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业界动态> “中国芯”迎转折 小米联发科深圳被困

“中国芯”迎转折 小米联发科深圳被困

作者: 时间:2014-03-12 来源:OFweek 电子工程网 收藏

  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中国集成电路的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技术滞后、核心技术受制国外的现象依然严峻。随着最近两会的召开,关于中国集成电路的发展便再一次成为了会上关注的焦点,在未来中国集成电路要想迎来“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跨过四道难关。

本文引用地址://m.amcfsurvey.com/article/234611.htm

  两会聚焦:“”迎接转折点

  我国集成电路制造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和产能稳定增长,为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和保障,对完善产业链、提高国内产业的技术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技术滞后、核心技术受制国外的现象依然严峻。

  2014年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出货量有望超过4亿部,全球占比30%以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芯片市场,但是手机芯片又也多少是我国自己的了?中国手机采用自主的研发芯片不足两成,4G芯片更是基本上全进口。强健“”一直是历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关注焦点,今年也不例外。随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国家战略进一步提升,随着4G时代的来临,芯片国产化正在提速,片产业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转折点是否已经到来?

  据悉,未来国家将出台支持芯片发展的重大专项中,有不少都是百亿元级别的投入。新一轮集成电路产业扶持规划二季度有望出台,而各地方政府则已经加大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持力度,与中央形成联动的态势。

  未来赶超发展,第一要坚持“以市场立标准”,掌握标准主导权。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谁掌握市场,谁决定标准。要充分利用中国市场包括移动互联网市场巨大的发展空间,提高中国的标准话语权,要把4G商用搞好,在一流的市场基础上支撑起一流的芯片产业。

  第二要在核心技术上争取突破。取法乎上,盯紧前沿,要在核心技术上争先。中国5G研发已经启动,要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国家战略高度上重视,加大投入,通过自主创新,国际合作,力争在核心技术上位居世界前列。

  第三要按照技术融合、产业融合规律,整合力量,协同发展,走出中国特色的芯片产业发展道路。当今的芯片发展,正从以PC为中心,转向以互联网为中心,要求信息技术(IT)与通信技术(CT)融合,沿着ICT产业融合的方向发展。长期以来,我国IT与CT无论在技术上、产业上、部门设置上,都分开发展,不适应技术融合与产业融合的新形势。我国有强大的电子产业,也有强大的通信产业,要吸取英特尔片面发展IT芯片,失去CT芯片机遇的教训,将IT和CT拧成一股绳,形成ICT合力,借助我国在嵌入式芯片等领域发展优势,依托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带来的巨大需求,强化在大数据、智慧计算方面的新能力,使芯片发展跟上分布式计算、世界网络的新潮流。

  第四要通过机制创新保障发展,实现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首先,要创新投资机制。芯片发展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要求强大的风险投资机制作为保障。英特尔即使已经达到要求,都没有选择迁入纽约股票交易所这样的“主板”,说明芯片产业对资本市场有特殊要求。鉴于芯片发展关系网络安全,是一种综合国力竞争,且我国暂时不具备创办中国的“纳斯达克”的条件,可以借鉴美国的军民两用研发体制,解决尖端研发中投入风险和市场收益互补的问题。其次,要抓应用促发展,打通产学研用协同链条。

  我国集成电路制造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和产能稳定增长,芯片国产化正在提速。许多企业发展迅速,诸如中芯国际、武汉新芯半导体、上海宏力半导体、华润微电子、上海贝岭、华为海思、北京君正、展讯、联芯科技等都在迅速成长。

  而且从国内手机芯片的发展现状来看,将达到爆发的临界点。手机芯片作为终端安全的基石,已经上升至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伴随着集成电路产业政策的持续出台,展讯、海思、联芯科技、中芯国际等国内手机芯片厂商有望迎来“跨越式”发展。

  小米的深圳之困

  进入2013年下半年。对深圳大多数智能机白牌来说非常困惑的。进入到智能机平台高度重合,不是MTK就是高通。造就了产品的高度同质化。一旦产品同质化那么竞争的手段就只有2个:品牌和价格。对深圳大多数无品牌影响力的白牌来说唯一的竞争手段就只有价格。但是随着网商的推动,小米,华为纷纷推出了低价产品:红米4核799;华为荣耀798;酷派神斧8核888;海信4核369——跟还是不跟成为深圳大多数白牌的困惑。

  在这样的形式下功能机时代无往不利的价格竞争手段已经毫无用处。8月尼采在运营商补贴下推出199元的双核手机但还是无法挽回接连不断的关店风潮。11月某品牌推出了针对红米的798的高配置手机,销量只增加了30%。可谓惨败。最可怕的是上述两款机型不论是经销商还是厂家都无利润图甚至亏本。可见跟必定是死。原因是缺少品牌美誉度和相应的网络推广体系。网上销售最后比拼的供应链和互联网推广能力。这都是深圳集成商软肋。我认为反而是制造出身的品牌销售的最佳平台。小米,华为抢占的不是苹果和三星的份额而是许许多多的深圳白牌的份额。这也是2013年传统渠道超级淡的根本原因。我曾在一些传统的手机销售旺店做过调查销量比2012年下降一半以上。品牌也越来越集中。国产品牌越来越少。

  与此同时单核---双核----四核-----八核产品更新越来越快。进入1月深圳白牌的八核产品还未上市酷派的神斧已经迅速的把价格拉到了888.就配置来看普通集成商根本做不出这价格。就连号称能把未来当现实卖的小米遇到这样的穿越机型也无语。预定量已经超600万支。这是上游芯片厂家支持和供应链整合的努力。毫无疑问酷派的套片价格和普通客户会有很大的区别-----这就是规模优势。

  传统渠道的萎缩让深圳的集成商雪上加霜。很多集成商出款新机型利润不到10块也无法挽回颓势。可见上游的集成空间已经被挤压殆尽。唯一的出路在于差异化。这也是国产集成商在功能机时代的另一法宝。从单卡到双卡双待,从ATV到DTV,从防水机到伸缩摄像头--------真是因为千奇百怪的创意避免同质的恶性竞争。把手机从纯粹的比参数中解放出来。引导消费者为一种感觉一种体验,一种状态支付溢价。这点上房地产是我们的榜样。没有哪家房地产商会宣传用的是几号水泥,几号钢筋的。他们只会宣传不同的感受和理念。让消费者欣然为这种感受和理念买单。

  差异化同时还包含销售模式的差异化。当大多数集成商为了省1美金而绞尽脑汁甚至偷工减料的时候。销售模式的创新能轻易带来10美金甚至20美金的利润。例如THL,卓普开体验店就是很好的尝试。在这里我想着重说下产品的差异化。为啥智能机时代很难做差异化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了操作系统,软件差异化容易被复制。除非深度改款安卓-----投入过大。现在也有品牌如金立,锤子尝试。试图在软件上实现一定的技术壁垒。

  2、平台同质化严重。现有平台基本都是MTK,展讯。中高端几乎全是MTK.平台的高度重合造就了集成商在价格上没有任何秘密。为何OPPO,金立高端机型都选择高通很大部分原因就在于此。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特性从中提炼出1-2个卖点就能实现差异化。功能机时代MSTAR凭这多媒体强就抢占了MTK国内PDA市场。平台商真正在乎的是他的品牌大客户。他们会用返利,技术支持,增加配置,新产品等手段巩固他们的地位。大者恒大,强者恒强在MTK平台上已成事实。在八核时代酷派的八核卖888元,TCL首发上市,红米要卖799都能看到背后MTK的影子。这些品牌在MTK平台上已经牢牢建立了供应链的壁垒。

  3、ID严重同质化。在大屏时代就只有一个PDA外形。在印度我曾看到过全键盘的大屏智能机当时就感觉眼前一亮。三星最高端的心系天下(要卖到1.7万)就是翻盖外形。曾经功能机就是凭借着多样的ID规避恶性价格战。虽然在大屏的前提下很难实现革命性的ID变化但是多化些心思在ID上绝对比成本上省1美金要实在的多。国内消费者就是视觉动物最重要的卖点是好看。

  4、配置同质化。现在的智能机都喜欢体现CPU多强多厉害。这种销售方式和卖电脑差不多。没有最强只有更强。在4核转8核前业内就有不同声音----有没必要。毕竟执行效率增加的并不多。就像买房子的说我用海螺高标号水泥一样。这是纯粹的销售不是营销。配置是用来体现用户的感受的。最直接的就是声,光,电。OPPO推出大眼系列就是为了标榜高清摄像。三星的OLED屏就是为了标榜屏好。功能机时代还有客户用AAC的喇叭,沃夫森音效,雅马哈功放诠释音乐手机。现在所有集成商说到配置就只会一招了-----比像素从500万到800万再到1300万。唉------还有更高的吗?难道用智能机的都是IT精英,拍客吗?

  综上所述进入到智能机时代因为深圳的集成商的创新精神在不断丧失造就了产品的同质化。深圳开放市场的真正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新。特别是产品的创新和营销模式的创新。

  华为的内部战略共识

  华为消费者BG(华为终端)CEO余承东在接受专访时表示,华为手机目前在全球市场规模约5%,与苹果13%、三星33%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希望在一两年内能把市场规模做到15%左右,才能达到一个安全区域。”

  华为终端首席营销官邵洋透露,华为内部的共识是,华为手机迎战三星苹果,荣耀负责对抗小米。而在与苹果三星的竞争中,获胜关键在于乱中求胜。

  2月23日,华为在MWC开幕的前一天率先发表了多款新品。除7寸平板手机荣耀X1外,可穿戴产品智慧手环TalkBandB1的发布成为重头戏。有业内观点认为,现阶段智慧可穿戴设备对于厂商的意义,存在感或大于实际需求。

  除了可穿戴设备,华为还在其他领域寻求合作。在MWC最后一天,华为消费者BG宣布与完美世界在电视游戏领域达成战略合作关系。今年1月的CES展上,华为第一款也是大陆首款微型游戏主机Tron亮相,该产品计划于第二季在中国市场上市。

  华为荣耀总裁刘江峰表示,“我们推出的所有机器可能都不赚钱,我们要的是和年轻人的连接,才是我们跨界合作的目的。”

  华为还大举进军海外。华为轮值首席执行官徐直军之前表示,将在美国推出一系列更为强大的手机,以扩大在美业务。他表示,今年希望在全球将华为手机销量从2013年的5,000万部提升至8,000万至1亿部,也就是占据全球市场规模的约8%。

  余承东透露,传统渠道占据华为80%的规模,电商渠道仅20%。“电商我们也在重点发力。”除了渠道上的改进,华为终端正在进行“类小米”转变,“荣耀”的独立便是试验田。刘江峰被任命为荣耀事业部总裁后,寄望以互联网模式探索电商化销售。刘江峰认为,最核心的是为荣耀争取“酷”的属性,要用产品而非外围运营找到目标用户群,洗掉消费者对华为B2B严肃的印象。

  据其透露,2014年华为荣耀目标是实现1亿美元利润,销售2,000万部手机,争取每两年翻一倍。“我们希望过两年后,小米回过头来学习荣耀,模仿荣耀。”

  华为能够在这些夹缝市场中找到机会,离不开华为长期坚持基于“鲜花插在牛粪上”的战略,从不离开现实去盲目创新,而是基于原有的产品去开放,去创新。不过要想获得真正的成功,成为这个行业里真正的大玩家,华为终端必须在主流市场经受洗礼和考验。那就是,智能手机。

  2012年第四季度,华为智能手机销量首次位居全球第三。

  华为昔日的业务,几乎全是面向运营商展开,从某种角度来说,华为是为运营商而生的。如果说以往华为只需要紧盯爱立信就可以了,那么现在的华为已经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需要瞄准的对手是思科、谷歌、IBM、三星、HTC等等公司。而企业客户和终端消费者,更是对品牌尤为看重,华为之变迫在眉睫。

  转变能否成功的关键不是超越对手,而是如何超越自己。超越自己,华为是否还将创造出新的成功逻辑?

  特斯拉:敌不过雾霾、浪潮中失语?

  就意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述的那样,特斯拉仿佛突然之间就火了起来,网上随处可见与特斯拉有关的转载及资料。小编的朋友上周还特地去香港一睹它的风采,可惜因为需要香港的驾照所以未能试驾,另人扼腕叹息。作为一款电动车,在国内充电站等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特斯拉的中国战略像是一场华丽的冒险。但却不妨碍人们对它的喜爱与关注,它的魅力到底在哪?小编为大家一一道来。

  在美国的汽车历史上有很多堪称传奇的车型,例如:福特T型车、GT40;现如今传奇的肌肉车野马、挑战者、蝰蛇等,以及凯迪拉克陆军一号。但是在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特斯拉似乎更能代表美国车在电动车领域的高深造诣。Tesla成立于2003年,至今也才到第十一个年头,是家年轻又充满科技感的企业。Tesla这一名字正来自于著名的发明家、物理学家尼古拉·特斯拉(NikolaTesla,1856年-1943年),用以表达对于这位著名物理学家的敬意。

  特斯拉成立于2003年,总部设在美国加州的硅谷地带。其创始人是硅谷工程师、资深车迷马丁艾伯哈德,而投资人是SpaceX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特斯拉作为一家超小型的电动汽车制造商,首先它的产品就有着很大的局限性,毕竟在现阶段纯电动车市场本身就很不成熟,而电动车的制造成本相比一般传统能源的汽车又没有优势。何况特斯拉这样的相对独立的厂家,一年的产量不过两万辆左右,能否生存下来更是一大考验。所以对于特斯拉来说品牌定位将是至关重要的。

  北京上空,蓝天白云。这对一个多月来多次忍受了PM2.5爆表的2069万人来说,的确是一大惊喜。但在距离北京2460公里之外的东京,仍有一个人未能走出“无形雾霾”。他就是AtsukoDoi,特斯拉公司常驻东京的发言人。

  “来自中国的问题占用了我一整天的时间。不幸的是,目前我们不能评论这个问题。”

  这是AtsukoDoi对腾讯科技“特斯拉近期是否有跟国家电网接触?是否与中国政府讨论过相关政策”问题的最终回复。

  上个月的26日,北京市公布了首批《北京市新能源汽车目录》,入围企业共5家,分别为江淮汽车、北京汽车、比亚迪、华晨宝马和长安汽车,这意味着特斯拉仍然不能享受北京市几近无需摇号的电动车购车指标。

  这是一个困扰北京消费者的大难题,尽管对雷军、王小川等特斯拉的高端追捧者来说,ModelS70多万元的售价即使无需政府补贴亦可接受,但对于牌照的需求却仍是刚需。

  根据2013年11月28日发布的《〈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实施细则》显示,个人摇号申请的有效期已经由3个月延长至半年。这个时间看似很长,但根据特斯拉此前公布的数据,目前相关车型的订单已排至9月份。

  这意味着北京的消费者即便摇号成功,也难以在半年之内提走一辆特斯拉,而一旦无法如期提车就等于放弃购车资格,尽管其它热销车型也会有类似问题,但采用加价提车的方式往往能顺利的脱离这一窘境,而这套“规则”却无法适应特斯拉,因为产量有限。

  事实上,不仅仅是北京,包括已经披露的上海等地区的全国各地新能源汽车目录中都没有特斯拉的身影。据业内人士透露,没有进入新能源汽车目录即意味着特斯拉在中国新能源汽车问题上没有任何话语权。

  2014北斗卫星导航市场发展趋势

  2013年是北斗核心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齐头并进、北斗联盟与产业园涌现的一年,为北斗民用化进程开了一个好头。2014年卫星导航市场将如何发展,令人期待。我们相信,有2013年辉煌业绩作为良好铺垫,2014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趋势一:建设、完善北斗生态产业链

  北斗被称为中国版的GPS,除了短报文功能之外,其他的定位和导航功能与GPS均类似。目前,我国采用北斗双模的方式,与GPS进行“捆绑”销售,对北斗和GPS的销量都有促进。GPS的功能十分强大,各种行业解决方案久经考验,终端用户忠诚度很高。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北斗作为新生代导航系统,也必须打造完善的生态产业链,来增强客户粘性。

  未来北斗生态产业链完善后,企业竞争的重点也将从硬件产品转向服务质量。比如高德地图打造的本地生活服务、赛格导航提供的实时监控服务以及“丢车必赔”的保险服务,通过统一平台进行APP下载、销售,受众无疑呈现几何级增长。同时也避免了企业间的无序开发与重复建设。

  趋势二:抱团拓市,寡头出现

  2013年1月,交通交通运输部发布《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北斗兼容车载终端技术规范》、《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北斗兼容车载终端通讯协议技术规范》,统一了运营平台及终端产品的技术标准。以前各厂家因技术标准互不兼容,存在技术壁垒,是出于对自身的一种保护。行业标准出来后,技术壁垒被打破了。终端用户对产品品质、技术应用以及性价比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各大厂商的终端和平台之间也更加容易整合,催生了我国GPS行业的自由竞争市场。

  然而,GPS行业的个性化特点十分明显,比如出租车、公交车、危险品车、电动车、混凝土车等行业市场各有不同需求,目前也没有哪个企业有能力有好所有的市场。因此,GPS行业今年或将出现众多“连横合纵式”的企业联盟,抱团发展。去年5月,深圳联合安业与数家GPS企业经重组后成功挂牌上市或将助推这一趋势的落地。

  趋势三:政府开放交通信息,实现动态导航

  目前,车主通过车载导航系统可获得最佳的导航路径,但受路况信息的瞬息万变以及离线地图的不及时更新等因素影响,经常为驾驶员提供错误的路线。因此,为车主提供更为合理导航建议的动态导航服务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

  实现动态导航的难点在于实时路况信息的采集与共享。实时交通信息主要存在于政府的交通、公安(交警)、城建、城管等各个部门,以及受政府行业管理的公交、地铁、公共自行车、水上巴士、铁路、民航等交通企业。各部门对数据汇聚整合范围、内容覆盖面不足,数据挖掘和分析应用不够,对决策支持技术支撑力度有限,信息发布不够及时、全面、准确,覆盖面太窄等等。

  趋势四:汽车定位导航功能的APP化

  近年来,国内外对车联网的炒作不亚于北斗,论及ITS、物联网,必谈车联网。其未来巨大的商业前景吸引了当今最著名的互联网企业、科技巨头、汽车厂商的参与,并引领了国际车联网行业的发展。比如,福特SYNCAppLink通过蓝牙与手机同步;苹果通过Siri语音助手和iOS7系统连接手持设备;思科打造车域网,将导航功能集成到汽车内部通讯网络系统;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更是将卫星定位导航技术应用到了极致。

  各大车联网巨头通用的做法就是将汽车定位导航功能进行APP化,融合其他车载电子设备功能,打造更人性化的车联网平台。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这一趋势将更为显著。

  趋势五:众包采集模式的推进

  随着车联网竞赛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谷歌、百度、高德等地图厂商作为卫星导航产业链上的重要成员受到市场的关注。去年,谷歌以13亿美元收购以色列众包地图企业位智(WAZE),众包采集模式成为业界热议的焦点。

  趋势六:重视行业标准、法律法规建设

  北斗国际化之路不可阻挡。近年来,北斗系统持续与美国GPS、俄GLONASS、欧洲GALILEO等系统展开兼容与互操作协调,在系统性能监测评估、服务性能规范等方面开展合作。加快推动北斗进入与国际民航、海事、移动通信等标准化组织,让北斗系统充分与世界接轨。

  随着北斗服务范围的逐步扩大与性能的提升,北斗产业的竞争将会上升到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届时,国内企业需利用法律、专利等手段,使北斗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然而,国际化竞争不仅只是技术与成本的竞争,这已在我国与欧美之间在光伏、汽车、电子等行业的贸易战中得到了印证。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副秘书长庞春霖认为:“北斗要走出国门,大家必须扩展竞争思路,建立健全相关行业标准和法律法规,利用政策、关税、专利等手段打贸易战。我们国内北斗企业也要抱起团来,搏斗方式从过去以成本优势的‘直勾拳’,转变成利用综合策略的‘组合拳’。只有把这些贸易手段综合运用起来,才能把北斗市场营造得更好。”

  揭秘锐迪科如何成就业界传奇

  作为初创集成电路设计公司,锐迪科能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非常不易。初创企业只有将自己的理念和想法变成被市场接受的产品或服务才能赢得市场,但是这个过程却是艰辛而又困难的。曾在美国担任硅谷数模半导体公司副总裁并拥有超过16年射频集成电路设计经验的首席技术官魏述然,在公司创业初期跑到客户端进行调试的次数,他自己也数不清了。赵国光说:“我们拓展中国市场有很好的本土优势,就是本土客户愿意看到本土集成电路供应商崛起,这样发展市场就相对容易一些。一旦你能证明你有客户所需的技术和服务,他们就会给你机会。”

  从市场撬动第一桶金后,锐迪科并未把目光投向遥不可及处,锐迪科首席财务官董莉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表示:“锐迪科的芯片要首先解决买不起iPhone(苹果)用户的需求。”锐迪科从不回避依靠海量低端“山寨手机”起家的事实,并认为正是“山寨手机”文化给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一个快速崛起和壮大的机会。

  凭借过去在“大灵通”射频芯片的技术积累以及市场上的成功,锐迪科2006年推出自主知识产权的“小灵通”射频芯片组,打破了日系公司和美系公司的长期垄断。该芯片在2007年中国市场占有率达到60%,成就了企业重要的第二次自主造血。同时,通过“小灵通”的成功进入,锐迪科开始熟悉了手机市场。

  截至今天,锐迪科推出了很多世界级创新的产品:全球首颗不需要滤波器和26M晶体的蓝牙芯片;全球首颗CMOS全集成的对讲机芯片;全球首颗集成蓝牙和调频收音机功能的GSM单芯片;全球集成度最高的智能手机单芯片(整合了基带/应用处理器/射频收发机/电源管理等)。同样,锐迪科产品线布局之宽在中国集成电路行业公司中应属凤毛麟角,从手机基带、射频、功率放大器、蓝牙、WiFi、FM、GPS、北斗、各种制式的广播电视调谐器芯片(Tuner)到电视机主控芯片等等,可以说“无所不有”;而针对的市场则涵盖手机、电视机、机顶盒、平板电脑、对讲机甚至是智能穿戴产品,可以说其产品触角“无所不在”。

  以周边产品起家的锐迪科,自己本不做基带芯片,但随着在手机市场上的不断耕耘,公司决策层很快就意识到,没有自己的“大脑”,企业永远无法做大做强,随时有被别人扼住喉咙的危险。这个“大脑”就是基带芯片。当时,和展讯等主芯片公司以及他们的客户都与锐迪科有着广泛的合作,“大树底下好乘凉”,锐迪科的周边产品借此“飞入寻常百姓家”。但一旦主芯片厂商自己开发周边芯片,锐迪科则随时有灭亡的危险。

  生死在此一搏,时任锐迪科首席执行官的戴保家力排众议,决定进入基带芯片领域。2012年锐迪科以4600万美元收购基带芯片厂商“互芯”进入手机基带市场,当时普遍不被业界看好的锐迪科,相较于、晨星和展讯等实力雄厚的竞争对手,无论是在人力物力,还是在通信协议栈和软件操作系统上,都处于严重劣势的地位,且一旦锐迪科进入基带芯片领域,将遭到联发科与展讯等主芯片厂商将联手“封杀”。

  进入基带芯片市场以后,展现在锐迪科面前的是更为广阔无限的发展空间。2013年,锐迪科成功推出了基于中芯国际40纳米工艺的2G/2.75G智能手机单芯片,进入智能终端领域;2014年,锐迪科将进一步推出3G/4G智能终端芯片、自主电视机主控芯片以及北斗导航等相关物联网芯片的研发与量产。

  “中国的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市场发展机遇,市场容量不断增大,新技术与新应用驱动新的市场不断崛起。”赵国光表示,随着4G、物联网与消费电子融合的共同牵引,促使电子信息市场出现需求个性化、服务多样化、功能强大化等新的发展趋向,将大大增加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的市场比重。锐迪科将继续以中国市场为依托,和众多中国集成电路初创企业一起,共同致力于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力争早日在全球范围成为世界领先的企业。

  高通被“突袭”前后始末

  2013年11月19日下午16时许,在微博上由一家电商公司发起的在线访谈中,美国高通公司业务拓展全球副总裁沈劲被问到,针对4G终端市场,高通目前已和多少家终端商有相关产品计划?

  “在中国移动的LTE测试采购中,使用高通芯片组的终端数量名列前茅;相信大家即将看到的最早一批上市的4G终端中,绝大多数将采用高通芯片组。”他回答说。

  这个答案,除了折射出高通目前的实力和市场份额,也无意间成为它此番遭遇反垄断调查的最佳注脚——在这次网络访谈前后,国家发改委反垄断局所辖执法调查处的工作人员,同时突击造访了高通在北京和上海两地的办公室。

  据一位了解调查情况的人士称,在这次“突袭”中,调查人员带走了公司在价格、市场方面的电子资料,并向高通提出一系列的问题。问题主要覆盖两方面:首先是高通芯片的价格,其次是高通在其他国家受到的反垄断调查。

  对前者,高通需要向发改委说明,所有涉及中国市场的芯片和技术的价格是如何确定的,成本包括哪些,同时,它们在过去几年中的价格是如何变化的,变化的依据是什么;对后者,发改委意图了解在日本、韩国、欧洲,高通涉及的反垄断调查都被问了哪些问题,涉及哪些方面。

  在这一过程中,高通并不清晰发改委的主要调查方向。但从提问的内容来看,调查方向很可能是围绕《反垄断法》第三章“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展开。

  虽然在很长时间内,事件双方都没有对外表态,但外界可以通过对高通产品特点、销售模式以及市场格局的分析,从中一窥端倪。

  目前,在全球移动通信芯片设计领域的企业中,高通处在金字塔尖。在3G时代,由于高通引领制定了庞大的3G技术标准,在CDMA通信领域取得大量基础专利,所以全球绝大部分芯片生产商和终端生产商只要生产3G设备,就绕不开要向高通缴纳的专利“保护费”;另一方面,在研发和整合上,其实力也远超竞争者,能够提供适合全世界所有3G和4G制式的芯片方案。

  自2007年起,高通已经连续六年蝉联全球芯片市场老大的位置。其客户包括从苹果、三星、HTC等国际品牌,到天语、中兴、联想、华为等中国企业。在移动芯片领域,几乎没有公司能与之竞争。在中国的3G手机市场中,高通占比约40%。

  这种领跑优势,伴随4G时代到来将更为扩大。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国移动在2013年二季度采购TDD终端的芯片时,高通的芯片占到60%以上。

  “4G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实际上需要和2G、3G甚至还有其他无线技术融合在一起,所以进入4G时代后,高通的竞争力进一步加强了。”通信观察者、《通信世界周刊》总编辑杨海峰解释。

  根据国产手机商对外披露的消息,在目前占据绝对优势的“五模十频”(可以同时支持五种通信模式和十个相应频段的终端设备)方案中,高通计划向每款使用该方案的手机征收5%的专利授权费。加上芯片方案成本和其他费用,这样高通会在未来每部使用该方案的4G手机上拿走20%以上的销售价格——一个对比是,大多中国手机厂商的净利润仅为总售价的5%,这种成本令人难以负担。

  相比华为与IDC的知产纠纷诉讼从美国打到中国,高通这次的对手潜伏在暗处。

  “举报方应该是下游,即手机生产商。因为如果通过诉讼,第一,对方的胜诉率可能很小;第二,公开的话会破坏双方的产品合作关系。”一位业内人士揣测。

  由于企业的定价行为非常复杂,如果针对高通的定价问题进行诉讼,举证上会出现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在国内目前的智能手机市场中,高通的芯片占据绝对支配地位,小商家无法抵抗高通的断货风险。在这种情境下,转而向发改委举报是个理性且有利的选择。

  盘点“谎言公司”同洲电子的二三事

  2014年2月28日,处于转型当中的同洲电子发布了2013年业绩快报,全年仅实现营业收入19.56亿元,同比下降7.14%;净利润7988.65万元,同比下降58.66%。当天同洲电子股价报收25.36元,微涨0.88%。

  据悉,在2014MWC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开幕日(2014年2月24日),同洲电子已携旗下首套自主研发的基于Linux的新系统“960”等多款产品亮相。

  不过,随着“约会日期”临近,投资者纷纷在全景网互动平台上询问9604G手机能否如期发布,得到的回复却是,“目前发布还在前期准备中,具体时间还未确定”。经过一再“逼问”,2月20日同洲电子单方面将“见面日”后延,“计划在3月25日开产品发布会”。

  投资者则怒斥同洲电子“忽悠成性”。同洲电子的确有“前科”。2013年9月左右,同洲电子通过发布会高调推出了飞看、飞TV等产品,其广告可谓煞费苦心,放话“这是某米、某视的最后一个中秋节”,并扬言“两年发展1亿用户”。但据记者了解,飞看盒子自2013年9月、10月卖了25000台后至今总是预约登记,互联网55寸电视在官网卖过一次后近几个月也没有了下文。

  对此,一位同洲电子投资者忿忿地表示,“牛吹出去了却没见卖产品,是技术、产能跟不上还是资金周转有问题,你不能总开发布会但就是不兑现。这样下去你的公司怎么能让人相信,没见哪个产品销售得好的;现在又搞960手机,股民担心的是会不会舆论又制造出来了,却难见产品及时推向市场。那同洲的转型失败也就近在眼前了。”

  据统计,截至2013年3季度末,同洲电子账面上仅剩2.92亿元货币资金,此前公司于2012-2013年间已将上一次定向增发节余的2.25亿元募集资金用作永久补充流动资金,5大定增项目终止了3个。

  很快,同洲电子又启动了新一轮融资。果不其然,近2个月以来同洲电子可谓频频发布利好。2014年1月21日,同洲电子又公告称与郑州市人民政府及河南有线早已于2013年10月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就建设集智能终端制造、文化创意、三网融合研发中心、电视互联网运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的项目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近日,双方签署了《DVB+OTT项目合作运营协议》,就在DVB+OTT领域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在河南省范围内联合开展DVB+OTT项目合作达成协议。当天同洲电子报收11.39元/股,涨0.18%。

  不仅是在二级市场,在同洲电子内部,似乎连高管对公司的发展也不甚乐观。这一点得到了前述分析师的证实,“同洲高管层非常不稳定,这也是我们忧虑的一点。”

  理财周报记者注意到,2014年2月12日,同洲电子董事兼副董事长孙莉莉提出辞职,理由是“个人原因”,至此孙莉莉在同洲电子不再担任任何职务。

  孙莉莉一度在同洲电子身兼数职,手握重权。Wind数据显示,孙莉莉2006年8月12日开始担任同洲电子副总经理,2006年9月4日起任董事,2010年3月12日起任代理董秘、战略委员会委员、副董事长,2010年7月29日起任董秘。

  不过,自2012年起孙莉莉陆续卸去其在同洲电子的职务。2012年1月17日,孙莉莉辞去董秘职务;2012年2月21日,辞去副总经理职务。在此之前,2008年-2010年间孙莉莉的关联方累计套现了854.69万股同洲电子共计8759.18万元。

  至于上市公司同洲电子,无论是转型前还是转型后,其高层频频发生震荡。

  三星谷歌终有一战同盟军决裂内幕

  三星对于谷歌的Android系统到底有多重要?不妨来看最新的一组数据,根据市场调研公司IDC的报告,整个2013年,Android智能手机出货总量为7.936亿部,占整个手机市场份额的78.6%,三星在Android智能手机厂商中一直稳居榜首,2013年占据了Android手机出货总量的39.5%,而第二名的厂商华为所占到市场份额还不到7%,紧跟其后的HTC和中兴的市场份额则在3%-6%之间。

  了解到Android系统的历史溯源以及如今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情况,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三星对于当前谷歌Android系统极为重要的特殊地位,甚至说三星在最关键的时候挽救了Android系统也不为过。这些年来,三星在前端通过硬件设备为谷歌的Android,广告,服务和产品带来越来越多的客户,去年三星手机出货量几乎已占全球Android智能手机的40%。无论是谷歌,还是二线手机厂商,都会感受到三星迅速膨胀带来的压力,谷歌开始意识到自己有大麻烦了。谷歌工程副总裁安迪?鲁宾就曾在2012年的一次董事会议上表示,三星的统治地位将最终会变成对谷歌的威胁。他甚至还表示,谷歌之前收购生产Android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的摩托罗拉移动相当于购买了一份保险,以防三星之类的生产商对Android系统取得过大的影响力。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Android之所以如此普及,主要是因为谷歌并不向设备厂商收取费用,而是以间接方式获取营收,如销售移动广告,通过GooglePlay应用商店出售应用和内容等。而如今三星作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制造商,自然具备了压倒性优势和更大的话语权。谷歌担忧的是,三星电子会控制谷歌通过网络搜索引擎获取的网络广告营收的更大一部分份额。据悉,三星电子通常会获得超过10%的分成。不过该公司已经传递出信号,希望获得更高的分成,特别是在谷歌开始从地图和YouTube等应用获取到更多的营收之后。

  另外,谷歌在2011年收购了摩托罗拉移动的举措更是让三星如芒在背,不得不防。事实上,谷歌并购摩托罗拉移动就是为了增强自己在硬件制造上的话语权(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一种备胎),形成一定的威慑力,这在当时也引起了众多手机厂商的恐慌。虽然谷歌曾公开表示将对所有Android的合作伙伴一视同仁,并承诺未来5年内继续免费提供Android系统。3年后谷歌将摩托罗拉移动转售给了联想,但明眼人都知道,谷歌已经留下了所有它需要发展自己Android设备的东西,包括各种软硬件专利。早在2012年,谷歌就推出了自己的平板电脑与智能手机——谷歌Nexus系列,而传言谷歌还会很快推出独立开发的自主品牌手机——X-Phone,这些举动都让三星意识到,今后只要依附于Android生态系统,三星就只能是谷歌的“奴隶”,它只会使得谷歌越来越富有,并且为谷歌建立强大的用户基础。

  为什么三星要急于摆脱谷歌的控制,甚至是不惜与谷歌兵刃相见?一个简单的事实是,鉴于苹果本来就拥有自身iOS操作系统,谷歌2011年收购摩托罗拉,而微软又于2013年9月收购了诺基亚,因此,在目前移动互联网的几大巨头中,仅剩三星一家公司没有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众所周知,苹果一向是以“高利润率”著称,主要原因就是它不仅能够自硬件中获利,而且还能够自应用程序,产品和服务中赚取金钱。简而言之,苹果拥有整个生态系统的所有权,予取予求,自然能攫取更多的高利润。更直接一点地说,苹果能够自硬件,软件,广告和服务中获取大量的利润,而三星则将大部分的广告收入,应用程序销售利润和服务销售送入谷歌囊中。

  于是在谷歌2012年初收购摩托罗拉移动后,三星决定将其开放源代码LiMo项目打造成一款名为Tizen的真正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三星的目的很明确,一旦谷歌不再让硬件厂商免费使用Android,并通过摩托罗拉移动生产自主品牌智能手机,三星将开发一款与Android类似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从那之后,三星就积极在向集硬件、软件、服务于一体的垂直平台模式转型,以更有力地与苹果、谷歌、亚马逊、微软等厂商竞争。当然,这也是三星未来必须要走的道路。

  正如我们所见的PC市场所看到的那样,“纯硬件”商业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实际上,随着智能手机的竞争正变得越来越激烈,三星的利润率预计将会在未来三年中下降至10%至15%,除非该公司能够拿出杀手锏以激发其整体的盈利潜力。这就是为什么说Tizen并非只是一种谈判工具,用来让三星与谷歌达成服务收入分成协议的原因所在。因此在不远的未来,下一轮的移动行业“战争”很可能会在三星和谷歌之间上演。

  Tizen在2011年9月份被公之于世时,它看起来有点微不足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正日益成为三星未来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最近两年的移动世界大会(MWC)上,三星都把焦点放在了Tizen身上。现在的Tizen看起来仍很粗糙,但很明显三星对这个平台的热情正变得越来越高,它不仅是把LiMo项目整合到了Tizen中,而且还把另一个名为Bada的项目也加了进去。

  而在2014年的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上,三星电子推出了针对旗下Galaxy和Note平板Pro产品线的用户界面(UI),名为“Magazine-UX”。这款UI基于安卓系统,外观酷似微软WindowsPhone8和新闻聚合阅读工具Flipboard的混合物,三星在这一用户界面中,进行了有意的去谷歌化动作。三星刻意隐藏了谷歌Play商店和其他谷歌互联网服务,在直观的方块组成的主屏中,用户不会看到谷歌的应用。未来,三星还可以将这一界面直接嫁接在其自主开发的移动操作系统Tizen中,这种过渡完成后,一些新用户,甚至无法意识到自己的三星产品,已经不再是Android系统。当然,谷歌对此不会视而不见,因此在新的Android授权许可里一再声明不许硬件厂商扩大Android的碎片化,甚至亲自出面搅黄了阿里云OS的发布会,让这个脱胎于Android的移动操作系统胎死腹中。不过,三星对谷歌已经构成威胁是事实存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三星电子将利用其在市场份额上的统治性优势,在与谷歌的谈判中获得更好的条款。双方谈判一旦破裂,一场大战自然就不可避免。

  国内做硬件瓶颈八大解析

  一、“互联网公司不懂硬件”

  这是做快乐妈咪胎语仪的陶建辉讲的感受,做软硬结合的产品是他第三次创业,之前做过互联网的产品和信,后来卖给了富士康,现在对软硬结合的产品表现得很痴情。

  他做过互联网产品,所以我认为他这一说法是很有根基的。现在国内很多参与创新硬件的公司,都是互联网公司,不管是盛大旗下的果壳电子、参与到咕咚手环合作的百度,都流淌着互联网的血液。互联网公司有互联网的思维,但是缺少制造硬件的细致和供应链基础,做起硬件来,当然不会那么顺。

  所以有好想法的互联网人要做硬件,拉几个真正懂硬件的人入伙是必须的。

  二、“缺少积累和经验”

  咕咚网CEO申波认为,国内的公司缺少积累和经验,所以现在还落后海外挺长时间。

  他说这话也有其道理,Fedbit从2007年就开始做手环研究,Jawbone在这个行业里做了10年,耐克也至少做了10年,国内从去年可穿戴设备才火起来,需要经验和时间的积累。

  至少要1到2年,用户关注、产品和技术积累才会成功。

  三、“创新硬件比做手机更难”

  新硬件在工厂生产环节和传统产品有很大的不同,这个问题会慢慢好起来;据一位业内人士讲,现在做智能手表的方案商都有了。

  四、“国内缺少想法”

  Quintic是更上游的一家厂商,来自硅谷,做蓝牙低功耗芯片。其市场部副总裁洪炳坤认为国内做创新硬件的创新想法太少。言下之意,抄袭的太多,国外出个手环和手表,国内也是手环和手表。

  他认为想法应该是从一些细分市场想,做差异化的产品。他举了几个例子,有一家以色列的公司,做的产品是检测婴儿睡眠情况,因为有婴儿在睡眠中出现夭折的情况,通过这个设备,可以监测婴儿的睡眠情况。

  还有一些例子,比如可以检测土壤湿度,自己控制浇水的花盆;在美国,有专门为训练设计的篮球;检测坐姿的椅子;通过获取手臂肌肉张力实现动作控制的等等,专注某个细分市场,更容易出彩。

  五、"缺少专门的投资机构"

  洪炳坤还提到一点,在国内做创新硬件缺少投资支持。他举了硅谷投资公司DCM的例子,这是一家热衷于投资创新硬件的公司,投资小项目一般10个人左右,数百万美元的投资,但是能做出很有创意的东西。

  我和一些国内做投资的朋友聊起这个方向,能感受到,国内投资人对硬件创新方面的热情确实不够高,普遍认为现在国内硬件创新环境不够成熟,缺的不是产品推出的前端环节,而是后端用户接受的环节。

  六、"元器件技术障碍"

  SONY技术商务总监赵勇认为,现在硬件创新产品的一个瓶颈是在电子元器件。因为创新硬件通常在外观上有更高的要求,特殊的地方更多,比如手表留给电子空间很小,手环更小,如何将更多、更可靠的功能置入,对元器件的要求就更高。

  这也是为什么索尼的智能手表还仅仅只是个扩展配件,既没有丰富的体征数据获取,也不能打电话的原因,他认为。

  七、"技术认证的门槛"

  这个门槛涉及到到医疗设备和支持通话的手表产品等,医用设备需要在灵敏度、准确度上达到相应的医用标准,而通信设备需要通过入网许可证,满足射频信号等方面的要求,这就是一个直接摆在硬件创业家们面前的门槛。

  九安医疗的董事长刘毅讲到,作医疗设备通过食品药品监督局的认证,动辄1年半载,没有基础和积累更慢;有多少80后、90后有经验面对这些繁文缛节的认证过程?

  八、"缺少创新环境和氛围"

  国内做众筹平台做得最好的点名时间联合创始人张佑认为,国内缺少创新的环境和氛围,这个说法有些大,但很实际。

  以他从事的众筹业务为例,普通用户还没有为一个项目无偿提供资金支持的信心,项目发起人也没想着能够从众筹平台拉到多少钱,先借平台吆喝吆喝赚赚人气。

  以上是我最近接触都在创新硬件这个链条里的大拿们,对这个行业最实在的看法。做创新硬件,这是几条现阶段必须克服的门槛。相比海外市场的成熟,国内仍然在规则成型,产业链完善中。一张半空白的市场,还有很多地可以圈。

linux操作系统文章专题:linux操作系统详解(linux不再难懂)

pa相关文章:pa是什么


pic相关文章:pic是什么


cdma相关文章:cdma原理


摄像头相关文章:摄像头原理
土壤湿度传感器相关文章:土壤湿度传感器原理


关键词:联发科中国芯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