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消费电子>市场分析> 手机供应链:伴“苹”如伴虎?

手机供应链:伴“苹”如伴虎?

作者: 时间:2015-06-01 来源:bnext 收藏
编者按:手机供应链厂商,只要被苹果选中作为主要供应商,接下来就会股票大涨,好吃好喝的一年,而没有被选上,那么你就危险了,但是这样真的好吗。

  今年(2015)5月18日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第13版以4/5的版面报导“Asian suppliers hostage to Apple patronage(亚洲供应商因沾苹光而被链)”,主要内容在描述台、日、韩、中的手机零件和装配厂,如何地因雀“苹”中选而光,同时也因“苹”弃而苦的故事,令人有伴“苹”如伴虎之感。此外,全球智慧手机市场似已呈现日益饱和的情况,再加上大陆的红色供应链快速地崛起,所有台日韩的手机供应链厂,似也有战云密布之势。

本文引用地址://m.amcfsurvey.com/article/274968.htm



  以下是报导摘要:

  先细数分布于4地的供应链

  a.台湾

  i.机壳:可成、鸿海集团、Castek

  ii. 相机镜头:大立光

  iii. 手机晶片代工:台积电

  iv. 软式电路板:台郡

  v. 装配:鸿海集团、和硕

  b. 日本

  i. 触控面板:Japan Display

  ii. Capacitor:Murata

  iii. 相机感测器(Sensors):新力(Sony)

  c. 韩国

  i. 手机晶片代工:三星

  ii. 触控面板:三星、LG Display

  iii. 记忆体:三星、SK 海尼士

  d. 大陆

  i. 喇叭组合:AAC Tech

  今(2015)年第1季手机较去年同期成长40%,所以雀“苹”中选的供应商如:日本Murata第1季的营业利润就较去年同期成长116%;我国的大立光的营业利润则成长61%;韩国LG Display更是成长了8倍;报导第1段似乎想彰显,凡沾上光者,业绩便有如神助。

  但供应商也常会因“苹”弃而苦,例如日本做面板的“夏普(Sharp)”去年便因此亏了$19亿美元;我国装配 iPhone手机的鸿海,因和硕分食25%的装配量而感受到压力,同集团做机壳的公司(注:可能是鸿准。),也因自2011 年起,逐步将订单转到可成以及Castek后,股价跌了69%;另我台郡和臻鼎则因能供应苹果更精密的触控零件,而前景看好。

  苹果推出大萤幕手机后,目前市场上的高阶智慧手机, iPhone 6可说是一枝独秀,其余各家品牌均为“苹”所苦;而低阶手机市场则被中国窜起的联想、华为、小米或金立等所据;此外,全球智慧手机市场销售量在 2013 年成长 39%,2014年成长28%后,似有趋缓现象,例如中国市场在2015年第1季只成长了4%;昔日风光的小米机更是史无前例的连着2季的销售衰退。所以汇丰商银(HSBC)亚洲科技研究部门的主管 Steven Pelayo便曾大胆地预测今后3年,手机的销售数将只能有个位数的成长。

  在手机市场日益饱和的情况下,台日韩手机供应链的厂商,不管是否沾上苹果光,除了因“苹”神伤而忐忑不安外;再加上中国拼价的红色供应链,也随中国低价手机而兴起,更是在供应链的竞争市场上,增添了许多战云。如今各家无不严阵以待,卯足全力地盘算生存之道。

  首先供应大陆中低价手机晶片的联发科,以物美价廉襄助中国手机品牌大量地兴起,所以该公司的业绩在前2-3年间,如日中天;但2014年7月以后,则因大陆展讯(Spreatrum)的晶片开始被中国手机品牌商采用,而大受影响。此外,小米、联想等手机的相机镜头,则以自家人挺自家人的立场,纷纷改采寜波“舜宇光学(Sunny Optical)”的产品;不只如此,中国的手机装配厂如:闻泰(Wingtech)和龙旗(Longcheer)等,也因中国手机市场的销售趋缓,而开始积极地争取为他国的品牌代工。

  韩国三星手机因iPhone 6大卖后,已风光不再;致原本供应三星触控面板的同国供应商Iljin Display,2014年的业绩下滑62%;供应天线和照相镜头的Partron,同年的业绩则下滑51%;另三星集团本身因手机部门业绩大不如前,所以也尽量改采自家供应的零件,例如,最新的旗舰机Galaxy S6 的晶片,已舍高通(Qualcomm)的晶片,改采自家的Exynos 晶片。此外,三星也寄望能取代台积电,替下一代的iPhone 7代工生产晶片。

  观察与解析:

  多数台湾人的天性勤奋肯拼,再加上制式温良恭俭让的教育,成就了过去以农业和制造业为骨干的经济发展;但我们的经济其实早已跨越过单纯地要求“working hard”,就会有成就的阶段,而来到讲究智识、经验的累积、讲求创新、研发、讲战略、打群架,除了“working hard”外,还要“working smart”的阶段。许多人、许多年前,也都曾体会到这点而思转变,这可从各行各业、各式各样的口号,得到印证;但转型的成效如何?大家有目共睹,心知肚明。

  转型的成效不彰,原因当然很多,笔者认为领导人缺乏能力,未能看清主客观环境,勾划出愿景和战略;同时领导人也缺乏魅力、无法凝聚团队力量,有效地运作,是其中重要因素。我们原有的社会本深受传统、拘谨文化的薰陶,而学校教育又设计成只重抓考试重点、背教条、不重思辨的制度;结果思想活泼、个性进取者大都在成长的过程中被筛汰掉,而如今在各行各业熬出头的领导阶层,老实说绝大多数都不是能大破大立,具有远见、能“Think out of the box”的人。但团队若缺乏好的领导人,则主观上会对情势认识不清,若客观上又无家产可恃,或无既有得以有效运作的制度可循时,自然步伐零乱、无法大步向前,结果整体的利益当然不能巩固或顾全。

  美国苹果是个品牌公司,卖形象、卖设计、卖研发、卖管理--尤其是行销管理,该公司将亚洲各国各类辛辛苦苦的有形做工,凑在一起,再以微薄的利润委由鸿海或和硕,做出大家竞相追逐的高价产品,并撷取绝大部份的利润成果,这种无形的组合功力,对华人社会来说,真的怎么也学不会。但此类成功企业的例子,却在美欧社会中层出不穷,例如晚近家户喻晓的 Google、Amazon、Facebook、Twitter、Tesla、Netflix、Skype 或 Uber 等。

  若说欧美人比我们聪明,我想本刊读者群中,不乏久处欧美社会的人士,一定有许多人会不服气;然而若以个人相比,欧美人的确不比我们聪明,但人家凑在一起的团队,硬是比我们能呼风唤雨,却是个眼睁睁的事实。美欧企业无论是老板或夥计,荷包总能饱饱、形象顾得美美,走路有风,说起话来,大家都得听;而我们供应链内实际动手做活的,“working hard”的、成本控制得比谁都精的、却个个被封为“茅山道士”,常做到爆肝。

  用供应链的依存关系从事产品制造,已是全球商业最流行的模式。不论是裁衣、制鞋、或缝包包等“Low tech”的产业;或是拼电脑、装手机的“High tech”产业。欧美的品牌商只负担少数高薪的设计师、研发人员、查厂人员、行销人员等,他们上班看起来比我们大学生上课还悠闲;但其余现场的生产设备投资、众多工人的管理、生产管理、物料管理等烦琐、低薪、高风险的工作则委由亚洲制造或代工厂来做。好笑的是不管什么 tech,产品利润的分配比率,大体都和苹果相差不远;而且大多数的供应商或代工者都要为“链”所苦,不但利润薄弱,还得做得忐忑不安,随时担心会被隔壁邻居取代。

  翻开历史,供应链的鼻祖大概是从汽车制造的产业开始;汽车产业的供应链关系少说也有60年的历史,如今这些供应链大致仍存在于先进国家内,不但甚少外移,而且与制造商的共生关系既深也远。汽车供应链的厂商分级认证、纪律严明,同时链内厂商的利润率往往比装配厂--通常也是品牌厂高。所以我们不禁要深思,同样是用供应链依存的关系生产,为什么欧美公司对上欧美公司时,无论是共生关系的稳定度或利润的分配比率,为什么会和欧美公司对上亚洲公司差得这么多?是什么样的商业文化、法律制度、劳资关系、或企业的社会责任,造成这样的结果?

  台湾人讲情面,然而“有情常为无情苦”;所以我常自嘲说:欧美人称赞台湾人好客、有礼、社会温暖等,其实往往是因揩我们油、占我们便宜而生的感触;因为这些好处在别地不容易碰到。但在商言商,与欧美公司建立供应链的依存关系时,我们是不是须要这么地“有形常为无形劳”,似值得大家三思。

  看到 Financial Times 的这篇报导,我们难免要问:难道我们雇用几十上百万的员工、投入数以百千亿计的资本、拥有成千上万的生产专利的大老板们,都这般甘愿地负担随时被抽单的经营风险?他们不能联合起来,把精打细算的本领用在对付欧美的品牌商上?若他们无心或无力主动地争取,是不是我们的经济、社会制度,也应比照欧美设计成要这些大老板们,不得不大声地向品牌商议价;而不是这般便宜行事地向内要求我们的员工,要一眛地委曲求全,以便向品牌商让利?



关键词:苹果iPhone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