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消费电子>市场分析> 电子的技术创新和发展(下)

电子的技术创新和发展(下)

作者:叶钟灵 时间:2015-03-26 来源:电子产品世界 收藏
编者按:  摘要:本文围绕电子工业技术描述了创新的方方面面和未来技术发展的大方向。实体经济是立国之本,技术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创客(Innovator)是今天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初创企业(Startup)则将是今后创新的主要模式。最后提出了有关我国创新的几点建议。   接上期   技术创新运动新模式   电子硬件创新运动正在全球掀起,拥向世界电子信息工业。创客(Innovator)、初创企业(Startup)在世界电子和互联网领域蓬勃发展,创客通过初创企业使个人的创意成真,演变为实用的创新商品,走向市

  再往远瞧,70年后时速达1.8万公里的真空管道悬浮列车或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商业运行;90年后任何人只要带上一顶“大脑帽”,即可进入虚拟世界,使整个影视游戏娱乐业发生根本性革命;140年后人造智能或将达到人脑水平,人机可以实现智能对话;250年后记忆或将可移植。预测天天在做,不过预测由于数据不足、方法欠妥、事物变化不定而难有准度,经验告诉我们:“预知是“可能”存在的,但不是必然存在的”。据笔者所知,上世纪90年代初即预测90年代是光电子年代,21世纪是生物时代,但都落空了,对世界半导体市场也是年年预测年年改,超过50%的准确率就不错了。苹果不是PC时代王者,但它抓住了第一波消费电子及第一波移动热潮,iPhone横扫世界,成为人见人爱的创新产品,有谁预测过呀? 所以对预测也就是姑妄听之,看作发展的大略方向吧!

本文引用地址://m.amcfsurvey.com/article/271636.htm

  让我们回到现实世界,“2015年科技界风往哪儿吹?”本刊姊妹单位、老牌市调公司IDC去年底发表了“2015年十大科技趋势”,该报告预测,2015年世界ICT市场将比上年增长3.8%,达3.8万亿美元,主要推动力来自包括移动、大数据及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它们将占到市场的三分之一,大数据是麦克锡公司忽略了的一项重要新兴技术。

  ● 无线数字通信是发展最快、容量最大的技术,将比上年迅速增长13%,市场规模达5360亿美元。

  ●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火爆销售相继趋缓,但仍不失为ICT领域增长的主要动力,增长贡献率40%,达4840亿美元。

  ●和云服务成为重要市场,将达1180亿美元,预计2018年可达2000亿美元。微软、Facebook、IBM、亚马逊和HP等公司将在这一新市场上展开角力。

  ● 许多人设想,明年世界范围内关于大数据软件,硬件和服务的消费将达到 1250 亿美元,当前以视频、音频和图像大数据分析为主,明年还将继续爆发。约有四分之一的IT供应商会提供“数据即服务(Data as a Service,DaaS)”作为云服务平台。

  ● 物联网将成大数据分析焦点,范畴特大,预计2015年市场将达1.7万亿美元,较上年成长14%,未来5年内的年均增长率可望达到30%,2020年可达3万亿美元。IDC分析预计,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将促进传统IT企业的转型,IBM、思科、英特尔这些老牌巨头都有可能转为“物联网解决方案公司”。

  根据其他资料可稍作补充者,有:

  ● 4K和曲面电视或是2015年两大发展重点;移动支付将极大发展;

  化合物半导体GaN将初露头角;无线充电成为现实。

  ● 可穿戴设备异彩纷呈,从健康到健身的应用市场潛力巨大。

  “Wearables: The Next Great Consumer Market”,除了熟知的智能眼镜和手表之外,诸如手环、戒指、项链、衬衣、帽子、鞋袜等等,都可创新成可穿戴电子产品,可穿戴设备甚至还可改变外科医生的未来。可穿戴设备在2015年的CES大展上仍是重头戏,是无法阻挡的大潮流,可穿戴设备去年“刚会走路”,今年是“会跑”的一年。

  ● 智能化是由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智能控制。

  技术等汇集而针对某一方面的应用。人类正迎接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它将贯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智能家庭、智能饮食、智能医疗、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穿戴等等。据《经济学人》预测,到2020年,全世界将会有500亿个智能设备,平均每人有7个智能设备,而到2025年,即将达到1万亿个智能设备,智能化将颠覆世界,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

创新之道

  众所周知,创新应“以人为本”。美国知名经济学家(前白宫首席经济学家)Austan Goolsbee去年末在半导体协会(SIA)邀集的高层聚会上说,在这一波持续缓慢的经济复苏过程中,工程师与创新者扮演着主角。Startup需要Startup Engineering(工程),美国斯坦福大学在Coursera(免费的大型公开在线课程项目)上开设了这门课程,为的就是把它与“创业”联结起来,鼓励学生创业。有了人便拥有了技术,接着就是要想法获得资金和寻找未来的市场,同时,国家的政策支持、打造创新园区也是不可或缺的,美国的硅谷、中国的中关村、英国的Tech City、新加坡的BLK71、台湾地区也选定了“花博园区”都是鲜活的实例。随着移动网络、大数据、及智能化及社交网的不断发展、活力四射下,人们的衣食住行各个层面都产生了极大变化,且网络创业的门槛也比较低,在这转移过程中人们见到了美国的Google、Amazon、Facebook及Apple(简称GAFA)和中国的百度、阿里巴巴及腾讯(BAT)等产业生态系统,正逐渐取代DELL、HP、Intel 及Microsoft等传统PC产业链,成为当前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热门。表面看来确是如此,不过笔者仍坚持实体经济才是立国之本,网络是载体,产品是平台,平台好似航行在江湖河海(网络)上的大小舟辑,舟辑不兴,江湖河海只是空流到头不复返而已,再说上述美国公司中的Apple本是实体经济体,Google、Microsoft和Amazon也都在向实体经济进军。

  中国的BAT倒真的只是网络虚拟经济,若成唯一发展方向恐将走向偏路上去。笔者曾在2013年便写过一篇《中国有马云难有乔布斯》的文章,表达了这一看法。近有友人送我一册被称为“我国最后一位国学大师”的《钱穆传》,他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说:“中国文化是典型的大陸农耕文化,西方文化则为地道的滨海商业文化”,中国“文化是固守本土,安定守成”的“内倾型文化”;“西方文化则属于典型的‘惟求富强’的外倾型商业文化”。在农耕时代中国科技在世界上曾处于领先地位,“四大发名”尽人皆知,各种发明累累不绝,汉、唐蒞宋,达于顶点。14~16世纪(相当于我国元、明时期)在西欧掀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反映了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其后1769年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正值清“康乾盛世”的乾隆年间),“天朝大国”,“万夷来朝”,明、清实施的基本都是固步自封、闭关锁国之策,形成了“天人合一、顺应自然与天人对立,征服自然――中西文化在宇宙人生观上的差别。”因而,“中国文化重因袭守成而轻创新”,“西方则形成了重创造、求进取、重开新的思维特色”,“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的口号,相反,我国长期以来贯彻施行的实际却是:Power is knowledge,即所谓“官大学问大”。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