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电源与新能源>业界动态> 多晶硅行业整合在即 英利欲抛“加工厂”身份

多晶硅行业整合在即 英利欲抛“加工厂”身份

作者: 时间:2010-04-26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收藏

行业“低成本之王”河北英利企业,已在绸缪产业转向低成本竞争之后的出路。

本文引用地址://m.amcfsurvey.com/article/108350.htm

  4月19日,英利集团董事长苗连生在海口与海南省长罗保铭签下“三项协议”,宣布未来三年投资110亿元,在海口高新区狮子岭飞地工业区建设新基地,先期建设100兆瓦产能,长期规划建设300兆瓦多晶硅产能。

  苗连生向本报记者表示,随着国内光伏产业产能急剧增加,光伏产业的利润率也在下降,英利希望将来能转向上游,做技术和标准的制定者,而将生产工厂转移给其他企业。

  虽然这还是一个长远的战略规划,但是在英利集团内部,关于“虚拟工厂”的讨论却已很普遍。

  多晶硅迈入低利润竞争时代

  苗连生却告诉记者:多晶硅光伏产业已经进入白热化竞争的时代,告别了暴利时代,下一步多晶硅光伏产业要在高科技的外衣下,进行着加工厂一般的低利润竞争。

  2008年,多晶硅光伏太阳能组件出口还能卖到300美元/吨,2009年就已经降低到了50美元/吨。

  虽然英利不肯透露自己产品的市场售价,从其2009年的财务数据,也可以看出因为国际多晶硅光伏组件售价下降,带来的利润下降的问题。

  2009年,英利全球多晶硅光伏组件销售540兆瓦,占全球光伏组件销售市场的10%,销售收入80亿元。而在2008年的财务数据当中,英利销售量仅是300兆瓦左右,销售收入同样是80亿元左右。

  也就是说,2009年虽然英利的销售量翻了一倍,销售金额却基本没有变,其利润为10亿元左右。

  除了销售价格的下降以外,来自国内大量上马的项目产能冲击,则是英利必须考虑突围的另一方面因素。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国内多晶硅产能达到了1.5万吨,到2011年这一产能将达到3万吨。

  与此同时,国际市场需求虽然维持在近5万吨的数量,但是那是基于欧洲诸多国家调整太阳能光伏产业标准,大量欧洲进口商抢“末班车”而大量增加进口量的原因。如果2011年这一现象被改变,国内大量多晶硅光伏组件生产商将陷入产能过剩的被动境地。

  在此情况下,做大自己的产能,是所有多晶硅光伏组件生产商的选择。英利也不例外。据本报记者了解,2010年,英利大幅将自己的光伏组件销售规模由540兆瓦提高到了1200兆瓦。海口的工业园项目,第一期100兆瓦的产能将于6月份直接投产,出货。

  “虚拟工厂”构想

  在像其他多晶硅生产企业大规模扩张产能的同时,英利也在考虑多晶硅市场饱和之后的出路。

  4月22日,工信部宣布将淘汰每千瓦时生产耗电超过200千瓦时的多晶硅光伏生产企业。目前,行业内主要企业的生产耗能维持在120千瓦时/公斤左右。

  在多晶硅光伏生产企业看来,唯有扩大自己的产能,才能降低单位能耗和综合成本。

  为此,虽然英利的“六九硅业”在国家发改委出台进入门槛限令之前,已经成功审批完成,但是江西赛维等诸多国内多晶硅生产材料厂家,更大规模的产能投产,让英利看到了后来者的竞争压力。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关键词:多晶硅光伏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