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电源与新能源 > 业界动态 > “小微网”能否化解光伏“大寒冬”?

“小微网”能否化解光伏“大寒冬”?

—— 光伏寒冬将至太阳能业的处境“卑微”
作者:时间:2012-02-05来源:中国电子报收藏

  随着电力行业的发展,2012年国家将开启智能电网建设的大市场,微网随着智能电网的建设,其技术将不断创新发展。近年来技术逐渐被广泛地关注,主要是因为技术具有即发即用、无需储能、适用性强、效益明显等优点,所以已被普遍地认为是在目前情况下较为适合实际运作的一种新型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模式。

本文引用地址://m.amcfsurvey.com/article/128556.htm

  光伏寒冬将至业的处境“卑微”

  2011年12月初,作为资本市场上反映灵敏的研究与操作者,多家券商陆续发布了对光伏行业的研究报告,几乎不约而同地都用“寒冬将至”来形容我国光伏行业的当下处境。

  如果说,近段时期以来此起彼伏的巨头企业的破产传闻、行业的近7成产能闲置、电池组件跌价60%等,都还是属于“阵痛”的话,那么日前不断升级的国际贸易保护战却更使我国的光伏行业感到了“令人胆寒”。这是因为,近几年来主要依靠国际市场强劲需求来拉动的光伏行业,其对外需的依赖程度也已经相当地高,一旦国际市场上的诸多“不确定”因素逆变成为了需求的制约因素,并且使实际需求出现了明显的萎缩,那将会是怎样的一片“寒冬”?

  光伏产能已经大量闲置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有关专家的预计:2011年我国太阳能光伏行业的的总产能,已经超过了2011年全球总装机容量的50%。

  产能的严重过剩,直接导致了在被称为光伏“双子星”的浙江和江苏两省,光伏组件企业暂停运作的例子已是屡见不鲜。更有甚者,光伏行业业内的巨头企业在不久前也频频地被卷入“破产传闻”。

  例如,2011年10月初,亚洲规模最大的太阳能多晶硅片生产企业江西某企业被传“可能申请破产保护”;2011年10月22日,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企业无锡某企业“将会申请破产保护”的消息也是不胫而走。传言虽在随后遭否认,但国内光伏行业两大标杆企业先后陷入“破产传闻”,无疑勾画出了光伏行业已是风声鹤唳的惨淡现状。

  还有,据浙江光伏中小企业联盟的数据显示:在浙江的374家中小光伏企业中,至少已有50%处于半停产状态;而在拉晶和切片等环节,停工的企业甚至达到了70%-80%。

  而浙江太阳能协会的秘书长在2011年9月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说法也证明了这一点。据这位秘书长介绍:“在2010年新进入光伏行业的企业中,目前有70%的企业在观望,这些企业还未开工投产,只处于设备调试阶段,因为一般厂房设计、运送设备等基础建设的周期是半年到一年。”

  海外市场情况起了变化

  综观近几年来我国太阳能光伏行业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悬于我国光伏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就是对海外市场的过度依赖。

  2011年,伴随着欧债危机的愈演愈烈,原本几个应用大国连续削减补贴使得终端装机需求明显萎靡。其中,德国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的装机容量被下调15%;意大利将原有的上网电价补贴削减了4%~11%;捷克从2011年起对已建的光伏电站增收26%的税费。

  由于上述这些欧洲国家占据了全球总装机容量中超过70%的份额,需求的明显萎靡必然也就引发了光伏组件的直线下降。例如,据知名报价机构PVinsights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11月16日,多晶硅的均价已跌至33.6美元/千克,相比2011年初时的90美元/千克,跌幅已达到了62.7%。

  而更使光伏行业感到“令人胆寒”的是,在曾经被许多业内人士寄望于能够接过欧洲的需求接力棒的美国光伏市场上,一场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空前“指责”正甚嚣尘上。

  例如,2011年12月3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就“美国King&Spalding律师事务所要求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作出了初裁:以大反差票数,毫无悬念地认定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板)对美国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这就意味着,中国光伏企业在迎战美国“双反”漫长战役中的第一战已“告负”,“寒冬”已进一步地逼近。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