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小活动你都参加了吗?快来围观一下吧!>>
电子产品世界» 论坛首页» 综合技术» 中国软件第二春

共1条 1/1 1 跳转至

中国软件第二春

菜鸟
2002-07-23 00:52:24 打赏
中国软件第二春 来自:eNet硅谷动力 孙善清   从去年底金蝶与用友抢跑并购到现在,人们蓦然发现,中国的软件业,似乎成为IT业的一道醒目的亮光。一方面政府打击盗版、制订优惠政策,另一方面,企业信息化和政府电子化又提供了一块营养丰富的大蛋糕。天时地利人和,一切都在向有利于软件的方面发展着。国内的软件企业们激情勃发,金山、江民、瑞星等一批软件企业磨刀霍霍,准备去股市获取足够的营养;而并购也被金蝶、东大阿尔派和浪潮们演绎得红红火火。先上市圈钱,然后再通过并购来强壮体魄,完善机能,以并购代替积累,国产软件的发展目标日渐明确。   无怪乎业内有人欣喜地说:国产软件正在走向第二个春天!   然而,与第一个春天不同的是,这次领跑的,却是国外的巨头们。   一、失落的帝国   中国软件在DOS时代曾经有过一次辉煌。以汉化DOS和金山WPS软件为代表的国产软件曾经一统通用软件江山。那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时代,我们谈到那个时代,很难把它与吴晓君、求伯君、朱崇君等人分开。当OFFICE挟WINDOWS之利潮水般涌来之时,“匹马戍梁州”英雄,似乎在一夜之间凋零殆尽。其实,中国软件走向低潮,并不是我们软件技术水平过低,而是个人作坊的小农生产方式在现代化大生产面前的溃败。   微软的WINDOWS也是从BASIC那个作坊时代走过来的。一个软件成功与否,到底取决于什么?比尔·盖茨给出了一个最好的回答。自那个使盖茨赖以起家并奠定了PC软件发展之路的BASIC程序后,我们几乎没有看到盖茨再次写出惊天动地的作品。微软今天的成就,绝大多数是商业运作的结果。1980年,盖茨买下一个叫做“快手和下流”(Quick and Dirty)的产品,进行了简单的改进和包装,给它重新起了个名字--MS-DOS。然后再通过低价授权的方式与IBM进行合作,使得DOS迅速在PC操作系统领域一统天下。其后,有了资本积累的微软,又故技重施,利用OEM和盗版两把利器,迅速将WINDOWS和OFFICE推向了PC的桌面。   微软的经验,为什么国产软件不能用,相反,国产软件还直呼盗版是自己的天敌呢?原因就在于国产软件没有先期发展的积累。失去了与国际巨头同步发展的时机,国产软件无论采用何种独立的发展方式都是在复制别人走过的路。而巨头们一旦占领了制高点,就使得这种复制不再具有任何意义。对通用软件灰心丧气的国产软件业,面对信息化大潮,似乎看到了一线生机。做行业软件,成为许多软件厂商共同的心愿。行业软件既没有盗版的骚扰,又有着丰厚的利润,这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但行业软件对国产软件厂商来讲,同样不是一块世外桃源。其实,通用软件的命运其实也正是行业软件的写照。虽然,它没有盗版之虞,但由于中国企业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不可能给它提供一个充分发展的市场条件,所以,面对国际巨头,它仍然十分孱弱。且不说品牌效应已经是弱势,市场也被瓜分殆尽。尽管国产行业软件中的佼佼者,如金蝶、用友、东大阿尔派、浪潮等,完成了由财务软件到ERP的转变,但行业软件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仍牢牢控制在洋厂商手里。有数据显示,2001年软件销售总额达285亿元,其中67%以上的份额被国外几大巨头所占据。   因而,我们可以说,中国软件并不是没有独自发展的能力,而是面对已经长大成人强壮如牛的世界巨头,中国软件已经失去了最佳的发展时机。失去了发展先机,大跃进式的赶英超美,将永远只能是一场可笑的梦。   二、巨头进中国   欧美的软件最近不太景气。   近日有报告称,2002年世界软件市场不会有大的起色,包括Sybase公司在内的许多软件销售公司都宣称他们本季度的销售额将不会达到预期目的。甚至,有分析人士认为,软件业真正的恢复可能要到2003年才会开始!--“除了微软之外,我们认为其它公司都面临着疲软和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但中国的市场却在此时散发出了异香。IDC的数据显示,2001年,中国应用软件的销售额达到了16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了三分之一,其增长速度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据估计,到2006年,中国的企业信息化市场都将保持一个极高的增长率。把中国的业务做大,成了国际软件巨头一个共同的心愿。   于是,上半年国际巨头们动作频频。年初,IBM与托普集团正式签署全面合作协议,结为战略合作伙伴。IBM的目标很明确:“IBM需要中国公司来进行本地化销售。”稍后的5月底,IBM又在广州宣布了耗资上亿美元为中国培养十万复合人才的“十万雄兵”计划。6月底,巴尔默飞到了北京与政府“交朋友”,挥手在中国拍出62亿美元--投资条件出奇地优厚,不仅无偿地帮助中国教育界搞软件学院,还要与政府建立信息化和研究合作,甚至,还答应中国政府公开源代码!这令中国政府很感动,于是中国政府明确表态,支持微软公司与中国有关单位的合作计划。稍后,以善于冒险著称的甲骨文公司首次将公司全球电子商务和新技术大会移师北京,同时在中国的深圳和北京投资建立两个研发中心--而此前甲骨文的全球研发中心只有三个。更让人惊奇地是,甲骨文公司的亚太区总部也将由香港迁往北京。几乎同时,浪潮软件又与LG CNS成立了合资软件公司……   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资本的意志在于从中国市场攫取更大的利润。但,在中国政府优先扶持本地软件企业的政策壁垒面前,巨头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与其让自己冒着种种政策风险,费心巴力地开发中国的市场,不如自己出点钱让中国人自己来帮自己做,靠中国人来挣中国的钱--甚至,还可以借“奉献”的名义来控制中国软件市场未来的标准,从更高层次上来实现垄断。   三、巨头的意义   对这种本地化热潮,尽管有人认为“以市场换技术”是我们的一厢情愿,但不管如何,这种合作却无疑是刺激中国软件步入春天的重要因素,更重要的,它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必将充当领跑者的角色。   对于中国软件企业这一后来者而言,当市场不再提供按部就班的发展机会时,后来者只能采取一种先做学生的低调来发展自己。也就是说,对国产软件厂商来讲,当前的要务学习,而不是竞争,即借外商之力发展自己的实力。金山公司意识到,“凭借盗版的推波助澜,MS Office软件文件格式和使用习惯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格式和操作习惯已经成为微软形成事实垄断的一个关键成因。”于是金山开始了模仿之路,谦虚地做起了学生。在WPS Office 2002中,无论是它的格式兼容,还是它的四大模块,我们都看到了向微软Office的模仿与学习。利用微软已经做好的市场,尊重客户的使用习惯,减少用户的使用成本,扬己价格之长,避己操作之短,充分说明金山的观念开始向务实转变。   国外巨头也打出了帮助中国做市场的旗号。在微软与国家计委签订的谅解备忘中,微软承诺:一要给中国的软件企业创造出口的“就业”机会,帮助中国软件产品和服务走向国际市场,二要帮中国培养软件人才,三要帮中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四要帮助中国进行信息化研究,甚至允许中国使用微软的部分成果。不管微软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一个显而易见事实的事实是,通过合作,国产软件不仅可以学习世界巨头的先进技术,更重要的,可以向它们学习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而且,由于微软之类的合作者还提供了一个软件外包的机会,通过锻炼,还可以极大提高中国软件走向世界的能力。   当然,合作的阳光不会普照到每一个中国软件企业的身上。在近日微软启动的“春耕计划”中,微软对中国市场的培育也只是针对微软的合作伙伴。但,这个合作伙伴的圈子还是有相当覆盖面的--它包括了全国31个省市的2000家IT经销商和400家微软解决方案和服务合作伙伴。   另一方面,这种合作对中国企业所带来的压力在某种程度上会转变为动力,逼迫它们迅速想方设法壮大自己以生存下来。对那些没有被列为巨头们合作伙伴的企业来讲,更是这样。不能顺利完成压力到动力转换的企业必然要面临着被淘汰出局的命运。也就是说,这种合作,会加快中国软件企业内部资源整合的节奏。形形色色的软件企业对中国来讲不是太多,而是太乱--混乱必然导致软件人才与市场资源的浪费。资源整合的结果就是在中国产生一批有足够实力的软件大企业,从而促使中国软件拥有参与世界竞争的资格。   对于跟跑者来说,目前需要特别清醒。虽然春天来了,但距成熟的秋天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对于巨头们来讲,它们的目标也是长远的,并不寄希望于合作会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中国的软件企业要认识到,国内软件业尚处在起步阶段,规模较小,缺乏足够的资金与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水平与规范程度较低。除此之外,软件业的发展永远不会、也不可能脱离中国社会整体市场的进程而鹤立鸡群。无论是政策环境、市场成熟度,还是管理模式、资本市场,都会深深打上中国特色的烙印。比如说,在近日的科博会上,ERP软件展区乏人问津。虽然商家用“服务一般在企业与厂商之间直接进行”来解释,但企业对ERP的需求仍不是很迫切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再比如,由于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不畅通,风险投资者普遍对中国的软件企业表示着谨慎,以致于科博会上事先确定的软件企业上市研讨会被取消。这些问题都不可能在一日之内得到解决,因而,受其制约的中国软件业要想真正与世界同步发展,还有待于时日。因而,中国软件企业要虚心学习,在学习中强壮自己,并伺机找准市场切入点,而不要被诸如“地大物博”的市场泡沫与盲目求大求全的目标所迷惑,提出什么超印度赶美国等不切实际的口号。



关键词: 中国 软件 第二 企业 发展 国产软件 巨头 一个

共1条 1/1 1 跳转至

回复

匿名不能发帖!请先 [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