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手机与无线通信>设计应用> PTN技术与IP化移动回传网

PTN技术与IP化移动回传网

作者: 时间:2010-06-08 来源:网络 收藏

3.2 PTN与WDM/OTN的关系

IP over WDM/OTN网络基于波长或ODUk交换内核实现大颗粒业务的灵活调度与保护。在城域网建设中,IP over WDM/OTN适合应用在核心层,为核心网元提供大颗粒业务的组网、调度及保护。在移动回传业务承载中,在大型城域网中。可采用PTN+WDM/OTN的组网模式。接入/汇聚层采用PTN组网,向上通过IP over WDM/OTN将业务调度至所属无线网络控制器(RNC)机房的PTN核心落地层。与PTN配合组网极大地简化了核心层节点与汇聚层骨干节点间的网络组建。一方面在业务归属调整时可方便的实现业务灵活调度,另一方面核心层节点只与所属RNC机房相连,避免了纯PTN组网中,因某节点业务容量升级而引起的环路上所有节点设备必须同时升级的情况,节省了网络投资。WDM/OTN为PTN业务提供灵活调度组网图如图5所示。

3.3 PTN与城域以太网的关系

在城域网规划建设中,根据所承载业务性质的不同,一般采用相对独立的建网思路,即分别建设移动回传网高价值平面和宽带用户接入网低价值平面两个平面。PTN以承载移动回传业务及集团大客户等高价值业务为主;而公众宽带上网及普通大客户等低价值业务则可通过无源光网络(PON)接入,继而通过城域以太网与业务控制层(BRAS或SR)对接。两个平面不考虑融合,完全独立,互不干涉。采取这样的策略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互联网业务和移动回传等重要业务可规划性不同,可靠性要求也不同,共平面承载将大大增加网络复杂性;而互联网业务所需带宽一般远大于移动回传业务,如果融合将导致城域网接入设备需要采用大容量、高可靠性技术,也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

宽带业务调整较为频繁,与移动回程业务共平面传输有可能会影响移动业务的稳定性。如果顾及移动业务的稳定性又不利于快速响应宽带业务的发展需求,两者存在矛盾。

共平面承载开放的互联网业务及移动回传等重要业务,不可避免地存在网络安全风险。

4 PTN工程应用案例

中兴通讯PTN产品依托公司强大的研发实力及资金投入,各方面功能性能优异,能提供业界最全的产品系列,且在各种测试中表现出色,取得了2009年中国移动集采综合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截至目前已成功运用于Telefonica、Telenor、TIM等欧美跨国运营商。

2009年2季度中国移动组织多厂家PTN现网测试及TD Iub口IP化测试。在深圳移动现网对PTN的多业务承载能力、QoS、OAM、时间同步及网络生存性均进行了严格、全面的测试,结果表明中兴通讯的PTN产品在承载TD-SCDMA IP化Iub口时各业务指标、传输质量均符合要求。在后续对比测试中某些指标还优于MSTP产品,完全满足中国移动TD无线业务要求。

随着中国移动传送网IP化实际工程的推进,目前中兴通讯已经服务于20余省的PTN网络建设。

5 结束语

业务的需求是推动发展的主要动力。移动业务从2G向3G、HSPA+及LTE的演进,除了传统业务IP化的需求,还对同步、网络延时、可靠性及安全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PTN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我们相信,随着PTN产业链的进一步发展成熟,其技术与成本优势将更加明显,必将成为移动回传等高价值业务的主流承载平台。同时,PTN的引入及发展壮大也必将反作用于业务网络,将进一步促进IP化业务的高速增长。

6 参考文献

[1] 武向军. 承载技术的革命—PTN[J]. 通信世界, 2009,40 (5):11-15.
[2] IETF RFC 5317. JWT report on MPLS-TP architectural considerations[S]. 2009.
[3] IEEE 802.1Qay. IEEE standards for local and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 Virtual bridged local area networks, Amendment 7: Provider backbone bridge traffic engineering[S]. 2009.
[4] IETF RFC3985. Pseudo Wire Emulation Edge-to-Edge (PWE3) architecture[S]. 2005.
[5] 何庭宗. 分组传送网操作、管理和维护技.[J]. 中兴通讯技术, 2009,15(6):21-25.
[6] ITU-T Recommendation G.8114. Operation maintenance mechanism for T-MPLS layer networks[S]. 2007.
[7] ITU-T Recommendation G.8132. T-MPLS shared protection ring [S]. 2007.
[8] IEEE Std. 1588-2002. IEEE standard for a precision clock synchronization protocol for networked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systems [S]. 2002.
[9] ITU-T Recommendation G.8261. Timing and synchronization in packet networks[S]. 2006.
[10] 龙文富. 聚焦TCO构建PTN新型分组承载[J]. 通信世界, 2009,40 (5):16-19.

作者介绍:

丛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毕业,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承载网产品线规划经理,长期从事光通信技术研究,目前主要工作领域为PTN产品规划及相关技术。

赵福川,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和信息研究所博士毕业,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承载网产品线PTN产品总工,长期从事光通信术研究,牵头研发的ZXMP多业务传送平台产品曾获2004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主要从事PTN产品技术研究和规划工作。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关键词:PTN技术

评论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