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模拟技术>业界动态> 中国准备投入芯片行业千亿美元 望成为国际领导者

中国准备投入芯片行业千亿美元 望成为国际领导者

作者: 时间:2016-01-26 来源:网易科技报道 收藏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台湾在发展世界级芯片工厂如台积电和芯片设计公司如联发科上非常成功。但台湾的成功部分因为抓住了发展契机:芯片行业转向设计和生产分离。但台湾在内存芯片上却没有成功。Sanford C. Bernstein的马克·李认为,尽管上世纪90年代末-21初,台湾投入了500亿美元,却在“内存上完败”。

本文引用地址://m.amcfsurvey.com/article/201601/286262.htm

  为追求市场份额这些公司进一步失去财富,从2001到2010,全球内存芯片业务利润为80亿美元,但扣除三星和海力士的利润,其他公司亏损了近130亿美元。李认为,尽管投入巨大,但台湾公司在前沿技术上投入太少,并急于盈利。

  浙江大学的道格拉斯·富勒(Douglas Fuller)认为,近年全球行业日益成熟,中国难以取得突破。内存芯片老牌公司早确立优势,特别是经过最近的合并浪潮,芯片及其相关软件变得复杂得多,中国公司要掌握更为困难。日月光的首席运营官吴田玉称,台湾公司在进入芯片市场时正值行业大扩张,而现在发展放慢,中国公司难以成功。

  如果中国未来的芯片领导者要成功,必须完成三大任务。香港芯片设备公司ASM Pacific Technology主管Lee Wai Keong认为,中国公司首先要从“成本文化转向创新文化”。当被问及集团等公司能否通过收购获得先进的研发技术时,他笑了起来,称“没有捷径”。他的质疑是有道理的:台湾、韩国和美国的出口控制及其他政策,阻止最新技术向中国公司转移。

  在技术发明上,中国芯片公司基本上落后全球领导者,麦肯锡公司的克里斯托弗·托马斯称,英特尔的研发投入约为中国芯片行业全部投入的4倍。除了投入更多研发资金外,中国公司还需要吸引更多有经验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这并非不可能,因为硅谷有着很多华人血统的杰出人才。但如果集团等公司要吸引他们,必须学会如何在全球创新,例如在全世界设立多个研发中心。

  这带来第二个挑战:需要转变到全球心境,迄今中国公司一直在满足本地消费的需求增长,但他们必须准备进入全球市场。即使是中国公司,特别是服务外国市场的公司,不可能满足低于标准的国内生产芯片。最可怕的是,中国芯片公司投资者需要忍受长期亏损。麦肯锡公司的分析显示,全球行业,从内存到处理器,从设计、生产和封装,都只有1、2家公司获得所有利润,其他公司都在亏损。

  如果中国想避免浪费1500亿美元的投资,三星可能值得借鉴。三星在研发上大量投资、吸引大量技术人才和忍受多年的低回报,才成为半导体的巨头。支持者认为中国公司可摆脱这种情况,因为政府是主要投资者,发展半导体成为国家优先战略,可以忍受低利润。然而,政府实施最新计划存在潜在的矛盾。

  因原先促进微芯片、太阳能面板和LED上成果很少,政府官员将通过国有投资基金筹集大部分首期投资,约为300亿美元。他们希望这些中间人可做更有市场头脑的投资,而不受官僚主义影响。然而,管理这些基金以便实现这个目标是无意义的行动,即使外部投资者希望在政府2030年目标实现前获利退出。

  不过大摩的分析师认为,中国公司在某些领域可能有机会成为世界级企业,在产品如电视、手机和电脑领域,中国公司的市场和消费占据主导地位。监管机构可能会通过执行本土标准或本土内容要求偏袒本土公司,但风险是中国公司成为国内强国外弱。在内存芯片,无论是DRAM还是闪存,中国公司都有机会,只要说服一些大外国公司建立技术合作联盟,帮助他们绕开政府的技术转让限制。

  在这方面,中国公司的资金将发挥作用。去年9月集团的分公司同意向西部数据投资38亿美元,此后西部数据花费190亿美元收购了闪迪(Sandisk)。中国培育支柱产业的全国性大企业的努力记录并非都好。在汽车制造上,中国要求外国公司只能与国内企业合资并分享技术,但只是让本土公司依赖外国合资伙伴。

  在商用飞机上,中国商飞(COMAC)投入多年时间和大量资金,开发的飞机依然未上市,即使上市也可能落后了。在芯片行业的各个部门,中国公司最终可能会在技术上赶超,但可能会影响全球行业,如同在太阳能面板行业一样,造成产量过剩。Bernstein的李先生认为,中国“不会停止,直到主导了市场,但价值和经济性被摧毁”。

  紫光集团的赵伟国毫不掩饰他的雄心,最近他宣称“芯片行业进入了巨人时代,正在加速整合”,显然他的公司打算成为少数生存下来的巨头。未来的震荡将导致优胜劣汰,而这正是赵伟国有经验的地方。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关键词:紫光半导体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