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高校动态> 大学校长越来越具个性 与学生互动有新变化

大学校长越来越具个性 与学生互动有新变化

——
作者: 时间:2007-11-26 来源: 收藏

教育观察?高校师生关系渐行渐远? 听,与学生说话的语境在变

“我看过一些医学生理方面的资料,这些资料告诉我,青年的生长发育可以到25岁甚至更晚,在18~22岁这4年里,如果一个人能够注意运动,坚持锻炼,加强营养,通常个子可以再增高2~5厘米。我由衷地希望在座
的每一个同学都能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在今后的4年里,每个人争取再长高3厘米。何况在座有不少同学还不满18岁,我想我的这个愿望是有可能实现的。”

“哇!”今年9月开学典礼的时候,厦门大学朱崇实校长这段幽默风趣的讲话,让2007级新生个个笑逐颜开。“原来是这样平易近人的,居然还能想到我们个子长高的问题”。

中国的的确在变。

在2004年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当中国校长们致力于探讨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时,耶鲁大学校长雷文则在更深入地思考如何与学生相处。

雷文集12年校长经历而成的一本新书——《大学工作》,已经成为观察今天中国高等教育变化的一个参照文本。

和体系完备、论述严谨的大部头理论著作完全不同,这部书中收录的相当一部分文章,不过是雷文校长每年在开学典礼时对新生热情洋溢的讲话以及送别毕业生时激情满怀的告别辞。雷文校长说,“每次面对学生演讲的时候,我总是不忘鼓励那些天资聪颖的年轻人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们在校学习的机会,同时呼吁他们将所学用于助益他人,贡献于社区、国家及世界。”

在雷文校长看来,这是非常必要的。大学的责任是保存和发展知识宝库,捍卫自由探寻和自由表达,培养领袖和善于思考的公民,改善我们的世界,拓展人类的成就,挖掘人的潜力,这也是发展人类物质文明和提升人类精神文明的最好途径。

一个大学校长就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校长面向学生的讲话,不再是那种居高临下的口气,也不是那种刻板、公文化的语言,而是变得越来越平等、越来越具有个性。他们清楚地知道,对学生一生最有用的是什么、以学生为本意味着什么。

探索未知是更重要的学习

9月10日的华中科技大学周报,用楷体文刊登了校长李培根的一篇文章,题目叫作《学习》。

这是李校长在2007年新生开学典礼上的一个讲话。无论是个人讲话或写随笔,他向来喜欢用只有两个字的简洁标题,如同他的思想以及做人做事的一贯风格。

为什么要学习?

这能算是一个话题吗?所有老师、家长告诉孩子的是“学习无非就是为了考上一所好大学,找到一份好工作”。

可是李校长却说,我要说,还要为了某种未知而学习。在这个宇宙和世界中,有太多的未知需要我们学习,需要我们探求。人类的未知还太多,你们的未知就更是没有穷尽了。对求知的渴望应该是有知识、有抱负的人的标志之一。

我想说,还要为了某个梦想而学习。“我有一个梦”,这是世界千年名言之首。人之为人,不能没有梦想,然而梦想的实现一定需要学习。

我还要说,为了生命的过程而学习。其实,学习就是成长过程之关键。成长中一定需要学习,人都要在学习中成长。当国家和你们的家庭为你们提供如此好的学习条件的时候,你们更应该珍惜这个机会。

我还想说,既然为了生命的过程而学习,更进一步,就要无为而学习。著名教育家杜威言“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其意义恐怕也在于此。真正的无为乃是无所无为。

那么,我们要学习什么呢?李校长的回答是,你们已经知道了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你们已经知道了要学习科学与人文知识,这是不言而喻的。

我要说,你们还要向社会学习。虽然你们来到大学这个知识的殿堂,可千万不要忘记了解和学习社会。高尔基的大学不就是社会吗?学习社会,你就会充满希望和激情;学习社会,你会坚定信仰和方向;学习社会,你可以齐家治国;学习社会,你可以走向四面八方。

我想说,你们还要学习情感。一个没有健康情感的人是不健全的人。责任是一种情感,尤其是青年人,对社会、家庭、国家、民族,乃至集体,都应该有一份责任;同情是一种情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尤其对于弱势群体或弱者,现代青年更应该充满同情;爱心是一种情感,社会应该充满爱心而更文明,环境因为人类的爱心而更美好,你们因为充满爱心而更有魅力、更有前途。

我还要说,你们要学习竞争。生态的繁荣需要竞争,人类社会的进化需要竞争,你们的发展一样需要竞争。竞争需要追求卓越,竞争需要创造。

我还想说,你们需要学习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环境需要和谐。为了社会和环境的和谐,你们能做什么?你们还要学习如季羡林先生所言的自身和谐。没有自身和谐,你们很难为社会和环境作出贡献;没有自身和谐,你们可能迷失自我,失去目标,还可能陷于茫然、苦闷、挣扎、甚至崩溃。

要为未知而学习,为梦想而学习,为生命的过程而学习。

要学习社会、学习情感、学习竞争、学习和谐。

李校长推开的“学习”这扇窗,给学生展示的是一个辽阔无边的世界。

这些让人激动、心跳的文字,这些富有诗意的话语,能够引领学生远离社会那些世俗和功利的目标,他给了学生一个全新的视角。

不能忽略“学习”以外的东西

如果说李培根校长集中讲了“学习”的问题,点燃了学生的激情与梦想,那么厦门大学朱崇实校长向新生提出的四点希望,则体现了另一种温情和关切。

朱校长向同学提出的第一个希望,是要学会“感恩”。

他清楚地知道同学们为高考所付出的艰辛,“不说其他,仅仅高考阶段的魔鬼岁月,我想几乎在座的每个同学回想起来都还会后怕”,但是他更想说的是,“为了这一天,你们的家长和老师为你们所受的煎熬、所流的汗水可能比你们还要多!你们有理由尽情地享受这丰收的喜悦,但你们一定要牢牢记住,你们今天的收获饱含着多少人的汗水和关爱在里面,从今天开始,你们要对‘感恩’二字有更深的体会和理解!”

第二个希望,是让同学要确立更高的人生目标。

朱校长叮嘱同学们,不仅要自我成长,而且要帮助别人,不仅要自我奋斗,而且要服务社会,不仅要规划自己的幸福人生,而且要思考如何报效祖国!要成为这样的社会精英,你们从今天开始就要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要珍惜自己从今往后这1400多天的每分每秒,要充分利用学校为你们提供的条件,在科学和文化的海洋中汲取你们成才所需要的一切养分,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壮大自己,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才!

他向每一位同学提出了忠告:千万千万不要被电子游戏所迷倒!他告诉大家,已有科学实验证明,这就像吸毒一样,一旦上瘾,它会偷取你的时间,消磨你的意志,摧毁你的身体,最终让你一事无成!在这开学的第一天,我由衷地希望你们牢牢记住这是收获的季节,更是耕耘的季节,不要辜负家人、师友、社会对你们的期望。

第三个希望则是所有同学们最没有想到的,那就是嘱咐大家要好好锻炼身体。

他自豪地介绍说,厦门大学拥有中国最美丽的校园,这里依山傍海、气候宜人、风光无限,是锻炼身体的最好场所。“亲爱的同学们,我确实非常希望每一个学生在厦大学习4年之后都能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好习惯,都能掌握一到两项自己喜爱的运动技能,我特别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会游泳,希望每年的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能有更多的厦大同学跑完全程……”

第四个希望是希望同学们认真地上好军训这第一课,军训之后,每个同学都能增添一份军人的英武之气和刚毅精神!

对即将开始人生新航程新生活的大学新生而言,校长一句句亲切的话语,一个个殷切的希望,一声声恳切的叮嘱,都有可能成为他们永恒的记忆,并影响他们一生的成长。

在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急剧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大学生需要细致入微的关怀、需要做人做事的引导鼓励、需要学习工作的崇高感、需要校长和老师能把他们的阳光照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记者 谢湘)

港派老师和西洋老师带来别样师生关系

刘思贤(大三学生)

进大学读书已经两年有余了,至今还记得开学典礼上学界泰斗的演说给我带来的震撼,而后聆听的教授名师讲座,一下子就打开了我的思路和眼界。但之后的这两年,我们与教授们面对面的次数,却屈指可数。一如其他高校,我们的教授平常也很忙,有课题要做,有研究生要带,有会要开。

其实平时活跃在我们本科生课堂上的还是中青年教师。他们的职称也许不高,他们的学问可能也并不深,但他们做的准备更充分、讲课的态度更严谨。其实我们怕的并不是严厉的老师,相反“严格要求,功夫到家”才是我们对老师的期待。教授们的课反倒略显宽松,但青年老师的课可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考勤,作业,期末考试一样都不能马虎。我们偶尔会抱怨一两句,但对他们的敬佩却是发自内心的。教务处每学期都会让学生给老师打分,很多年轻老师都会得高分,于是乎老教师们认为“孩子们还是喜欢年轻人呀”。其实我们打高分给他们,不是因为他们年轻,与我们更有共同语言,而是因为他们认真,他们严格,他们更敬业,他们更执着!

而我们专业特有的几位香港老师和海外教师则让我们领略了别样的师生关系。

大二时,来自美国的业界专家Ellen成为我们的老师。每周,每个学生都会收到她发来的邮件,每次她起草好计划后都会鼓动大家积极实行,学期末也正是因为她的督促影响,我们愣是“没事找事”地成功邀请到外籍友好人士举办了一次校区义卖活动。

这学期Ellen又不远万里从美国飞来教我们,通过之前与中国学生的初步接触,现在她对我们愈发了解。开学之初,Ellen就笑称:“这学期你们要提高就更要充分参与!”为了把我们的名字和相貌对上号,她把每位同学的近期照片和自我陈述贴在笔记本上,不久便统统记住了大家的相貌和姓名。而她的授课方式与内地老师大相径庭,每次都会引入话题,随机分组,讨论汇报,课后汇总。

“Number!”每当她说这个词的时候我们就喊道:“哦,又来了!太狠了Ellen,每堂课都让人‘不得安宁’!”在她的课上,每组都得选出小组领导,秘书及汇报人,人人有份,个个都逃不掉。这招相当灵验,力克了中国学生上课不发言的习惯。被如此熏陶之后,现在我们班也涌现了许多积极发言的同学,大家甚至把这种主动参与的精神带到了本土老师的课上,搞得学校老师一致评论我们班“怎么这么活跃”。

还有来自香港的老师烈sir,他给我们上了一年的课,看得出内地学生课堂上的沉闷让他郁闷了好久。最后他选择积极主动加入了我们的Q群,开通了雅虎专业群组方便大家下载课件。课余也不忘帮我们寻找课外实践的机会,积极推荐同学参加各式各样的工作坊甚至去香港交流。烈sir很客气,很小心谨慎地把握着与我们的关系。平时,他像朋友一样和我们交流,但期末考试他的严格与其他任何科目老师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样怎么可以呢?你要解释清楚的!要给出理论,还要把实际结合起来……”

“不行的,这样我没法给你评分的,这样不行,除非你重做,记住要按期交给我。”

我们专业几届学生共同的感受是:“香港的老师人都很好,但也真的很严格!想偷懒,不可能的,他通常会鼓励甚至给你压力让你发挥到极限!”

虽然香港老师和外籍教师的课给我们的压力更大,但我们喜欢他们带来的新鲜空气,一股让人心旷神怡的气息。

现在,也许学校对老师的衡量标准变了,但在学生心中衡量一名优秀老师的标准却有些亘古不变的味道。既然有幸接受高等教育,我们仍然保留了对大学的期待、对学术的渴求以及对象牙塔纯净氛围的向往。



关键词:大学校长

评论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