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网络与存储>业界动态> 举债扩产 非台湾DRAM产业生存之道

举债扩产 非台湾DRAM产业生存之道

作者: 时间:2010-08-20 来源:DigiTimes 收藏

  过去台湾在产业上的主要技术合作来源包括日本、美国、南韩和德国,这几大阵营各自在制程技术上有很大差别,最大差别在于德系业者采用沟槽式(Trench)制程技术,在这一波金融风暴洗礼之下,成为被淘汰的阵营。

本文引用地址://m.amcfsurvey.com/article/111894.htm

  当年各厂面临沟槽式和堆栈式(Stack)技术的十字路口时,日系东芝(Toshiba)、德系西门子(Siemens)和美系IBM都决定选择发展沟槽式技术,其它像是恩益禧(NEC)、三菱(Mitsubishi)、日立(Hitachi)、(Samsung Electronics)和海力士(Hynix)则是押宝堆栈式技术。

  沟槽式技术瓶颈浮现 仅西门子继续发展

  随着半导体技术制程微缩进度到了90纳米以下,东芝和IBM渐渐面临技术瓶颈,因此这两家公司率先决定退出产业,唯一选择继续做下去的是西门子,之后西门子将半导体部门独立为英飞凌(Infineon),最后是将内存事业群独立成为奇梦达(Qimonda),当时奇梦达也感受到沟槽式制程的瓶颈压力,但还是继续往下微缩。

技术在90纳米制程以下,最关键的分界点就是沟槽式和堆栈式的机器设备,必须采用不同的设计方式。奇梦达知道设备商支持开发技术的重要性,因此就要求美商应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等关键设备商,一定要持续开发沟槽式机器设备,以免设备端的资源全倒向堆栈式技术制程。

  同时,奇梦达也积极拉拢台系DRAM厂,包括台塑集团旗下的南亚科、华亚科和华邦等加入奇梦达技术,让沟槽式技术的规模在全球有足够的产能,以能说服设备厂商继续生产。

  半导体技术愈尖端 设备商支持与否成关键

  在半导体领域中,当制程技术越走越尖端时,材料设备就会有很大的不同,一旦更换技术阵营,机器设备几乎都要重新更换,如果DRAM业者制程技术都是延续同一个阵营,在机器设备的沿用性上也较有优势。

  像现在尔必达(Elpida)和力晶、瑞晶等,从68纳米、65纳米到63纳米制程到下一世代的45纳米,都是维持同一技术基础,机器设备也都可以沿用下去。

  再者,尔必达过去在50纳米研发上,曾经导入铜制程,但在新一代45纳米制程上,尔必达选择放弃铜制程,持续使用铝制程,这大概是全世界唯一在40纳米世代还能持续用铝制程的DRAM厂,尔必达甚至还想把铜制程继续沿用到38纳米制程,这对于成本结构的降低有很大的帮助。

  整体来看,如果导入50纳米制程的业者,必须增加铜制程和浸润式微米曝光机台的投资,成本将增加30~35%,但50纳米相较63纳米增加的颗粒数却不到30%。

  此外,像是在63纳米制程世代上,良率最高可以拉升至80~90%,但到了50纳米制程,即使是三星的良率要做到成本交叉点(Cross Over),顶多也只能拉到80%的良率,显见半导体产业制程技术越往下微缩,良率越来越难提升,投资与报酬率不如以往这么高。

  简而言之,半导体业产业每一个世代制程越往下走,其投资金额却是越来越高,但产生的效应却是越来越有限,这是物理上的限制,也是半导体产业的一大挑战,尤其是在30纳米制程以下,此物理效应会更为明显。

  DRAM产业由盛到衰 2009年大衰退史无前例

  回顾1999年以前,全球DRAM产业百花齐放,共计有14家DRAM厂,包括三星、美光(Micron)、IBM、现代、西门子、NEC、日立、三菱、东芝、力晶、茂德、南亚科、华邦、世界先进等,之后全球DRAM产业共经历4次大整合,第1次是2001~2002年之间,IBM、东芝退出市场,南韩的现代独立半导体事业部门成立海力士,日系阵营的NEC、日立、三菱也整合成尔必达等。

  到了2003~2004年,全球DRAM产业更只剩下5大阵营,包括三星和海力士;茂德和尔必达;力晶和奇梦达;南亚科、华亚科和华邦;最后则是美光;然到了2007年后的这一波整合潮,全球5大阵营出现变化,南亚科和华亚科选择和美光结盟,与奇梦达同一阵营的只剩下华邦,这时只有三星仍单打独斗。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关键词:三星电子DRAM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