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医疗电子>业界动态> 解读:生物3D打印器官还有多远?

解读:生物3D打印器官还有多远?

作者: 时间:2016-08-01 来源:第一财经报 收藏
编者按:通过生物3D打印技术,人们已经“制造”出皮肤、骨头、血管、膀胱等人体组织或简单器官,那么,我们离器官打印和应用还有多远?

  一位遭受车祸的重伤员正被抬上救护车,在医护人员对他进行紧急救治的同时,其全身的损伤数据被扫描并被传送至医院,伤者因心脏破裂危在旦夕,医生立即着手为其打印一颗心脏,当伤者到达医院被推入手术室时,心脏也刚刚打印好并被植入伤者体内……这看似只在科幻片里出现的场景将逐步变成现实。

本文引用地址://m.amcfsurvey.com/article/201608/294804.htm

  什么是生物?

  细胞及器官打印的概念是美国Clemson大学Thomas Boland教授于2000年左右提出的,2003年Boland、Mironov等在著名国际生物杂志Trend in Biotechnology(《生物技术趋势》)上发表《器官打印:计算机辅助的、基于喷墨的3D组织工程技术》一文,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器官打印”这一革命性概念。

  2004年,师从Thomas Boland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徐弢利用改装的喷墨打印机实践了人类首次细胞打印,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首篇细胞打印论文。该论文一经发表,立即被美国《科学》杂志作为重大技术突破进行专题报道(Science,2004年9月24,第1895页)。同年,Thomas Boland、徐弢等三人作为发明人于2004年在美国申请了首个细胞打印专利。

  不同于人们熟知的用于工业制造的技术,生物技术(学术上称生物增材制造技术)是一种融合材料学、细胞学、工程学以及3D打印等多学科和领域的新型再生医学工程技术。先通过计算机处理CAD数据模型,将三维模型分为多个二维层面,再以细胞或者生物构造块等活性材料为原材料,按照二维层面逐层累加材料,以重建人体组织和器官等生物产品。

  为了实现这一技术的产业化,徐弢和同门师弟袁玉宇一起回国创办了迈普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专攻再生医用植入器械研发,此举填补了中国再生医学高端领域的空白。回国后,两人先后成为“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在迈普任首席科学家的徐弢同时也在清华大学任教授。

  “你看到的就是我们公司即将上市的产品——赛卢,一种个性化颅骨,是用聚醚醚酮(PEEK)材料打印出来的,用于修复颅骨缺损。”迈普医学董事长袁玉宇拿着一个镶嵌了个性化颅骨的头骨模型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颅骨缺损大都因开放性颅脑损伤或火器性穿透伤所致,目前医院最常用于修补颅骨的是一种钛网。



  国产个性化颅骨修补片

  袁玉宇告诉记者,由于钛网是一层薄薄的金属网片,会给病人带来诸多不便,包括不能过安检、撞击后容易凹入、太阳直射会导热、冬天金属冷、不可进行MRI检查、照X光会有回影、甚至有一定的几率会刺穿头皮等等。相较于钛网,聚醚醚酮(PEEK)则是近年来国外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合成材料,不仅具有与骨接近的弹性模量,力学性能好,较高的硬度和较高的熔点,密度低质量轻,而且生物安全性较金属植入物好,耐辐射。

  由于每个病人的缺损情况不同,个性化颅骨需要定制打印。“医生先把病人相关数据传给公司,公司经过三维重建、设计好后传给医生确认,确认后再打印出产品,然后通知病人做手术。”袁玉宇说,目前市面上同类型的产品基本上被两家美国公司所垄断,且价格高昂、供货周期长,“而赛卢的上市将打破这一局面,为患者带来体验度更好的产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关键词:3D打印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