正规化、制度化却有很大的监督与促进作用。展讯能够趟过“浑水”而不倒,与国际化是有很大关系的。回归A股的新公司必须做地更加透明,更加规范,才能在国际上拥有更好的形象,进而对招徕国际人才,进入国际市场有着重要意义。因为“回归”不应该为了躲风避雨,而是为了更好地走出去。

  作为一名产业分析师,虽不敢说“以产业兴衰为己任”,但还是要在这篇近万字的文章后面,提出个人的深思浅见,仅供参考:

  一:充分信任重用专业化的管理团队

  中芯国际之所以成为领先的代工厂,与坚持的两个“I”(Independent独立的、International国际化的)有很大关系。而这两个“I”对紫光肯定也是必须的。希望未来紫光尽量保持新公司的独立性,充分信用、充分授权专业化的管理团队,让公司的决策更加高效,判断更加准确、战略更加专业。同时公司考虑引入更多国际化的、专业化的人才,甚至还延用国际化的审计、会计、律所等事务所,来保证公司的国际化、规范化运营。只有这样,才能扬国企之长,避国企之短,在国际化的产业、国际化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自己的竞争力。

  二:和政府配合好,在上海加大投资,把整合后的公司以上海为重点做大做强

  毫无疑问,上海市政府在这两家公司的成长中付出了很多心血,给予了众多支持。而展讯和锐迪科之所以能成为国内优秀的公司与上海市相关领导无微不至的关怀是分不开的。展讯和锐迪科的成功也证明了上海具备芯片公司做大做强的“土壤”和良好环境。维护好和上海的关系对新公司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上海的产业环境、人才集聚、政府的专业服务都将会是新公司未来更上层楼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希望紫光在上海加大投资,和政府配合好,和相关部门、专家和领导沟通好,在股东的“求所有”和地方政府的“求所在”中寻找一个完美的答案,把整合后的公司以上海为重点做大做强。因为未来的公司不是上海的,也不是北京的,而是中国的。只有拥有超越地域的广阔胸怀,才能培养出超越非凡的伟大公司。

  这桩带来的巨大冲击的整合,势必会“路漫漫其修远兮”。忽视整合困难而一味叫好的“捧杀”和只看到困难而一味指责的“棒杀”都不足取。

  这种国内产业的整合,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未来的运作应该更多是“产业运作”替代“资本运作”;运作对象也应该着眼于国际视野。而通过这样的运作,中国的集成电路业界才能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pic相关文章:pic是什么




关键词:芯片集成电路产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