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业界动态> 中国芯片制造业遇困境 很难与跨国企业竞争

中国芯片制造业遇困境 很难与跨国企业竞争

作者: 时间:2009-02-24 来源:中电网 收藏

走进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SMIC,简称:国际)上海总部的接待区,很难不让人感到沮丧。

天花板上剥落的油漆,以及空荡荡大厅内昏暗的灯光,给人一种挫败感——与该公司资产负债表讲述的故事如出一辙。

难以逾越的困境

本文引用地址://m.amcfsurvey.com/article/91615.htm

国际作为中国最大的商,并非唯一一家遭遇困境的企业。在中国本土半导体产业宣告成立近10年之后,中国的商们仍很难与老牌跨国企业竞争,甚至难以实现盈利。

如今,全球经济危机加重了它们的苦难。近日,中芯国际公告称,其2008年第四季度的净亏损额比一年前增加了一倍,至1.245亿美元,销售收入较2007年同期下降31%。中芯国际首席执行官张汝京(Richard Chang)表示,预计当前季度销售收入还将下降50%。

中国规模较小的本土商,包括上海华虹集团(Shanghai Huahong)、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Grace Semiconductor)和无锡华润矽科微电子有限公司(Wuxi China Resources),都在经历同样的困境。

“它们陷入了困境,受到需求削减的打击,”麦格理证券(Macquarie Securities)驻香港半导体业分析师刘华仁(Warren Lau)表示,“它们的现金流正逐渐枯竭,因此不是需要摘牌并进行彻底重组,就是需要合并或是被规模更大的集团收购。”

整合

中国的芯片设计企业——自行研发半导体但将制造外包给其他公司的企业——正在留意市场征兆,并为整合做好准备。其背后的主要驱动力是它们的私营部门股东。

但是,对于芯片制造商来说,行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于中国各区域间的竞争。

地方政府热衷于吸引能够抬高地价、创造制造业就业机会并提高政府声望的大型项目,因此为愿意在当地建设加工厂的芯片制造商提供了丰厚的奖励。

中芯国际试图从这种竞争中获利。公司与成都、武汉以及深圳市都签订了协议。根据协议,地方政府支付加工厂的部分或全部建设费用,中芯国际负责对工厂进行运营管理。

如今,地方政府正努力保住这些工厂,以及这些工厂所代表的就业机会与声望。

因此,中国的本土芯片制造业已经历了好几轮的政府救助。



关键词:中芯芯片制造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