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手机与无线通信>设计应用> 城域网新解决方案及比较

城域网新解决方案及比较

作者: 时间:2011-04-11 来源:网络 收藏

首先给出对下一代的要求,接着重点阐述了的三种新方案:Gbit以太网,基于标签的光突发交换(LOBS)及弹性分组环(RPR);并分析各种技术的优缺点。

本文引用地址://m.amcfsurvey.com/article/156439.htm

  关键词:以太网,光分组交换,LOBS,RPR。

  Abstract :First, we give the basic requirement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MAN). Then,emphases will be put on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s of major three solutions such as Gbit Ethernet ,Labeled Optical Burst Switching(LOBS) and Resilience Packet Ring(RPR). At last, we evaluate their performances.

  Key words: MAN, Ethernet,LOBS, RPR .

1. 概述

  目前的主要问题首先是带宽瓶颈。在用户侧,由于低成本吉比特以太网的出现和发展,局域网的速率上了一个大台阶。在长途网侧,由于DWDM技术的发展,商用化系统的容量已达Tbit/s。而中间的城域网/接入网成为全网的带宽瓶颈。其次是城域网存在多个重叠的网络。一方面,目前多数运营公司通过SDH和电路交换机提供语声和专线业务,而通过SDH和分离的帧中继、ATM和IP网提供数据业务,分离的网络和网络技术往往需要分离的网管系统和人员,以及不同的配置和计费系统,导致高设备成本和高运行成本以及费时耗力的业务提供。另一方面,用户必须通过不同的接入技术和线路获取不同的业务,不仅麻烦,而且费用高。再有,目前城域网底层多数采用SDH作传送平台,利用这种为电话业务设计的SDH固定带宽来传送突发数据业务时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改变带宽往往意味着改变物理接口甚至改变了业务类型。这样企事业用户需要改变业务时常常不得不重新设计和重新建设网络。
对下一代城域网的基本要求可以总结为:

 ·希望采用单一公共平台支持多协议多业务,中间层最少;
 ·目前应该有效支持从电路交换网向分组网的过渡,将来应该对IP传送最佳;
 ·希望网络的链路容量和节点数可以不受限扩展;
 ·具有光的透明性,适应各种现有和将来可能出现的协议和业务;
 ·具有拓扑灵活性,可快速扩展业务;
 ·可以实现快速业务指配;
 ·集成的、标准的、易用的网管系统;
 ·支持以传统语声业务为代表的实时业务;
 ·价格低(包括初建和维护)。

2. Gbit以太网

  事实上,以太网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新技术,而是一种老的新技术,主要用于企事业网络。采用以太网作为企事业用户接入手段的主要原因是已有巨大的网络基础和长期的经验知识、目前所有流行的操作系统和应用也都是与以太网兼容的、性能价格比好、初始成本和运营成本均较低、扩展性好、容易安装开通以及高可靠性等。以太网接入采用异步工作方式,很适于处理IP突发数据流,技术已有重要变化和突破(LAN交换,星形布线,大容量MAC地址存储等),与传统的以太网相比,其面貌已大为改观。特别是从共享媒质转向了枢纽或星型结构并采用LAN交换后,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计算机间的信息隔离。更重要的是使以太网从此转向全双工传输,消除了链路带宽的竞争和潜在的碰撞机会。由于采用专用的无碰撞全双工光纤连接,还可以使以太网的传输距离也大为扩展。近来以太网最重要的动向是向城域网乃至广域网的扩展。从技术上看,以太网是一种很简单的,只需要最少量的规划、设计和测试工作。应用多年,为用户熟悉,业务指配时间可以减少到几个小时或几天。其次,以太网是标准技术,互换互操作性好,具有广泛的软硬件支持,成本低。有人预测,在城域网和广域网上,以太网成本可能只有SDH和ATM的25%和10%。最后,以太网是与媒体无关的承载技术,可以透明地与铜线对、电缆和各种光纤等不同传输媒体接口,避免了重新布线的成本。从结构上看,以太网正以前所未有的端到端面目出现,消去了其他所必不可少的网络边界处的格式变换,减少了网络的复杂性。其次,以太网是具有很好扩展性的解决方案,其速率可以从10Mbit/s,100Mbit/s,1Gbit/s一直扩展到10Gbit/s。从管理上看,由于同样的系统可以应用在网络的各个层面上,因此,网络管理可以大大简化。此外,由于很多用户已经熟悉了以太网,因此培训工作简化,新业务可以拓展得更快。近来,10Gbit/s以太网的出现和发展使以太网技术能在基本保持传统以太网帧结构的基础上使容量又有了大幅度提升。而且还能与现有的SDH网在10Gbit/s速率上实现互操作,在历史上首次提供了跨越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的统一的开放的标准平台。

  然而,原来以太网是用于局域网的,QoS不是个问题,当试图扩展应用到公用电信网时需要提供随用户而异的QoS,而目前以太网还没有机制能保证端到端性能,无法提供实时业务所需要的QoS和多用户共享节点和网络所必需的计费统计能力。其次,以太网原来是为局域网企事业用户内部应用设计的,缺乏安全机制保证。即便有需求也是由高层协议来处理。当扩展到MAN和WAN以后,上述利用高层协议的处理方法就无法接受了,需要开发新的安全机制。第三,以太网主要用于小型局域网络环境,网管能力很弱,且目前只有网元级的管理系统。而在公用电信网中,必须有效地运行和维护大规模的地理分散的网络,需要有很强的OAMP能力和网络级的管理能力和视野。第四,以太网交换机的光口是以点到点方式直接相连的,省掉了传输设备,无法提供故障定位和性能监视,不支持环回测试方式,保护功能也难以实现,光纤线路成本随节点数增加而迅速增长。最后,尽管以太网作为局域网应用是一项久经考验的技术,但是用于公用电信网特别是广域网环境仍然是一项未经测试的新技术,其设备是否能提供大型电信级公用网所必须的硬件和软件可靠性也需要实践和时间的验证。总的看,只有妥善地解决了上述主要问题后,传统以太网才能顺利地应用于大型公用电信网环境。

3. 基于标签的光突发交换(LOBS)

  基于波长选路的光网络仍然没有摆脱电路交换方式的羁绊,交换粒度太粗(一般为波长级)。如果用它来承载以包为代表的呈爆炸式增长的数据业务,则缺乏灵活性且对光学带宽的利用率极低。相反,虽然分组交换技术在灵活性和带宽利用率方面表现出独有的优势,而且能够以非常细的交换粒度按需地共享一切可用的带宽资源,但又由于光的分组+包交换一直面临成本和一些难以克服的技术障碍,如分组同步技术、分组+包冲突(对资源的竞争)问题以及合理高效的交换结构和分组格式,因而一时也不能进入实用阶段。过去对分组交换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长度固定的分组+包的交换技术上,但鉴于目前光信号处理技术尚未足够成熟,因而无法实现全光分组交换的实际情况,同时为了克服交换中的电子瓶颈问题和提高带宽利用率,目的在于传输和交换在光域里完成,路由和转发在电域内对低速率控制信息进行处理。这时,一种基于标签的光突发交换技术凸现出来,这种技术集光的电路交换和光的分组交换之优点于一体,同时又有效克服和避免了二者的不足之处。

  基于标签的光突发交换技术仍是一种IP via MPLS over WDM技术。使用光突发交换技术的网络中的基本数据交换/传输单元是由大量分组所构成的突发数据流。在这种网络结构中有两种光分组数据流:包含路由信息的控制分组和承载业务的数据分组。控制分组中的控制信息要通过网络节点的电子处理,而数据分组不需光电/电光转换和中间节点的电子转发,直接在端到端的透明传输信道中传输和交换。控制分组在WDM传输链路中的某一特定信道中传送,每一个突发的数据分组对应于一个控制分组,并且控制分组先于数据分组传送,节点通过数据报或虚电路路由模式来为突发数据流指配空闲光信道,实现数据信道的带宽资源动态分配。先一步传输的控制分组在中间节点为要传输的突发数据流预定好了必要的网络资源,并在不等待目的节点的确认信息(就像在EFA中的虚电路的建立过程)的情况下就立即发送该突发数据流。

  这种将控制分组数据信道与控制信道隔离的方法简化了突发数据交换的处理,且控制分组长度非常短,因此使高速处理得以实现。光突发交换技术只需要很少的处理和比纯粹分组交换(由于是逐个分组地进行交换,所以对同步要求非常严格)低得多的同步开销处理水平,就可以最充分地利用网络的带宽资源,因此在突发交换网络中,节点的处理负荷相对于分组交换来说得到了大幅度的降低。

   突发交换与分组交换和电路交换技术相,有以下优点:交换粒度大于分组交换小于电路交换;带宽建立后无需目的端的确认,时延小;突发数据流直接通过中间的交换节点,而分组交换必须在每一个中间节点上进行存储#转发操作。

  另外,光突发交换可设置突发数据流与控制分组之间的偏置时间(即数据流的等待时间),也就是在传输过程中可以根据链路的实际状况用电子处理方式对突发数据流相对于控制分组的时延作调整,因而控制分组和数据流都不需要执行光同步和光存储,而且可以执行QoS功能。可以看出,这种突发交换技术充分发挥了现有的光子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特长,实现成本相对较低、非常适合于在承载未来的具有高突发性数据业务的局域网中应用;超大容量的光突发数据流交换技术同样可用于构建骨干网和城域网。

  基于标签的光突发交换技术与多协议波长交换技术在吸收MPLS标签交换技术方面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所不同的主要是基于标签的光突发交换使控制信道和数据交换信道分离,标签信息在控制包中;而且这时在波长信道上所承载的数据是由多个IP包组成的突发数据流而不是单个数据包。在基于标签的光突发交换网络中,每一个控制包/分组由控制信息和标签构成,并作为一个普通的IP包在运行了LDP而预先建立起来的一个基于标签的光突发交换通路上被传送,该通路就类似于标签交换通路。在基于标签的光突发交换入口节点将多个IP包组装成突发数据流,然后该突发数据流就在由节点对控制包中的标签进行处理后建立起来的相应波长通道上传输。在数据流的整个转发过程中,都无需进行任何电子操作而完全在光域上执行,其它的标签操作均类似于多协议波长交换实现方案。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