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EDA/PCB>市场分析> 守望摩尔定律

守望摩尔定律

—— Think about Moore’s Law
作者:陶然 时间:2010-06-18 来源:电子产品世界 收藏

的来历

本文引用地址://m.amcfsurvey.com/article/110113.htm

  工作在半导体行业的人,可说无人不知(Moore's Law)。笔者在手头一本词典中对的解释大致是:Inte1公司的创办人之一戈登.摩尔(G.Moore)在l965年所作的观察发现,说集成电路上的元器件数量将会以每18个月翻一番的速度稳定增长。并说这个预言因IC的发展而得到证明被誉为“IT业第一定律”,后来,这一定律还经常被用来形容其它高技术超常的发展速度。

  集成电路是1958~l959年间发明的,到l965年身任仙童()半导体公司研究开发室主任的摩尔提出所谓摩尔定律时不过六七年的时间,当时集成度仅只30个元器件,世界半导体市场也不过15亿美元。摩尔定律仅是短短几年内摩尔对集成电路生产经验的总结和观察的成果,它不是严密科学的数学公式或物理定律,只是一个大概的发展速度推算,也可说是一种信念。

  每18个月翻一番这是最常见的版本,但据国外媒体在2005年纪念摩尔定律40周年的撰文中说,1965年4月摩尔应邀为庆祝《E1ectronics》杂志诞生35周年而发表了题为“Cramming more components on integrated circuits”的文章,对1965~1975年未来10年间的集成电路作了展望,在这里摩尔所表达的时间长度为“每年翻一番”,同时摩尔在这篇文章中指出,“1975年后两年翻一番”,因此这里并没有提及“18个月翻一番”的说法。

  倒是同在Intel公司工作的Dave House曾提出,计算机的效率大约每18个月翻一番,摩尔也认为“18个月翻番”的提法应归功于他。那今天通用关于摩尔定律18个月翻番的提法不知是否即由此而来?

  摩尔定律首先用于描述集成电路上晶体管数量的增长,但后来又被应用到芯片时钟速度及性能等其它快速增长的领域。摩尔当时也并未看得很远,但令人惊奇的是,40多年来世界半导体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大体上是符合摩尔提出的发展趋势的,相当准确。

  因此,我们对摩尔的智慧、感悟和谦诚充满了敬佩之情。

  摩尔其人

  1955年晶体管发明人肖克利(W.B.Shock1ey)创立了半导体实验室(公司),集成电路发明人之一诺伊斯(R.Noyce)和1954年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专业的摩尔一起投奔了肖克利,但肖克利办公司仍用实验室的一套管理模式,公司很不成功。

  因而后被肖克利称为“8个叛徒”(包括上述2人)的8个人,于1957年出走另创仙童半导体公司,1963年摩尔介绍格鲁夫(A.Grove)进入仙童公司。诺伊斯和摩尔二人在仙童公司工作了11年,但是对新公司的管理还不称心,遂于1968年二人带着第一个员工格鲁夫共3人又成立了一家新公司,采用了Integrated Electronics(集成电子)头几个字母,取名Intel(英特尔)公司。

  新公司在3位科学家领导下(大体上分工是诺伊斯做公关,摩尔管财务,格鲁夫具体管理),坚守摩尔定律,把公司发展成了世界第一大半导体公司。虽然科学家创办公司失败的例子居多,而Inte1却在3位科学家“三驾马车”式的领导下(格鲁夫出版了名著《高产出管理》一书)——他们既有科学家的资质,又有企业家的才干,取得了无比辉煌的业绩,十分难能可贵,至今仍是高技术业界经营管理的典范,共同学习的榜样。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