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嵌入式系统>高端访谈> 无冕之王贝瑞特

无冕之王贝瑞特

——
作者: 时间:2009-06-02 来源:环球企业家 收藏

  更糟糕的是,无论市场供求关系如何,人们没有办法轻易撤出这一市场。这是一个前期投资巨大的产业,为收回成本,即使市场价格低于成本价,很多公司还是必须让流水线运转。竞争迫使他们得一直保持采用最新的技术,这不仅迫使它们提升产量,还意味着更少的利润。

本文引用地址://m.amcfsurvey.com/article/94857.htm

  事实惨烈:每隔一个阶段,这个行业就会有一些产品自杀般降价。比如,2007年512兆的DRAM成本还是2美元,到2008年4月就降到了50美分。

  虽然人们熟知摩尔定律,不过,业外人士较少听到的摩尔第二定律同样在起作用:晶体管的成本降低,工厂的成本却会上升,尽管速度不太一致。1966年,修建一个新工厂花费1400万美元,到1995年这个价格已经升至15亿美元,而今天,英特尔建造一个顶级工厂要花费超过60亿美元。

  这最终导致了一种潮流:1990年代以前,绝大多数芯片公司是垂直整合的,既负责芯片设计也自己制造,但随着摩尔第二定律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公司无法承担相应成本,也积累不到足够的专业知识。这让它们必须改变策略:或者外包生产线(fabless),或者仅拥有制造某种芯片的工厂(fab-lite)。当德州仪器变为fab-lite,而AMD将生产线彻底剥离,英特尔仍然拥有着全世界最先进的芯片工厂——以及大约80%的芯片市场份额。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它所积累的生产能力以及相应的规模优势。

  虽然贝瑞特干的“苦活”有其时代特征,但其理相通:即使身处创新驱动的领域,仍然不要忘记什么是跟你的产品成本、利润直接相关的,并在你所有对手之前把它完善。

  耐心

  1998年5月继任时,贝瑞特接手的是一家已经持续获得30%的增长,称霸一方市场的公司。

  但正如每个人都会自问的:在三个传奇CEO之后,自己可以给这家公司打上怎样的烙印?或者,作为一家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公司的第四任掌门人,你的历史使命会是什么?

  贝瑞特的答案是多元化。毕竟,此前的30年里,英特尔几乎全部心力集中于打造PC产业中央处理器的领导力。在此之外,世界仍然宽广。

  但英特尔一直是一家极度聚焦的公司。早在1970年代末,一名叫做约翰-杜尔的员工曾向安迪-格鲁夫建言应该考察新兴的个人电脑市场,遭拒绝。后来杜尔加盟风投业,投资出了康柏、亚马逊和谷歌这样的基于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明星公司。

  事实上,即使到了1990年代末期,贝瑞特让这家公司扩展“带宽”依然是件颇为辛苦的事情。

  他上任之初,曾试图展开一起大收购而进军互联网交换机市场,事实上,在格鲁夫退任前,他们两任已经属意于位于匹茨堡的Fore Systems。但当他把收购意向提交到董事会,他所迎接的是狂风暴雨般的反对:公司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直言“我没看出其中有何意义”,其它董事则顺势展开了批评。

  虽然具体到这次收购的价值,已经无法通过假设还原,但它展现的一个问题是:英特尔的老男孩儿们是伴随产业成长的,对他们而言,电信、互联网是颇为陌生的疆界。

  必须承认,贝瑞特所扮演的承前启后的角色,很大程度上是在为英特尔补课:一家在某个领域极为成功的公司,进入其它行业,若想取得同样量级的成功,势必需要漫长的学习——只是,在商业史上,为这些新领域交学费者通常很容易被遗忘,甚至绝大多数人在短期的尝试后就宣告彻底放弃。



关键词:Intel半导体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