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电源与新能源>业界动态> 光伏产业“危”与“机”的启示意义

光伏产业“危”与“机”的启示意义

作者: 时间:2012-07-12 来源:河北经济日报 收藏

  7月1日,日本国内补贴法案正式实施。按照这一法案,未来20年内,该国电力公司必须保证收购家庭和企业利用太阳能生产的电力,以期鼓励更多的企业或个人利用可再生,尽快形成产业规模。

本文引用地址://m.amcfsurvey.com/article/134530.htm

  7月6日,《参考消息》报道称:德国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太阳能世界”公司计划与其他若干家欧洲制造商共同提起针对中国竞争者的反倾销诉讼。而此前美国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双反”关税制裁,正是在“太阳能世界”美国分公司提出申请后做出的。

  两条消息,对于正苦度“寒冬”的国内企业来说,可谓一喜一忧。

  报道显示,美国“双反”关税制裁对我省光伏企业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根据英利绿色能源和晶龙集团控股子公司晶澳太阳能发布的一季度财务报告,美国“双反”关税抹掉了两公司一季度近亿元利润。

  而2011年以来欧洲国家削减光伏补贴导致市场急剧萎缩,对我省光伏企业的影响更为深远:由于市场供需关系严重失衡,从2011年二季度开始,光伏产品价格一年内下跌了2/3,使得80%份额依赖欧洲市场的我省光伏企业几乎无利可图,乃至出现严重亏损。

  形势无庸讳言非常严峻。但我们也看到,我省光伏产业在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品牌树立、市场开拓等方面均居全国前列,总体实力仅次于江苏、江西。目前,全省光伏电池组件产能达6.2GW,占全国总产能的28%左右。英利自主研发的“熊猫”N型高效太阳能电池,量产效率达19%,高于国内16%-18%的产业化效率;晶澳公司于日前最新推出的“Cypress”系列高效电池产品及组件产品,光电转换效率也在业内领先。

  正是基于技术优势与规模实力,面对欧洲市场的急剧萎缩和美国的“双反”制裁,我省光伏企业没有裹足不前,而是振奋精神,凭借高质量的产品加速市场结构调整,新兴市场开拓渐显成效。英利已将东南亚及中国内地视为新兴市场,并相应加快了其海南光伏制造基地的建设。晶澳海外新兴市场的开拓更是可圈可点:加大了对日本市场的开拓力度,目前在日本的市场份额已跻身前三,并将于今年在日本注册公司;从美国加州Calisolar公司手中收购了年产75MW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以绕开美国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贸易壁垒;成立中东非洲区予以重点新兴市场开发,目前不仅已与伊朗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公司FaranSolar公司签订了组件供货合同,还同包括沙特最大的原油出口商沙特阿美在内的20家公司建立了业务联系……

  业内专家也指出,当前世界传统能源供应短缺危机日益严重,太阳能开发与利用发展空间与潜力巨大。预计到2016年全球太阳能市场规模将超过750亿美元,装机容量将由2011年的19.8GW增长至46.8GW,年均增长率达到18.7%。同时,按目前发展趋势,未来5年内光伏发电成本将降到与传统相当水平,为实现大规模光伏应用打下良好基础。可见光伏产业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光伏企业绝不能被眼前的形势所吓倒。虽然世界经济欲振乏力,产业“寒冬”或许漫长,但危中求机就能适应市场保全实力,求得更大的发展实间。

  尽管原因或有不同,但目前钢铁、建材等我省传统优势产业已呈现出一定疲态,从另一角度来看,或许这也正是加速产业升级、调整市场结构的契机。窃以为,我省光伏企业苦战“寒冬”的实践也许不乏借鉴意义。



关键词:光伏能源发电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