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模拟技术>市场分析> 下行周期中模拟芯片有望较早复苏,中国厂商如何获益?

下行周期中模拟芯片有望较早复苏,中国厂商如何获益?

作者:骆轶琪 时间:2023-03-06 来源:21Tech 收藏

在半导体行业的下行周期中,也并非一片低迷之声。无论在数字芯片还是厂商的业绩交流会中,“汽车”都成为了高频词。

本文引用地址://m.amcfsurvey.com/article/202303/444079.htm

头部厂商TI(德州仪器)直言,预计2023年第一季度,除汽车外其他终端市场都将下降,因为客户正在持续降低库存,这种趋势将持续几个季度。不过该公司也指出,工业和汽车两大市场的增长速度将快于公司其他业务部分。

不过不同于大众市场经常听到的高工艺制程类数字芯片,前者是串联起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桥梁,其发展并不主要依赖于工艺制程迭代,通常产品生命周期较长、价格波动也较小。

国融证券就认为,相对于数字芯片,模拟芯片产品种类复杂,更依赖于工程师的经验积累,工程师平均学习曲线高达10-15年,对Know-how能力要求较高。

这种特性决定了模拟芯片的波动表现会略好于数字芯片。甚至有业界观点认为,在下行周期中,模拟芯片可能会是其中相对较早复苏的产品类型。

同样备受关注的是,国内诸多厂商也在其中积极布局发展,并在过去几年汽车行业的芯片紧俏浪潮中,也在快速布局相关产品类型。那么国内公司如今走到了哪里?

稳定的模拟芯片

在去年末相对低迷的芯片业绩中,模拟芯片和功率芯片类厂商业绩相对稳定。核心就是受益于这些芯片过去有较大的汽车和工业类市场需求支撑,且模拟芯片的发展曲线相对平缓。

除了前述德州仪器,另一大模拟芯片厂商ADI近期发布的财报也显示,旗下工业和汽车两大板块的季度营业收入创下历史新高,但通讯和消费市场的营收出现环比下降。

IDC亚太区研究总监郭俊丽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受到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浪潮推动,汽车是目前模拟芯片下游应用中最为景气的赛道;叠加智能制造大趋势,工业领域的模拟芯片也将拉动市场增长,模拟芯片确实有望成为本轮下行行情中率先崛起的市场。

她进一步举例道,模拟芯片汽车电子市场占比从2019年约22%增长至2022年约25%。电动化大幅增加单车模拟芯片的需求量,比如A级燃油车模拟芯片用量约100颗,而A级纯电动车需求量高达350颗以上,叠加电动车渗透率不断提升,模拟芯片需求量将快速增长。

同时,近期火热的ChatGPT虽然率先在订单层面受益的是英伟达为主导的计算芯片市场,但也对模拟芯片市场有一定需求。

郭俊丽对记者指出,ChatGPT主要基于Transformer技术,进行大规模大模型算法迭代,对算力的需求非常巨大,直接推动了AI芯片,包括GPU、CPU、FPGA、ASIC以及存储芯片的增长。同时也会推动模拟芯片的增长,比如电源管理芯片;尤其是随着应用的落地,比如医疗、汽车等行业应用场景的落地,会对模拟芯片厂商带来一定机会。

CINNO Research高级分析师Haley也分析认为,模拟芯片作为半导体的子行业,其周期变化跟行业整体一致,但由于产品复杂、下游产品广,市场波动相比整体集成电路的波动性要弱一些。

“按照下游需求划分,模拟芯片可以主要用于消费、通信、电脑、汽车、工业等。未来随着汽车中对芯片的需求提升,汽车电子会成为拉动全球和国内模拟IC需求的重要动力。”她续称。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从目前的业绩快报来看,国内主要模拟芯片公司业绩出现了两极分化行情,这主要受公司在汽车和工业领域的渗透速度而不同。在汽车领域渗透快的公司,其2022年度的业绩表现就相对平稳,比如纳芯微、杰华特。

国产厂商机会

从当前阶段看,在存在确定性机遇的模拟芯片市场,目前依然是海外头部厂商为主导,国内公司在竞相成长。

但这种成长是有一定节奏的,在消费类电子领域,国内模拟芯片公司的渗透相对更快,汽车和工业则相比更有挑战性。

民生证券指出,受益于此前芯片行业紧俏和国产化发展,国内厂商初步在部分中低端消费级市场突破,统计国内上市公司营收,可推算2021年国内自给率仅在8.52%左右,拥有广阔的国产化发展空间。

这种态势也难免影响到国内模拟芯片公司短期内的业绩表现。Haley指出,据CINNO Research统计,在2018-2021年间,国内模拟IC设计厂商库存周转天数低于海外龙头水平。但从2021年Q4开始,国内模拟IC设计厂商的库存周转天数在逐季增加,不断超过海外龙头的库存周转天数、扩大幅度也在增加。

这是由于国内模拟IC设计厂商受下游需求结构性分化影响持续。国内模拟IC主要面向消费级产品,因此以消费类和电源IC产品占比较高的厂商,其业绩会面临较大压力。

“当前国内市场的消费类产品中,模拟芯片的国产化率相当高,对于国内大部分模拟IC设计厂商而言,产品能够不断进入汽车和新能源领域,将是公司和产业不断提升的重要保证。可以看出国内模拟IC在不断提升汽车、新能源和数据服务器方面的产品布局。”Haley补充道。

至于国内厂商具体在相对稳定成长的汽车和工业类市场的突破进度。郭俊丽告诉记者,在工业4.0的浪潮下,传感、电源管理、连接、信号处理等多种模拟芯片需求潜力巨大。2022年,芯片紧俏导致涨价表现突出。中国作为全球模拟芯片第一大市场,虽然在工业领域自给率有所提升,但主要市场仍旧被欧美企业垄断。

国际大厂TI、ADI及ST等,均采用IDM 模式,覆盖面基本包含信号链和电源链各个细分环节;国内企业主要采取Fabless模式,包括圣邦股份、思瑞浦、贝岭等领先企业在内,在产品覆盖面及型号数量方面远低于国外头部厂商。在供应链国产化发展、叠加历史性芯片紧俏背景下,国内厂商有望在未来更进一步拓宽工业领域技术及产品的边界。

“汽车领域的主要芯片依然由国际企业垄断,国产化率不及10%。”她进一步指出,这主要由于:其一,国内公司与海外龙头技术差距较大,技术研发及车规级认证需要时间周期,目前仍处于追赶进度阶段。其二,国内企业尚未打开市场,不具备规模效应,成本不占优势。其三,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也需要前瞻的战略、大量的成本投入及时间周期。其四,类似工业领域,车规级芯片国内企业也多采用Fabless模式,遇到产能短缺的情况,短时间难以克服。

“但是我们看到,国内各模拟芯片公司开始在车规模拟芯片发力,大部分产品在2023年将通过车规认证。长期来看,我们看好后续国产化发展机遇。”她指出。

郭俊丽告诉记者,宏观来说,在模拟芯片领域,国内供应商和国际企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技术和市场份额。技术上,汽车模拟IC在工作温度、开发验证周期、ACE-Q100认证等方面更加严格、进入壁垒较高,国内企业技术实力薄弱,且产品线单一。

“近几年汽车电动化快速增长的市场红利,国内大部分厂商受限于车规级产品认证进度并未享受到,在市场份额上与国际厂商存在很大差距。预计在2023年,将有更多国内厂商通过认证,随着人才、投入、经验、技术的积累,国内厂商将在隔离驱动、电源链、传感器等领域发力,推进国产化发展进程。”她补充道。



关键词:模拟芯片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