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专题> 我国平板显示产业的主要问题

我国平板显示产业的主要问题

作者: 时间:2012-07-10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 收藏

(1)规模和资金实力弱

本文引用地址://m.amcfsurvey.com/article/134449.htm

  与国际大厂商相比,我国平板企业在规模和资金上的差距较大。以为例,电子、LGD、奇美、友达和夏普是全球最大的5家面板制造商,这5家公司的出货面积和出货金额占到全球总量的近90%,每家企业在固定资产上的累积投资都超过百亿美元,具有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很强的规模效益和成本优势。我国企业在规模、资金上与国外竞争对手的差距在一个数量级以上,导致在研发和设备投入、供应链管理及净资产等方面的巨大差距,而且这种差距很难在短时期内缩小。与类似,松下、、LG在PDP领域保持领先,、LG、Sony在OLED领域优势明显。

(2)产品结构不合理

  目前,TFT-LCD和PDP技术进入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制胜的阶段,而国内企业缺乏高端产品技术,制约企业赢利能力的增强及研发投入的扩大。据DisplaySearch预测,从2009年至2015年,TFT-LCD面板的出货额年均增长率可能仅有1%,中小尺寸LCD面板市场开始萎缩,只有大尺寸面板市场仍在增长。到2012年,40寸及以上面板的出货量将占50%以上,70%以上的面板将在6代及以上的高世代生产线上生产,但我国还没有完全掌握大尺寸LCD面板的生产技术,在未来竞争中处于劣势。三星、LG、友达光电等企业正大力投资建设AMOLED生产线,率先占据高利润的移动产品市场,我国仅在PMOLED上实现了产业化,主要生产中低端的小尺寸屏,还没有成熟的AMOLED产品。

(3)关键材料、设备和技术受制于人

  我国平板显示产业所需的关键上游原材料和设备大多掌握在日、韩、美、欧企业手中,国内企业不掌握核心技术和定价权,多是在进行加工和生产,赚点辛苦的加工费。这种情况并非平板显示产业所独有,而是国内很多其他产业的通病。如TFT-LCD所需的液晶、玻璃基板、彩色滤光片、偏光片多掌握日本、韩国、美国和台湾企业手中,刻蚀机、曝光机等关键设备等掌握在日本、荷兰和美国企业手中;PDP所需的荧光粉、滤光片、玻璃基板掌握在日本、韩国和美国企业手中;OLED所需的发光材料、玻璃基板、蒸镀和旋涂设备掌握在欧洲、美国、日本、韩国企业手中。在专利方面,我国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专利数只占全球平板显示专利的2%左右。

  不掌握定价权,只能被动地接受国外企业的报价,大大压缩了国内企业的盈利空间,而且还受到国外企业的专利费和价格战的双重打压,出现国内面板企业亏损,国外上游材料和设备厂商赚钱的情况。

  上游的材料和设备往往是产业科技创新的源泉,掌握了这些先进技术,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不至于被牵着鼻子走。近年来,我国企业在原材料上取得一定进展,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与国外厂商还有较大差距,应用的规模和范围有限。

(4)产业链整合度低

  我国面板企业的内部配套少,原材料和零组件需要大量向供应商采购,既加大了采购成本,又存在供货不及时的风险。这其中有国内配套企业分散,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多等原因,也有下游面板企业的规模和资金有限,很难通过控股的方式对上游企业进行整合的原因。

  在产业链整合方面,韩国和台湾企业为我们做了成功示范。如三星通过垂直整合建立供应链,与康宁合资生产玻璃基板,彩色滤光片、驱动IC、靶材、扩散膜、反射膜、PET膜等零组件和材料逐步做到内部供应,提高了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友达光电对一些上游零组件厂进行控股,投资生产滤光片的台湾凸版和达虹、生产偏光板的达信、生产驱动IC的瑞鼎科技、生产背光模组的奈普和辅洋、生产CCFL灯管的威力盟。台湾的群创并购奇美和统宝,组建的新奇美在规模和实力上超过友达光电。

  在台湾地区的南科液晶园区,其产业配套率中,玻璃基板为92%、偏光片为73%、彩色滤光片为83%、背光模块为97%、驱动IC为78%,但国内液晶生产线的本地配套率仅徘徊在30%左右。仅运输成本一项,国内企业就比台湾、韩国、日本企业高出不少。

  这种情况在近两年有所改善,面板企业纷纷涉足上游的原材料和零组件。如海信和京东方投资生产LED背光模组,长虹联合20余家企业开发PDP配套产品。在产业布局上,合肥、昆山等平板产业园区注重引入相关配套企业。

LCD显示屏相关文章:lcd显示屏原理


lcd相关文章:lcd原理


关键词:TFT-LCD三星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