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电源与新能源>设计应用> 远距离夜视监控:激光夜视技术应用及其选型

远距离夜视监控:激光夜视技术应用及其选型

作者: 时间:2016-12-09 来源:网络 收藏

  激光夜视技术在中国出现已有将近十年的时间,它属于主动红外夜视技术的一种,其原理是将激光点光源通过光学扩散,达到夜间照明的目的,其波长多在808、940、980nm,属于近红外光。系统采用高通光量的夜视镜头接收目标反射光成像,再用低照度的CCD摄像机采集图像并输出。照明系统、成像镜头、摄像机三者作为系统的核心部件,互相配合,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瓶颈都会导致整套系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十年来,激光夜视厂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各家参数、价格也参差不齐,给客户的选择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对行业本身也有较大冲击,激光夜视技术虽大有取代红外LED灯的趋势,但混乱的技术及市场状态也导致客户不敢贸然下决定使用,本文将从影响夜视距离及效果的各方面因素入手,帮助客户更好的理解激光夜视技术。

本文引用地址://m.amcfsurvey.com/article/201612/328559.htm

  绝大多数客户打电话都会问到一个问题“你们的夜视产品能达到1000米吗?大概什么价格?”不同的厂家可能给出的回答大相径庭,夸张点说,甚至会有五到十倍的差价,这一定会让客户犯嘀咕,同样的技术,怎么差距会如此之大?价格低的是不是技术不成熟,价格高的是不是“半年不开张,开张吃半年”宰人,事实上,每一个生产型企业都不会拿自己的信誉开玩笑,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家对夜视距离的理解和观念存在差别。

  先看一个较为复杂的计算公式:

  上式中,R代表需要达到的夜视距离,θ代表激光扩散角度,f代表所选镜头焦距,D代表镜头的有效通光孔径,f/D就是我们熟知的镜头的F值,Ed代表所选摄像机的灵敏度阀值,其余ε、ρ、τ、μ等分别代表照明系统透过率、目标漫反射系数、成像系统透过率、大气衰减系数等很难由人为左右的参数。P为图像清晰成像所需要的光强度,可折算为夜视照明情况下需要的激光功率。

  上式为理论计算数据,不可控参数取平均值,选用400mm,F3.6镜头,摄像机最低照度0.001LUX,看1000米,激光照明角度0.5度(照明直径8米),理论计算得激光实际上只需要不到1.5W,也就是说,1.5W激光,完全可以照到1000米,并且成像,但只能呈现出类似“手电筒”的效果,如下图:

  同样一条路,下图在成本大体相当的情况下更换了配置,相信客户会更认可如下图看到的效果,效果差距如此明显。

  不难想象,如果客户需要看更大的范围呢?前一种配置一定会更模糊,更暗,而后一种配置还可以在很大范围内保持清晰的效果,如下图:

a

  由图可见,在1000米甚至更远的距离上,清晰成像不成问题。其范围,效果都不会和热成像有很大差距,关键看各核心部件的配置及配合情况。我们认为,真正性价比高的产品,不应该理解成在极限状态下,用最低的成本,达到客户要看到的距离,而是合理配置系统的各个部件,使其完美的发挥自身所有优势,在达到客户要求的基础上,真正为客户需求考虑,发挥产品应有的功能。能看1000米的设备,在200米距离上,不但不能识别,反倒什么也没法看,这样的产品能算真正看到1000米吗?

  从公式上,我们应该深刻理解到的是,激光的选择,跟夜视距离的平方成正比,跟所选镜头F值的平方成正比,跟摄像机的灵敏度阀值成正比。而激光的扩散角,并不是我们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它要完全根据所选镜头的视场角来设计,设计小了,会出现“手电筒”,设计大了,会出现大量光成平方状的浪费,导致成本很高,但效果很不理想,除了三大影响效果的配件,实际使用上的操作也会大幅度的影响夜视效果,这就不得不提到系统的配合性问题,激光是否能够跟镜头联动,重点部位是否需要设定预置位,激光是否能够同步预制位等等一系列技术问题都需要考虑,对于整套系统来说,云台解码器也有必要和摄像头一起讨论。在此,结合我们将近十年的激光夜视开发经验,谈一谈如何真正做到“最具性价比”的配置,产品永远没有完美的时候,我们能做到的,也仅仅是逐步的去发现更合理的配置方案。  问题一:客户要看夜视1000米距离,需要用多大的镜头?

  目前行业里,比较被动的是根本没有一个国家或行业的强制标准,这就造成了有的厂家用500mm镜头,报监控距离1000米,有的厂家用150mm镜头,同样报监控1000米,价格相差5倍以上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下表列举了1000米以内的可能选用的所有焦距镜头的列表:

  如上表,监控距离同在1000米以内,镜头焦距从25mm到1320mm全覆盖,表格中的数据为1/2CCD在各个不同距离的视场高度,(高度和宽度永远为3:4),人的高度估测为1.7米。虽然没有强制标准,但公安部有一个指导性文件,文件中建议人占屏幕四分之一比例可认定为“可识别”,人占屏幕十分之一比例可认定为“可发现”,而且这个文件没有涉及到夜间环境,从道理上说,夜间效果肯定会比白天更差,做到极致,也才能达到这个标准。

  按照这个标准,我们可以随时举例探讨客户需求,比如说一个客户谈到了,“我想要200米识别人,500米左右发现人的设备”,200米识别人,需要在200米距离上看到6.8米的视场高度,人占四分之一,从表上可以看到,需要配置140mm左右镜头,500米发现,也就是在500米左右,视场高度17米,人占屏幕比例十分之一,对照表格,会发现用150mm镜头最为合适。两者综合考虑,推荐150mm左右镜头性价比最高,推荐小了,达不到客户要求,推荐大了,造成成本的浪费。再打个比方,客户要求看800米,价格尽量低,这时候我们只能考虑可发现距离了,800米处,视场高17米,选择240mm左右镜头最为合理。如果说选择了150mm镜头,800米处视场高25.6米,人占屏幕比例在1/15左右,假设客户用14寸笔记本看,人的高度只在1.3cm左右,如果放到4屏显示,人只占6.5mm高度,确实可以发现是个人,不过很难说是个能够接受的效果。

  行业内的人都很了解,在品牌电动镜头里,焦距增大,价格可以说是急剧增长,从几百到几十万的都有,这一块稍微缩一些水,距离虚报一些,成本差距可能就是一倍甚至更多,如果客户很了解其中隐情,那么,一方面可以真正达到自己想要的监控效果,再者可以真正引导这个市场,避免同样的监控距离,差价出现差几倍的现象。

  问题二:“两个产品从图像上看放大比率都差不多,怎么价格差距还是那么大?”

  前面提到的公式可以看出,系统搭配中,激光的选择跟成像镜头的F(f/D)值平方成正比,也就是说,镜头的F值越小,需要的激光功率成平方关系递减,F1.0的镜头,配合4W激光,和F2.0的镜头,配合16W激光效果基本上可以说是等同的,这就存在一个矛盾,究竟用F值低的大功率激光,还是F值高的小功率激光?哪种配置更好?哪种价格更好?

  上面两图焦距完全一样,相信大家都能体会到它们的差距。事实上,这个问题不要说客户,就是激光夜视厂家都很难把握,最深切的体会是,拿几家同样焦距镜头同时测试,F1.8的“高端”镜头,怎么测效果都比不了F2.3的“低端镜头”,换句话说,不得不怀疑有虚标参数的可能,还有很多镜头,变焦过程中,图像明显由亮变暗,甚至有的会忽亮忽暗,在这里顺便也可以提一下光轴跑偏的问题,有些厂家镜头,变焦过程中,不光明显由量变暗,而且长焦在视频中间的物体,到了广角甚至会偏出屏幕,一段时间后,还可能出现不能变焦,不能聚焦等故障。这些情况不是参数上所能反映出来的东西,也不是所有客户都清楚的,也许客户只是看到不同厂家价格上的差距,但真正如果了解技术细节,相信会帮助客户选择到真正具备“性价比”的好产品,我们所能建议的,就只有尽量选择如富士能、宾得、佳能等大品牌的镜头,毕竟品质和参数都有保证。这个原则定下来,选用多大激光也就迎刃而解了。  问题三:“都是同一家大品牌的镜头,怎么有1英寸?2/3英寸?1/2英寸?1/3英寸等等这么多不同的款式?价格上也是越大越贵?如何选择?”

  这个问题实际上不是镜头的问题,更多的是摄像机的问题,所以说越大越贵,其实也不会贵很多,大体都在同一数量级,主要就是讲究一点,镜头要和摄像机相匹配。

影响激光功率的一个因素是摄像机的灵敏度阀值,也就是平时我们老说的“你们用多少LUX的摄像机?”摄像机的这个参数从实际上来说,已经是有统一的标准,在现有技术下,CCD摄像机无外乎按档次分为“星光级0.0001LUX”、月光级“0.01LUX”以及白天用的“0.1LUX”几个档次,公式可以看出来,激光功率跟摄像机最低照度阀值成正比,也就是说,摄像机照度差一个数量级,激光功率要求可能就是差十倍,而摄像机目前是成熟技术,月光级和星光级的摄像机差价远不像10倍激光的差价那么大,因此,从性价比来说,我们完全有理由推荐顶级的CCD摄像机,在三大核心部件里,它的成本是最低的,但也是最可能出现瓶颈的地方,摄像机差了,其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关键词:安防电

评论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