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手机与无线通信>设计应用> 动力环境监控系统若干问题的探讨

动力环境监控系统若干问题的探讨

作者: 时间:2010-06-18 来源:网络 收藏

上述开关电源与蓄电池是通信系统中最常用的两种电源设备,对于其它设备就不再一一举例。

b)通信协议的多样性

通信协议的正确与否关系到能否对智能设备进行正常的监控。在监控工程实施过程中,对于通信协议的获取无法单纯依赖建设单位向设备供应商索取,经常还需要监控系统厂商进行现场破译,而这些工作需要长期的工程积累,即使规模较大的监控厂商也经常遇到电源设备的通信协议无法获得或破译的情况。

通信协议提供的监控内容影响到能否提供完善的监控点,监控点内容的选取对于动力设备的维护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同样的设备,不同的生产厂家对于监控内容的选取也不相同。例如柴油发电机组的启动电池电压,在日常维护中是一项很重要的监控内容,部分型号的智能油机却未进行监测,需要加装电压传感器。只有确切了解智能设备通信协议提供的监控内容,才能在此基础上确定对一些重要的监控点是否需要加装传感器监控,并确定合理的监控位置,使监控内容尽量完善。

掌握数量众多的通信协议与协议破译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长期的工程积累,如果仅局限于在工程中临时进行通信协议的破译,将大大增加工程周期与成本。在此方面,主流监控厂家无疑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2)施工问题

动力监控系统需要加装大量的变送器、传感器、控制机柜等设备,布放相当数量的通信电缆,其施工工艺要求与工业控制及综合布线相仿。虽然相关规范对于硬件的安装、各种线缆的布放原则有着明确的规定,各监控厂商的技术手册也有明确的说明,但在具体工程实施中,由于各家公司工程经验的差别,施工工艺及质量相差很大。例如笔者勘察的某项目,由于前期工程中监控厂商缺乏对电源系统的了解,在多个电力室安装控制机柜时都占用了电源设备的正常扩容位置,而电力室还有足够的的闲置空间可用来放置控制机柜,这样摆放为后期电源工程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其它诸如布线工艺不规范、信号线未屏蔽等更是屡见不鲜。

如果监控厂商对于动力设备、机房环境、系统传输组网等方面没有深入的了解,将无法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监控系统,必然会遗漏一些重要的监控点,再考虑到硬件可靠性、施工质量、系统组网、传输和软件开发等方面的因素,监控系统最终体现的是一家公司的综合实力。而这些方面的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和完善的过程,是靠大量的工程总结出的经验教训,不是简单的看几本规范就能够了解的。

因此,选择监控厂家时,单纯靠价格来确定厂家是极端不可取的,技术和实力是更加重要的因素。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监控系统不同于开关电源、UPS等相对独立的动力设备,无法在实验室模拟大规模监控系统的运行,因此建议在选择监控厂家时应注意该厂家目前在网运行监控系统的数量和规模;应坚决避免由于所选择厂家因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造成动力监控系统无法正常运行,而导致拆除重建事情的发生。

三、监控对象、监控内容及监控点位置的选择

由于动力设备的种类较多,结构不尽相同,智能化程度因投资和建设年代的不同存在着较大的区别,维护体制因运营商和地区的不同而异,因此,要根据以上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监控对象及监控内容,不能一概而论。

就动力设备而言,可根据智能设备与非智能设备采用不同的监控方法。

动力设备的智能化程度对于监控对象与监控内容有很大的影响。一般而言,对于具有通信接口的设备,可直接通过通信接口进行监控,从相关通信接口获取智能设备的监控内容,不对原有的设备进行改造,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对于这种设备可直接监控,一般将监控点全部纳入监控系统,不需要增加更多的投资;对于没有通信接口的动力设备,可根据情况选择对维护重要的监控内容进行监测,没有必要照搬规范对监控内容面面俱到,甚至某些设备在电源系统的作用不大时,可以不监控,例如少数日常照明配电用配电箱。需要指出的是,在对非智能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时,对某些监控点的监控可能要对原设备造成机械或结构上的损伤,在实施时必须谨慎,除非十分必要,否则对于此类监控点应不监控,以免降低设备的可靠性。

另外,对于非智能设备在确定监控内容时,应避免重复监测,应根据整个动力系统的构成,如果通过其它智能设备的监控可获得该非智能设备的部分监控内容时,可不必进行该监控内容的监控。

确定了监控对象和监控内容后,还要明确监控点的位置,因为即使确定了某一监控内容,由于安装位置的不同,其监控效果也会有很大的区别,例如,在进行基站配电箱监控时,交流电压变送器安装在总输入开关的输入端或输出端,在该电压变送器产生无电压告警时,其安装位置将会对故障分析起到完全相反的作用。

四、监控系统网络结构

根据监控规模、解析方式以及传输网络的不同,动力监控系统可以灵活选择不同的组网形式。

解析方式的探讨

动力监控系统对于智能设备接入方式可分为两类:底端解析和中心解析方式。

在动力监控系统发展的起步阶段,监控系统的规模较小,部分监控系统采用中心解析方式,即现场监控单元通过具有透传功能的传输设备,将智能设备协议数据直接透传到监控中心(相当于监控中心计算机与监控对象直联),由监控中心的网管软件解析,进行相应处理,现场监控单元对采集的智能设备协议不做任何处理。中心解析方式组网简单,具有硬件投资小的特点,但其扩容性差,只能适用于监控规模较小的通信网络,无法满足大规模监控系统的需求。

动力监控系统一般以地区为单位进行建设,规模相对较大,目前主流监控厂商都采用底端解析的方式,即在监控现场的监控单元对监控对象进行协议解析,同时由监控单元进行对采集数据的预处理,完成一些管理和统计功能。底端解析方式实质上是一个分散采集、分散控制的监控系统,从而减轻了监控中心计算机的负担,适用于大规模监控系统和灵活的组网,因此,目前行业标准也是基于底端解析的方式进行编制。

与中心解析方式相比,底端解析具有以下的优点:

a.可靠性:当动力监控系统传输出现故障时,底端监控模块可保存动力设备的运行数据,在传输恢复时上传到监控中心,做到监控数据的不丢失;底端解析可大大降低对监控中心解析服务器软硬件的要求,提高了可靠性。

b.适用于大规模组网:底端解析为一个分散采集、分散控制的系统,大量的监控模块分担了整个监控系统的负担,增加了整个监控系统的接入能力,适用于大规模的监控系统。

c.监控对象接入能力:对于部分通讯接口和通信协议较为特殊的监控对象,底端解析可以提供完整的接入方案,将监控对象平滑的纳入监控系统。

e.传输适应性:底端解析可根据原有的通信传输网络情况,采用灵活的组网方式,适应不同的数据通讯方式。

e.方便开发增值应用:一个良好的动力监控系统,其底端监控模块应能根据不同的需求对所监控动力系统进行完善的监控和管理。只有采用底端解析,在监控模块内实现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才能实现监控和管理功能。

与中心解析相比,底端解析的成本稍高,但底端解析具有中心解析无法比拟的优势,代表了监控技术的发展方向。

2)传输组网的选择

动力监控系统应根据已有的传输资源,支持多种传输组网,从动力监控系统发展至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Modem、GPRS、CDMA 1X、短信、E1时隙、2M环和IP等都得到了大量的应用。

就通信局(站)而言,综合性通信楼的传输资源相对丰富,而对于基站、光缆中继站和微波站等,传输资源则相对匮乏。因此,在动力监控系统组网时,应根据不同通信局(站)的传输资源和技术的发展,选择合适的传输组网方式。



评论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